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運用本漢英視點體體系我們確立了漢英視點體標注的標記集,又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及有關文獻確立了漢語視點體標記的視點體義項和非視點體義項。
[關鍵詞]視點體,時間狀語,視點體派生原則
一、漢語視點體簡介
視點體在傳統語法中被稱為“體”(aspect)。體研究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古印度時期,當時對“體”的研究包含了對時制的分析。19世紀的斯拉夫人對“體”的意義進行了改進,將它限定為一個形態范疇以區別時制(tense)。英語的“體”術語是從俄語中的vid(to see)翻譯而來的。Comrie是第一個將“體”作為普通語言學問題進行研究的語言學家,他研究的“體”也是一種形態范疇。直到1991年,Smith 才將“體”改稱為“視點體”(viewpoint),并將視點體與情狀體(situationaltype)組合稱為“體”。
也就是說,視點體和情狀體是 “體”范疇的下位概念。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體”在Smith的體系中已經擴展為一種視點體和情狀體之間的關系。繼Smith之后,Olsen又把視點體稱為語法體(grammatical aspect),把情狀體稱為詞匯體(lexical aspect)。
在漢語體問題的研究中,從最早的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到最新的體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對視點體有各種稱謂,如:情貌(王力)、動相(呂叔湘)、態(高名凱)、動態(趙元任、張志公)、時態(陳平、龔千炎、鄒崇理)、體(李臨定、戴耀晶、金立鑫、林障、陳忠、潘文國、屈承熹)、時體(戴耀晶)、視點體 (陳前瑞,Xiao和McEnery)。
陳前瑞借用Smith的觀點,也使用視點體的稱謂。他把使用詞匯手段(包括補語性的“起來”、“下去”、“完”、“好”、“過”、“到”、“得”、“ 著”,動詞重疊詞“說說”,動詞復疊詞“說說笑笑”等)描述動作階段的視點體稱為階段體(包括起始體、延續體、完結體、結果體、短時體、反復體),使它從視點體中分離出來,成為除視點體和情狀體之外另一個獨立的“體”的下位范疇。陳前瑞還把“體”稱為“體貌”,他的視點體外延僅指未完整體、進行體、完整體和完成體。
本文采用的視點體概念的外延和陳前瑞視點體概念的外延相同,也不包括階段體。本文研究的視點體即通常所說的“體”,是一種對事件內部時間的觀察部位的表現,它的下位概念包括由體標記(“著”、“在”、“正在”、“了”等)、謂語動詞、少量具有謂詞性的名詞以及形容詞組合表示的未完整體、進行體、完整體、完成體等四類,但不包括使用詞匯手段描述動作基本階段的階段體,也不包括反映客觀事件內部時間結構的情狀(狀態、事件)和參照說話時間來定位事件外部時間意義的時制(過去時、現在時、將來時)。
二、漢語視點體的派生現象及其原則
本文從一個自建的漢英視點體雙語平行對應語料庫中抽取了漢語“視點體標記+動詞”的格式、“時間狀語+視點體標記+動詞”的連用格式以及它們所對應的英語視點體類型。從中發現了漢語“視點體標記+動詞”格式常常可以和時間狀語連用。這些時間狀語通常由一些時點時間詞、時段時間詞、時間副詞和頻率副詞充當。“視點體標記+動詞”格式與時間狀語連用后,它們的視點體類型發生了變化,本文稱這種變化為視點體派生。從本文自建的漢英視點體雙語平行對應語料庫中提取的實例證明了這種派生現象的存在。
(一)漢英視點體雙語平行對應語料庫的建立方法
在考證了古今中外的各種漢英視點體理論和體系后,我們以Smith的雙部理論為依據,構建了一套分類和語法意義基本統一的漢英視點體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