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語言學(linguistics)是以人類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范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語言學被普遍定義為對語言的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并且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
關鍵詞:語言學,語言技術,論文刊發
傳統的語言學稱為語文學,以研究古代文獻和書面語為主。現代語言學則以當代語言和口語為主,而且研究的范圍大大拓寬。語文學是為其他學科服務的。現代語言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客觀的研究對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有系統的學科理論,顧名思義[3] 語言學是研究語言的本質、結構和發展規律的實證科學。
語言學的歷史非常古老。人類最早的語言研究是從解釋古代文獻開始的,是為了研究哲學、歷史和文學而研究語言的。中國在漢朝時產生了小學,包括文字、音韻和訓詁。在印度和希臘,公元前4世紀到3世紀,就建立了語法學。現代的語言學建立于18世紀初期,隨著西方語言學家發現了印歐語言與梵語之間存在類似之處,產生了歷史比較語言學,旨在尋找各種語言的原始語。
認知語言學是一門研究語言的普遍原則和認知規律之間關系的語言學流派。認知語言學的研究已經滲透到語言的各個層面,滲透到語言學的各個分支領域。認知語言學是認知取向、解釋取向、語義取向、共性取向,這是語言研究史上的重大發展,有利于揭示語言的本質和奧秘,向實現語言理論最終追求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認知語言學分為認知語義和認知語語法兩大領域。這兩個領域互相支持,相輔相成。認知語義學注重研究語義的理據性,強調語言意義的體驗性,以體驗哲學為它的哲學基礎。認知語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據性。
一、認知科學
20世紀50年代,在歐美國家爆發了一場認知革命,誕生了一門新興學科——認知科學。認知科學是綜合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腦科學、神經生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新興學科,其主要學術任務和目標是探究人腦的信息加工及處理機制,了解人腦的工作原理和運行規律。認知科學的主要指導原則是將人腦看成類似于計算機處理符號和加工信息的系統
認知(cognition)一詞源自拉丁語,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學習的過程。《辭海》(1999年版)釋義為:“認知就是認識,指認識客觀事物,獲得知識的活動。”認知科學是關于心智或智能跨學科的研究與探討。
1.認知科學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認知能力的形成和發展,要對認知活動的原理、機制作出理論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動的本質。
2.認知科學要研究認知系統的構成。一般認為,認知系統主要包括感覺知覺范疇系統、抽象概念范疇系統、意象形象范疇系統和語言符號范疇系統。認知能力是在這四個認知分系統的發育和協調中發展起來的。這一假說意味著語言能力是人的整體認知能力的一部分。
3.認知科學認為,認知活動是人的大腦同外部世界以互動形式進行信息加工的活動,人的認知不是對外部事物純粹的、客觀的、直接的反映;大腦有認知圖式作為大腦同認識對象的中介面,認知的結果并不嚴格地同客觀世界本體對應。
4.具體到作為言語理解的認知活動,認知科學認為,語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對應,語言的結構與功能積淀了人類的經驗,語言對現實世界的反映是通過人的認知作為中介的,過程大體是:外部世界——認知加工——概念范疇一一語言符號。
5.認知科學認為,人的認知活動以優化思維的思維方式為主導傾向。人的認知過程是這樣來調節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價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
以認知為取向的語言研究是認知科學的一部分。在認知科學中,認知被定義為智能處理信息的過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決問題的過程、思維過程、語言處理過程、推理過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輸入、信息激活和調用、信息的貯存(長期記憶)以及信息的輸出等過程;也包括神經平面上的神經激活的過程。
認知科學有三個分支:
認知心理學: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過程;
認知神經生理學: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經過程;
認知工程學: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計算機信息處理的過程。
心智語言賦予我們更大的假設空間,但假設論證難度很大;大腦語言提供我們生理載體的特征,但現代高科技不允許我們直接觀察到語言認知結構及其操作;語言工程無法讓我們看到自然語言的生理特征,也無法揭示語言的認知生理結構,但我們可以用它來驗證復雜的假設,擴展應用領域。
研究語言主要是研究語言系統,研究系統的信息處理機制和過程,表述機制和過程的概括性神經抽象,表述和解釋語言系統和概念系統在機制和操作方面的社會文化和思維的連通關系。要完成如此的理論目標,認知取向是合理的選擇
認知科學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的科學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類自身思維的轉變。受這一科學大思潮的影響,當代語言學理論都帶上了濃厚的認知色彩。認知科學對于認知語言學的啟發意義在于,人類運用許多符號系統來實現溝通,在這些形形色色的符號系統中,最完整、最復雜和最實用的符號系統是語言系統。認知科學的一個最主要客體就是解決語言符號的形式化處理問題,實現對于人類自然智能之模擬的人工智能必須以語言作為符號載體。在語言學的研究中,生成語法提出的語言系統的形式化描述曾經激發了語言學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熱情,認為只要把語言系統的句法結構和關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現在認知科學家卻認識到如何對語義進行形式化描寫才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以語義為基礎的語言學研究便開始進入認知科學家和語言學家的視野
二、認知語言學的來源
與其他理論流派不同,認知語言學并非是某個語言學家提出的單個語言學理論,而是一系列經歷了相對獨立發展進程的理論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認知語法(構式語法、激進構式語法等)和認知語義(概念隱喻、概念轉喻、概念整合、框架語義等)兩大部分。(唐樹華、田臻,2012:62)
一般來說,認知語言學主要有以下三個來源,這些領域的重要學者也成為國外認知語言學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1.從轉換生成學派中分裂出來的生成語義學家,如Lakoff、Langacker、Fillmore等。
2.從認知和/或功能角度研究語言的主要學者,如Taylor、lmy、Geeraerts、Turner、Sweester等。他們主張運用從普遍的認知方式來解釋語言形式和功能,研究語言表達背后的認知機制。其中還包括研究語言共性和類型學,或從類型學和認知角度研究語義演變、語法化、象似性等現象的學者,如Hopper、HEine、Croft等,也包括認知語用學家Sperber和wilson等。
3.關注認知研究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如Johnson、Rosch、Piaget、Fauconnier、Lamb、Kay等。(王寅,2007:29)
三、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
認知語言學主要有四種理論方法:
1.框架語義學
框架語義學是研究詞義及句法結構意義的一種方法。在框架語義學中,詞義是用框架來描寫的。框架是一種概念系統、經驗空間或認知結構,表達個人或言語社團總結出來的經驗,并集中體現在具體語言表達式上。框架語義學認為,要理解詞語的意義,就必須首先具備概念結構,即語義框架的知識。語義框架為詞義的存在及其使用提供了背景和動因。
2.認知語法
認知語法認為,詞匯與語法形成一個連續體,其描寫只包括符號結構,并且所有語法成分都是某種概念輸入的結果。認知語法認為,意義是一種心理現象。
3.認知語義學
認知語義學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
第一,概念在大腦中并不以孤立的原子單位出現,其理解要依賴由背景知識組成的語境。
第二,心智在語義結構的建構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以某種方式對世界經驗進行概念化。
第三,范疇有一個內部結構,通常稱為“典型結構”。一個范疇涉及成員之間的關系,而范疇延伸的關系就是一個范疇中典型成員與邊緣(非典型)成員之間的關系。
第四,隱喻和轉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認為是“我們對抽象范疇進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認知工具”。當代隱喻和轉喻理論可以說是認知語義學研究的必然產物。
第五,語義結構是意象圖式,是隱喻的基礎,并與人類的經驗緊密相關。
4.構式語法
構式語法是語法分析的一種方法。在構式語法中,句法、語義以及語用信息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獨立于其他兩方而起作用。構式語法認為,語法是由形式和意義的規約對應組成的,即語法構式。構式語法的這種非模塊特征實際上是把形式和意義看成是一個語法成分的一部分,而不是語法中彼此獨立的成分。構式語法特別強調這樣一個事實:“語用信息”可能與特殊的語言形式具有規約的聯系,從而組成語法構式。
5.心理空間理論
心理空間理論是研究自然語言意義的一種方法。這個理論認為,要理解語言的組織結構就要研究人們談話或聽話時所建立起來的域,以及人們用成分、角色、策略和關系建構的域。這些域就是心理空間,它們不是語言自身的一部分,也不是語法的一部分。心理空間雖不是語言表征的隱藏層次,但語言離開了心理空間是無法表征的。心理空間不同于語言結構,它們是根據語言表達式所提供的線索在話語中建立起來的心理構造物(constructs)
心理空間理論認為,語言的解釋不僅僅要參照外部世界、心理模型、語境等,還牽涉自身的建構。心理空間理論目前已發展成為“概念整合理論”。它對語言研究(指稱歧義、隱喻、預設、非真實條件句等語言現象的研究)、人工智能研究、哲學探索等都很有啟發意義。
認知語言學中雖然有不同的理論方法,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一致的,具有共同的理論原則。Langacker(1987:2)曾把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概括為三個重要主張:
第一,語義結構并不是普遍的,在很大程度上因語言而異。語義結構建立在約定俗成的意象(conventionalimage)基礎之上,其描寫與知識結構有關。
第二,語法或句法并不構成一個自主的表征形式層次,相反,語法實際上具有符號性,存在于語義結構的規約符號化中。
第三,語法與詞匯之間沒有意義上的區別。詞匯、形態和句法形成一個符號結構的連續體,這些符號結構雖因不同的參數有別,但可以任意劃分為不同的成分。(文旭,2005:651)
Lackoff從更基本的層次闡述了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原則。他認為,認知語言學有兩個根本的承諾:
其一,概括的承諾:對支配人類語言各個方面的一般原則進行描寫;
其二,認知的承諾:從語言學以及其他學科出發,使對語言的解釋與有關心智和大腦的一般知識一致。
文旭(2005:651 653)認為,Langacker和Lackoff提出的原則只代表了兩家之言,并未包括認知范式中所有的基本原則。因此他認為,至少有六個基本原則可以把認知語言學中的不同理論方法聯系起來。
1.概念語義原則
意義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經驗的各種結構或過程,而不是可能世界中的真值條件:一個表達式的意義就是在發話人或聽話人的大腦里激活的概念,更為具體地說,意義存在于人類對世界的解釋中,它具有主觀性,體現了以人類為宇宙中心的思想。這一原則表明,意義的描寫涉及詞與大腦的關系,而不是詞與世界之間的直接關系。
2.百科語義原則
詞即更大的語言單位是進入無限知識的入口。對一個語言表達式的意義要進行全面的解釋,通常需要考慮意象、隱喻、心理模型以及對世界的樸素理解等。因此,一個詞的意義單靠孤立的詞典似的定義一般來說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必須依賴百科知識方可達到目的。
3.典型范疇原則
范疇并不是由標準一屬性模型定義的,也不是由必要和充分特征定義的;相反,范疇是圍繞典型、家族成員相似性和范疇中各成員之間的主觀關系組織起來的。
4.語法性判斷的漸進原則
語法性判斷涉及范疇化。語法性判斷是漸進的,并且同語境、語義以及語法規則密切相關。認知語義學家并不像生成語法學家那樣,要把語法寫成是一部生成一種語言中所有并且是唯一合乎語法的句子那樣的語法,因為語法性判斷具有漸進性、可變性以及語境的依賴性。
5.語言與其他認知機制相關原則
認知語言學之所以為認知語言學,是因為它要在一般的認知中尋找語言現象的類似物。認知語言學積極吸收心理學關于人類范疇化、注意以及記憶等的研究成果來豐富語言學的理論,從而使認知語言學更加具有活力。語言與其他認知機制具有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