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核心期刊是期刊中學術水平較高的刊物,指那些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轉率和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本文發表在文學核心期刊《飛天》上,文章通過褚少孫、班固對司馬遷《封禪書》“實錄”式的征引,更加之以“長陵神君”故事的佐證,確定《封禪書》“食巨棗”當是“食臣棗”的訛誤,是核心期刊論文發表代理范文,供同行參考。
摘要:本文通過褚少孫、班固對司馬遷《封禪書》“實錄”式的征引,更加之以“長陵神君”故事的佐證,確定《封禪書》“食巨棗”當是“食臣棗”的訛誤。
關鍵詞:食臣棗 食巨棗 “實錄”式 長陵神君
《史記•封禪書》記方術之士李少君對漢武帝言: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其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唐司馬貞《索隱》于此作注:“包愷:‘巨,或作臣。”
《史記•孝武本紀》亦載李少君對漢武帝言: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上所摘抄的兩段文字,似乎“一模一樣”,究其原因有二:(一)唐司馬貞《索隱》云:“褚先生補《史記》,合集武帝事以編年,今止取《封禪書》補之,信其才之薄也。”事實上《封禪書》有通史性質,而褚先生實抄《封禪書》有關武帝的部分以補《孝武本紀》。比較兩篇,可看出除個別詞有異寫外,大概就是《孝武本紀》“上親禮祠上帝”后比《封禪書》多了“衣上黃焉”和篇末“太史公曰”段尾多了一語氣詞“焉”為最大的差異了。這說明褚少孫是以決不妄改司馬遷一字地“實錄精神”補作《孝武本紀》的。(二)這兩段文字同是記錄李少君以方術說武帝之辭,本應別無二致!綜合以上兩點,我們可明確得出結論:《孝武本紀》“食臣棗”與《封禪書》“食巨棗”應是形近而誤,必當二者居一!
梁玉繩《史記志疑》云:既言巨,則不得復言大,必是誤文。《漢志》作“食臣棗”, 《索隱》亦引包愷云“巨,或作‘臣’。”考《田儋傳論》“安其生與蒯通相善,嘗以策干項羽”,則辨士之流,即其時見存,亦不過八九十歲人。安得以為古之真仙哉!言食安期大棗,猶言與九十余老大人之大父游射也。《韓子•外儲左篇》云:“鄭人有相與爭年者,其一人曰我與黃帝兄同年”,少君其類是歟?
日本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引《史記志疑》這段話亦持同樣觀點:又,司馬貞《索隱》:“服虔曰:‘古之真人。’案:‘《列仙傳》云安期生,賣藥東海邊。時皆言千歲也。’”……《列仙傳》云“時人皆言千歲也”,或像李少君言“與其大父游射處”、“此器齊桓公十年陳于柏寢”,巧言偽詞讓人誤“以少君為神,數百歲人也”。或是后人以訛傳訛,神之以“千歲”也。
誠如清人梁玉繩、日人瀧川資言所言,安期生不過“一辨士”耳,其人其事頗類“長陵神君”。《史記•封禪書》、《漢書•郊祀志》所記相同,現錄《史記》文如下,后證以《漢書》。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漢書》作“乳”)死,見神于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漢書》有“亦”字)往祠,其后子孫以尊顯。及今上(《漢書》作“上”)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長陵女子,凡人也,因身世曲折,“風云際會”成神人。安期生的成仙經歷也應與之相仿。據《史記》、《漢書》、《列仙傳》、《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等書可見其人約生于秦時,遍干諸侯,好為大言,又于海邊賣藥,人不知其生死,遂以之為神。想必漢武帝也有所耳聞,李少君為取媚于武帝,便敷衍出一段與安期生相遇的故事。尤可注意的是“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這里的“仙者”并不指安期生,雖然書中提到“安期生仙者”或“時人皆言千歲也”,但漢時距黃帝何只是數千歲?所以李少君也并不以安期生有千歲,或是“能見之以封禪”的仙人,而是“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的仙、人橋梁罷了。《漢書》顏師古注“合”字為:“合謂道相合。”可見李少君言己和已神化的安期生道術相合以取媚于上。為顯示和安期生的“親密”,他大言道:“我和安期生道術相通,見于蓬萊海中,他還給我吃了幾顆仙棗,有瓜那么大!”只有這樣文意才通順,合于情理。不然要么像梁玉繩先生所說“既言巨,則不得復言大”。要么我們就會想,安期生“食巨棗”,與卿何干?
又,《漢書》與《史記》相同內容,多為照抄《史記》相關部分,其《郊祀志》就云:
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臣(《封禪書》作“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兩相對照,知此段全抄《封禪書》,所異者除“臣”字外絕不影響文意的異同。這一段和褚少孫錄《封禪書》以補的《孝武本紀》均作“臣”,足可證明司馬遷《封禪書》原文當為“臣”字!也說明由司馬遷完成《史記》“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到班固作《郊祀志》、褚少孫補《孝武本紀》時,所見本都作“食臣棗”。清人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說:“少孫補《史》皆取史公所缺,意雖淺近,詞無雷同,未有移甲以當乙者也。或晉以后少孫補亦亡,鄉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數耳。”由此可知:一、褚少孫補《史記》未妄作,就《孝武本紀》而言是忠實摘錄《封禪書》,間有小異,多為語氣詞,絕不會明顯抵牾。班固取《史記》,與之持相同觀點。二、《史記》傳抄本在晉以后,因為歷時較長,又因其“是非頗寥于圣人”而被壓制,抄誤之處逐漸多了起來。正因為漢時流傳較窄,我們是否可說奉詔撰史的班固看見了“副在京師”的《史記》?這樣就更證明作“臣”無疑了。
參考文獻:
[1]梁玉繩.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版.
[2]【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年版.
[3]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
文學核心期刊投稿須知:《飛天》文學月刊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中共甘肅省委宣傳部主管、甘肅省文聯主辦的文學學術期刊,面向國內外統一公開發行。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刊號:CN62-1012/I;國《飛天》期刊國際標準出版物刊號:ISSN1002-803X;郵發代號:54-5。每月15日出版,國際16開本精美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