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導讀::將其稱之為元語用意識。這種偏離常規的形式就是語言變異。元語用視角下英漢語言變異。
論文關鍵詞:元語用意識,語言變異
1. 引言
如同喬姆斯基所指出的那樣,人類可以用有限的手段,生成無限的句子,這正是語言的創造性。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一般要遵守一定的常規,但人們有時也偏離常規,創造性地使用語言,以便達到特殊的語用目的和語用效果,這種偏離常規的形式就是語言變異。
Verschueren(1999)的順應理論指出,語言具有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語言使用者在選擇語言之前,總會自覺不自覺的根據語境和交際目的的需要對表達同一語義的不同語言表現形式從不同角度進行綜合考慮,并對它們做出相應的協商和調整,最后做出恰當的選擇”(何自然,1988:51),這個過程屬于意識范疇,它發生在做出語言選擇之前元語用意識,亦存在于語言使用這以層面上,Verschueren將其稱之為元語用意識。元語用意識根據語言選擇的不同,其作用程度也有所不同,它在語用層面留下的痕跡也有所不同。為實現特殊的交際目的,語言變異有較強的交際意圖,通常也有較強的理據性。
2. 元語用視角下的語言變異
通常,人們在交際時都有元語用意識,會對自己使用的語言進行修飾、限制、補充、美化等。因此,語言變異不僅僅是社會語言現象,它更是一種語用現象,體現和反映了語言使用者的語用策略。“語用者根據表達的需要,在一定限度內故意偏離語言常規這就是語言變異藝術”。(葉國泉,1992:17)。語言的各個要素各個層面均能在使用中出現變異。
2.1詞匯變異
詞有音、形、義等要素,詞匯的變異最典型的就表現在新詞的創造上,這些詞并不是隨心所欲的胡編亂造,而是根據詞法規則,運用“臨時造詞”的方式予以創新,或是有意識偏離或違背構詞法合成新詞。這種詞語言簡意賅,表達現有詞匯難以表達的潛在意義和修辭效果,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①The widow-making unchilding unfathering deeps.
②Europe’s biggest, baddest annual outdoor concert, featuring 200bands and 100 hours of nonstop music.
若用常規語言表達,例①應為the deeps(= the sea) which deprive (wives) of husbands, (children)of fathers and(parents) of children.作者沒有使用常規的后置修飾語,而是選了三個形容詞作deeps的前置修飾語,按照“n-v+ing”的構詞法造出了widow-making,按照“un-n+ing”的方式造出了unfathering, unchilding,將奪人父子、丈夫的大海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對大海產生可怕的聯想。例②對bad進行變異,制造了baddest一詞,它與biggest構成的排比及產生的音韻效果(頭韻和尾韻)是常規的worst所無法達到的論文網站。這一形態變異,使讀者更深刻地領悟其寓意。
漢語也有千變萬化的詞匯,由于語序十分靈活,一個成語內部的字調換位置,就會有全新的意象。例如:
“鹿”死誰手?誰死鹿手?
——《羊城晚報》
“誰死鹿手”典出2008年9月三鹿毒奶粉事件,由熟詞“鹿死誰手”改良而來。在民間語文創新中元語用意識,“改良”一直是最為重要的修辭手段。從“鹿死誰手”到“誰死鹿手”,變化只不過是字序微調,但其間所含憤懣星火已然燎原。
2.2書寫變異
書寫變異指的是改變常規的書寫形式,像改變字形、字體、顏色、排列方式等。這些書寫方式突破了語言常規的限制,顯示出極大的創造性和自由度,使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同時擴大了詞語原來所能包含的信息量。
如美國一家連鎖店名為Payle$$,將pay與less合成后,再在兩個s上加上兩豎,使之成為美元的標志,告訴消費者,此店東西便宜,和其他商店比起來,“You pay less dollars”。用最為簡練的語言傳遞了盡可能多的信息,大大地增強了語言的表達力。詞形的書寫變異是英語書寫變異的一種方式。
Call meeeeeeeeee. Callllllllll me. I miss you sooooooooooomuch!
此例子摘自網絡聊天室,語言的使用者連續用字母重疊結構,將急切的心情和思念的強烈程度表露無疑,把感覺信息轉化為視覺信息,使急迫強烈的心理感覺同樣具有了可視性。
2.3語法變異
語法變異就是突破語言結構的規律,而導致語言在句式、詞序等方面偏離既定規則,以便更好的表現非凡的立意。在英詩中語法變異較多的表現為一定條件下句子結構的殘缺和詞序的顛倒,冠詞的省略也是常見的語法變異形式。W. H. Auden在The Wanderer中寫道:
There headfalls forward, fatigued at evening,
And dreams ofhome,
Waving fromwindows, spread of welcome,
Kissing of wifeunder single sheet;
But waking sees
Bird-flocksnameless to him, through doorway voices of
new men wakinganother love
這種省略冠詞的變異顯得凌亂、隨意,襯托出了到處流浪、毫無歸宿的意境,使人感同身受。
漢語中的語法變異也不少,詞語形狀的外化是日漸增多的一種形式。它將重點放在詞語意義上,而忽略其詞性。其中較為常見且逐漸流行的如“很青春”、“特淑女”、“非常鄉土”等。這一表達方式彌補了漢語名詞缺乏性狀話手段的缺陷,滿足了多樣化的表達需求。
2.4歷史時代變異
“語言變異是聯系共時與歷時的橋梁”(徐通鏘1991:335) 。有些語言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時間的洗禮,不再被使用或者很少被使用,作家可以通過使用古詞語或廢語,以取得某種表達效果,這就是語言在使用中出現歷史時代的變異。在一篇對動物園因山羊跳過柵欄誤入獅欄的一件事件的報道中,作者運用了如“brute creation” “rugged individualism”等在英語中被認為是陳腐的古詞來表現以追求新奇、夸大來引起讀者興趣和轟動效應。
漢語中語言的歷史變異也很多見。網絡詞語“槑”就是典型的古語新用的例子。槑(méi),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便可以查到元語用意識,部首:木,基本字義:同“梅”。至今,在開封包公祠內的匾額上還有“槑”這個字,匾額上書寫的意思為“梅花堂”。
單看“槑”的解釋跟“呆”沒有任何聯系,可僅僅因為這個“槑”字由兩個“呆”組成,在網絡語言里被用來形容人很呆,很傻。這種變異非常的生動形象,使人一眼就能領會它的意思。
2.5語域變異
為了不妨礙語域理論,要求語體風格必須與所使用的環境相匹配。但是違反語言使用常規,即語域出現變異,如果使用得當,則會使語言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就運用了語域變異。小說中主人公將第一個向他進攻的鯊魚打死后,他已預見到自己最終將一無所獲時說“But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ed”, he said,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not defeated.”這種嚴謹的書面化的語言包含頭韻和對偶,出自一個漁夫之口卻不合情理,違背了語域準則論文網站。正是運用了語域變異,把書面化、正式的語體運用在普通的人身上,使得老人的話富于哲理性,并將老人深邃的思想和對生活的理解呈現給讀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以上從幾個語言變異的主要形式進行了探討,其實語言變異遠遠不止這些,譬如最新出現的熱詞“out了”和“hold住”就推陳出新的將英語和漢語結合在了一起,在英語廣泛使用的現代社會,迅速被人們接受和使用。
3. 變異與常規的關系
語言的屬性決定了它既是相對穩定的,也是不斷發展的。變異突破常規的語言仍然是語言,具有語言這一符號系統所賦予文字的全部功能。語言的變異和常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首先,變異是以常規為參照。“常規與變異相輔相成,是互為比較的兩個概念,它們都是相對而言的。”(秦秀白,1986:94)它一方面以相對規范的語言而存在,同時又以其為參照,兩者互為條件,相互依存。其次,語言是發展變化的,原來是變異的元語用意識,在后來就可能已經成為常規。如王佐良先生所說,“不論常規或變異都只有一種大致的范圍,其邊緣常是模糊的、交叉的,例如常規過甚變成了老套,而變異過甚又變成了怪誕,界線是不易分清的;在局部是常規的,在全局可能是變異的,反之亦然;同時還有時間因素,在昨天是變異的,在今天可能變成了常規”。
4. 結語
其實,語言變異是一種交際策略,這種現象普遍存在于語言的使用之中,它是為了更好的實現交際目的而對語言的創造性使用。在任何變異的背后,都隱藏著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而達到這種意圖,便是達到了變異的語用效果。作為一種語用策略,語言變異是語言使用者在一定的交際意圖的驅使下所做出的語言選擇,所以它體現了語言使用者較高程度的元語用意識。以上列舉的一些語言變異的成功之例在于他們能利用變異,突出語言使用者的意圖。本文中主要就語言變異的使用揭示了元語用意識在語言選擇過程中的運作,以及語言變異這一語言策略所具有的元語用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語言變異因人而異,反映出語言使用者的語用意識和語用目的。我們在交際過程中,有了元語用意識的指導協調,才能更好的選擇語言,真正達到交際的目的。
楊雪(1984—),許昌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助教
參考文獻:
[1]Jef. Verschueren. UnderstandingPragmatics [M].1999.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Leech. Principles ofPragmatics [M]. Longman, 1983.
[3]Levinson. Pragmatics[M].CUP,1983.
[4]陳松岑.語言變異研究.[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5]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51,103.
[6]王佐良.英語文體學論文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0:81.
[7]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商務印書館.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