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網絡熱詞“給力”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漢語言時間:瀏覽:

  摘 要:網絡熱詞“給力”因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而引起爭議。本文針對“給力”一詞存在的必要性、如何正確使用以及其背后存在的文化創造力問題進行研究,力爭還大家一個真實的“給力”。

  關鍵詞:給力 來源 使用 文化

  互聯網時代,網絡詞匯盛行。新穎的網絡詞匯刺激了人們的神經,緩解了緊張的工作氣氛,釋放了生活壓力,愉悅了身心。“拋磚”、“拍磚”生動形象,“我閃”、“我倒”詼諧幽默,被人叫一聲“斑竹”的人,也是樂此不疲。人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用網絡語言抒發著自己的情感,享受著其中的樂趣,盡情發揮著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2010年11月10日,原本只屬于網民自娛自樂的網絡熱詞“給力”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從此引發輿論強震。有人認為《人民日報》使用網絡詞語很有親和力,體現了大眾的創新能力,認為官方主動親近網絡順應網絡潮流;有人認為“給力”一詞的使用并不準確;還有學者對于這個流行詞是否符合語法規范、是否可作為常規詞被收進漢語詞典等諸多問題提出質疑。

  “給力”一詞最早出現于2010年5月,出自日本搞笑動畫片《西游記:旅程的終點》中文配音臺詞。5分鐘的動畫一開始,孫悟空對唐僧說了一句:“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呀,老濕(師)!”“不給力”形容和自己預想的目標相差甚遠。由此,“給力”在網絡上頻頻出現,對“給力”一詞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報》打破常規慣例,在頭版頭條大膽啟用“給力”后,“給力”由網絡進入了社會。如:

  (1)央行給力 貨幣政策名義寬松轉緊縮 (《重慶晨報》11月12日)

  (2)CPI創25月新高 食品給力74% (《沈陽晚報》11月12日)

  (3)抗通脹工資是否能“給力”?(《成都商報》 11月12日)

  (4)中石油“給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肅油品供應 (《西部商報》11月12日)

  (5)新能源公交“不給力”故障頻發 引乘客不滿 (《生活新報》 11月12日)

  此外,“GEiLI給力”被注冊成服飾類、體育用品類、飲料類、酒類、食品類、保健品類、化妝品類的商標。就連湖南衛視的跨年演唱會也取名叫做“2010給力跨年演唱會”。那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一社會中最火的網絡新詞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下探討。

  首先看一下“給力”一詞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任何一種語言都和使用這一語言的特定人群共生同滅,在長期的使用中形成其完整獨立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語法是其最為穩定的部分,而詞匯是其最為活躍的部分,社會的任何變動,任何新的事物的出現,都會及時反映在詞匯上,也就是說,有新事物的產生,就會有新詞的出現,這些新詞不斷進入詞匯系統,從而滿足人們交流的需要。比如我國早期社會是以狩獵和畜牧業為主的,那么語言中便出現了“黍”、“稻”、“耕”、“矢”、“弓”等等一些詞語。五千年的文明史所留下的詞語,都是當時歷史新事物產生的反映。時至今日,特別是近30年社會的進步發展,出現了大量過去從未有過的詞語,如“特區”、“網絡”、“按揭”等等。這些新詞語的出現說明我們生活的這個社會不斷出現新事物,是充滿生氣的,而不是死水一潭。語言為人們的交流而存在,詞匯緊貼社會生活,第一時間反映社會變化,這就是“給力”一詞出現并被大量使用的原因。

  但是在這些每年幾乎要增加一千多個的新詞語中,有些因為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而穩固地留在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中,有些則如過眼云煙,曇花一現。比如我們前幾年聽到的“巨”、“囧”等詞,現在已經相對較少聽到了,更早些年,比如文革時期流行的詞語,現在幾乎都聽不到了。所以對于“給力”一詞究竟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辭典該不該收入或者新聞報道應不應該使用這一問題,應該取決于人們在多長時間、多廣范圍里接受它、使用它,而不是通過官方介入、行政干預網絡語言傳播的做法,尤其是新聞報道禁止使用若干網絡語言的做法來人為地保證語言的“純潔性”。

  再次看一下“給力”背后潛藏著的文化創造力問題。“給力”一詞因日本搞笑動畫片《西游記:旅程的終點》的中文配音版而“一夜竄紅”,因此有人認為它是一個日語外來詞。但根據調查,“給力”一詞的來源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一種是:“給力”一詞其實很久以來一直存在于我國的地方方言中。在閩南話、海南話中,“給力”常常是很精彩、很棒的意思。在福建漳州,嬰兒學上臺階,抬腿往上邁時,大人會說“給力”,表示用勁、發力。另一種說法是:“給力”其實是一個古詞。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講師高海波博士向《長江日報》記者透露,經他考證,“給力”是中國古代官府給官員支付薪酬的一種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員支付薪俸。具體而言,就是朝廷根據官員的等級,撥給數量不等的勞役,為官員免費耕種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務。在劉國新編撰的由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政治制度辭典》(1990年版)中,就有“職官給力制度”詞條。高博士介紹說,秦漢以來,歷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規定,百姓除納糧外,成年男子必須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服力役的百姓,有“力”、“事力”、“吏力”、“力人”等不同叫法。所以朝廷向官員供給勞役就叫做“給力”。即使在力役制度取消后,朝廷仍然按給力人數,折成錢糧后支付給官員,這筆費用往往超過官員的工資。綜合這兩種說法證實“給力”不是一個日本外來詞。那為什么一部分人會產生誤會呢?原因在于中日之間存在著文化落差。在現代化過程中,日本更早將視野投向西方,大量翻譯西方著作,這使日本成為近代中國了解世界的一個重要窗口。在今天,日本網游、漫畫、娛樂等產業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以原創音樂為例,我們的很多流行歌曲使用的都是日本旋律。這說明,雙方在文化創造力上存有差距。日本動漫產業發展蓬勃,而中國動漫市場相對低迷,國產原創乏善可陳,這使得樂于追捧新的詞風、話風、文風的年輕一代只能去看日本作品,從而促成了“給力”一詞源于日本的說法。而從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的文化傳播者們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思想文化上的創造力。他們已淪為一些流行詞風、話風、文風的傳聲筒。他們常常忘記創新語言表達的責任,只是把一些已然十分流行的大眾語匯、社會語言再傳播多次。因此我們應該意識到閃耀著智慧與文明之光的新思想、新觀點,才是國人所欲追尋、所應追求的終極目標。有了這種新思想、新觀點,語言的表達就會脫離既定范式,在新的原野上開疆拓土。

  最后看一下“給力”一詞的用法。“給力”主要是“(提供)支持、幫助”“促進、推動”“對……起作用”“對……有幫助”的意思。如:(1)30萬能干什么 草根抗通脹股市樓市誰更“給力”(《新聞晨報》2010年11月29日)(2)這些民間金點子很是給力(《錢江晚報》2010年12月11日)(3)政府如何“給力”義工組織(《南方都市報》11月29日)(4)劍指霸王條款“給力”消費者權益(《工人日報》2010年11月17日)以上是新聞標題中使用的“給力”,具體的表述中使用“給力”的也較為普遍。如:(1)現在,小編就為大家搜羅本年度最給力的樓市新聞。(2)今天是一個很給力的日子,因為在離北京1900多公里之外的廣州,一場運動盛會就要隆重舉行。(3)報告顯示,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并不“給力”,甚至在有的方面向發展中國家“卸力”。(4)顯然,支持公租房建設,政策還需再“給力”。

  可以看出,“給力”一詞既可作形容詞使用,也可以作動詞使用。作形容詞使用時基本沒有什么爭議,作動詞使用時,后邊還可以跟賓語。很多人覺得“給力”后跟賓語很別扭。其實,很多貌似不合語法的結構和詞語在網絡上都很盛行。比如“被××”,該結構中的動詞很多都不能跟賓語,如“就業”、“自殺”、“捐款”等,但是網民用“被就業”、“被自殺”、“被捐款”等“不合常規”的結構表達了具體的事件或現象,并且讓人一看即明。我們從中似乎可以看到現代漢語語言表達的一個新趨勢,即詞匯意義不斷強化,語法意義開始弱化。如今的媒體在傳播信息的同時,也日益成為滋生、傳播新詞語的平臺。某個新詞語能否為廣大民眾接受,既要看該詞與語境是否契合,還要看其能否傳神、到位地表達其“所指”。所以,那些貌似反“常規語法”的結構如果能豐富我們的語言生活,沒有給我們的交際帶來不便,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因為,語言本來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所以我們暫且不要非得去探討“給力”一詞的使用是否準確,也不要急于研究這個流行詞是否符合語法規范、是否可作為常規詞被收進漢語詞典等。

  參考文獻:

  [1]葛本儀.現代漢語詞匯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2]高名凱,石安石.語言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3.

  [3]劉國新.中國政治制度辭典[Z].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油尖旺区| 普兰县| 吉林市| 贵德县| 凤城市| 鄄城县| 朝阳县| 鹤壁市| 健康| 花莲县| 治县。| 双流县| 视频| 彝良县| 松滋市| 安庆市| 济源市| 兴和县| 江门市| 贡山| 兴化市| 湄潭县| 日喀则市| 新巴尔虎左旗| 芒康县| 丹阳市| 灌南县| 永兴县| 奉新县| 九江县| 新沂市| 徐水县| 手游| 河源市| 修水县| 宾川县| 阳信县| 陇川县| 建平县| 怀远县| 龙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