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根植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地處黃河“幾”字灣內部的陜西,歷史文化資源標識性強、數量豐富、特色鮮明。應充分利用相關門戶網站和移動新媒體,創新宣傳渠道,搭建黃河文化資源多元化平臺,開展黃河文化資源的建設、推廣和傳承。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根植于黃河流域的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主體文化。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同時強調,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學習、認識黃河文化的歷史地位與時代價值,抓住歷史性機遇,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恰逢其時。
黃河發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的卡日曲,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后流入渤海。陜西位于黃河中游,地處黃河“幾”字灣內部,陜西段北起榆林市府谷縣白云鄉,南到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干流全長700余公里。自北向南依次流經榆林、延安、韓城、渭南4個地級市,毗鄰黃河的縣級行政區有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延川、延長、宜川、大荔、合陽、潼關等12個,該區段歷史文化資源標識性強、數量豐富、特色鮮明,加之該區段具有黃河自然景觀觀賞性突出的復合優勢,因此,陜西段居于黃河文化帶構建的核心區。
陜西黃河文化開發建設意義
(一)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加速陜西經濟文化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陜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鑄就陜西省高質量發展之“魂”,落實陜西省整體經濟文化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帶動陜西省繁榮發展,是陜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目標。以陜西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作為“十四五”及中長期陜西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有利于推動陜西黃河文化傳承創新,增強陜西黃河文化自信,提升陜西黃河文化的魅力和國際影響力;有利于陜西省持續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有利于加快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如期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有利于引領區域發展,講好陜西黃河故事
立足黃河中游,以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陜西省黃河文化為基本出發點,全面推進陜西省黃河文化的系統性保護,深入挖掘陜西省黃河文化富有的精神內核,有利于助力新時代完整發掘,展現陜西省黃河文化精髓,推動陜西省黃河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陜西省打造為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典范,進而讓陜西省豐富而厚重的黃河文化走出陜西、走向全國乃至世界,讓陜西和陜西人的生活更加豐滿立體地呈現在世人眼前。
(三)有利于延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貫通國家戰略,加速陜西追趕超越
“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追溯黃河文化就是對中國文化的追蹤溯源,系統保護黃河文化遺產,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對于我們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延續中華民族的歷史文脈有重要意義。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的重大戰略,陜西正處于追趕超越的關鍵時期,通過牢牢抓住這一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并在這一國家重大戰略的指引下,有利于實現與全域旅游、鄉村振興、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關中平原城市群、“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接,進而增強陜西省國家文化工程實施的系統性、全局性和協同性,加快推進陜西華夏歷史文化傳承創新區域建設,為新時代陜西追趕超越凝聚精神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陜西境內黃河沿線文化資源及文獻調研
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陜西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地位顯著,這里有藍田猿人、大荔智人、半坡遺址、軒轅黃帝陵、炎帝陵等遠古歷史,有周、秦、漢、唐等14個朝代上千年的建都史,留下了5萬多處文物遺址、700多萬件館藏文物,其歷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中華文明史從華夏文明的發展、中外文明的交流到近代革命的完整發展序列,是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重要見證,是重要的精神標識。
(一)從世界文化遺產數量來看,截至2019年底陜西共擁有秦始皇帝陵及兵馬俑、“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以及長城(陜西段)等3項9處世界文化遺產,占黃河流域總量的 30%。
(二)在黃河文化遺產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了很大的比例,它們伴隨黃河而生,在兩岸民間世代相傳,是大河文明綿延不絕的血脈煙火。陜西省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有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3項;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有“秦腔”“安塞腰鼓”“華陰老腔”等74項,數量位居九省區第四,占黃河流域總量的10.32%。
(三)從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歷史村鎮、文化名城等遺存數量來看,陜西省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2處;此外,陜西黃河流域有石峁遺址、阿房宮遺址、半坡遺址、石摞摞山遺址等49個古遺址,有七星廟、白云山廟、姜氏莊園、黨家村古建筑群、韓城大禹廟、玉華宮遺址、大雁塔等34個古建筑,有司馬遷墓和祠、唐代帝陵、永陵、乾陵、霍去病陵等15個古墓葬,有榆林、延安、韓城、西安、咸陽等7個歷史文化名城。
(四)從文化旅游景區數量來看,截至2019年,陜西黃河沿線區域共有308個A級文化和旅游景區,其中5A級景區有華山、城墻、大雁塔、華清池、秦始皇兵馬俑、法門寺、太白山、延安革命紀念地、黃帝陵等9個;4A級景區有壺口瀑布、紅堿淖、少華山、乾坤灣景區等76個,占黃河流域總量的 19%。
(五)黃河文化文獻調研情況。
1、館內文獻:通過檢索陜西省圖書館館藏文獻書目,收集到包含黃河文化的歷史、經濟、生物、藝術、天文學與地球科學等類型的文獻資料有:《黃河文化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年鑒》《黃河流域水文資料》《舞動的黃河》等234種。
推薦閱讀:山西文學論文投稿雜志《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