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新成語”不斷產生,并迅速推廣流傳。“新成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主要從新成語的定義、新生成語特點兩個方面來進行探析。
關鍵詞:新成語 界定特點
語言是人類社會的產物,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不斷進步,都使得語言的各個要素發生相應的變化。作為語匯重要組成部分的成語,自然也會發生新的變化,“新成語”的生成無疑是順應社會發展的產物。
一、“新成語”的界定及產生的背景
1.新成語的界定
“新成語”是針對千百年以來固定流傳下來的傳統成語而言的。所謂“新”不僅指新生,還指新穎。指新時期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產生的成語。“新成語”產生的方式主要有:新形新義、舊形新義、仿舊造新和引進新語(引進方言或外來語固定結構)幾種。
新形新義的,如:“秋雨含淚”、“林貌楊音”、“聚打醬油”、“兆山羨鬼”、“豬涂口紅”“一國兩制”等,這些成語都是根據當下時政和社會熱點創造出來的全新成語,與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強烈的現實性;舊形新義(包括理性義和色彩義)的,如:“杯水車薪”、“語重心長”、“度日如年”、“知書達禮”等,這些成語形式上與原來一樣,但是意義發生了變化,具有了新的意思,所以也算作新成語;仿舊造新,是改變原有成語的個別語素,從而使成語表達一個新的意思,如“藍顏知己”是仿改“紅顏知己”而來的,“誰死鹿手”是改造“鹿死誰手”而來的,“前腐后繼”是仿改成語“前赴后繼”而來的,這些被改造后的成語意思發生了變化,也是新成語的一種;引進新語(引進方言或外來語固定結構)的,如:“第一桶金”“免費午餐”“咸魚翻身”“火急火燎”“一頭霧水”等等。
2.產生背景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語詞作為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斷變換發展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有成語被淘汰,相應地也會有更多新的成語出現。自現代漢語形成的百余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這三十多年,歷史巨變,社會轉型,語言方面隨之而來的自然是新詞、新語的大量涌現。新時期以來,文化普及、草根崛起形成了新的語言創新的源泉和機制,科技進步、網絡發展構建了新的語言資源和傳播平臺,港臺溝通,全球化潮流進一步擴大了新成語的詞源。
二、新成語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年,出現了許多“新成語”,經過對收集到的“新成語”分析對比之后,不難發現,這些“新成語”具有一些共同特點。
1.音節數量上來看:
縱觀現存的成語,可以發現大多數成語是四音節的成語,“新成語”更加強化了四音節的特點。溫端正先生《漢語語匯學》中給成語下的定義是:成語就是“二二相承的描述語和表述語”,“所謂成語,實際上是四字結構的描述語加上四字結構的表述語”,在熟語內部的劃分中,這種觀點起到了有效地作用,可以很容易地區分成語與其他俗語。并且四字結構和漢語使用者的口語習慣一致。四音節的特點在新成語的產生和使用上被體現的更加充分。如:鏗鏘玫瑰、人間蒸發、強強聯合等都是四音節。
2.表意特點上來看:
新成語在表意上大多是直接由字面意義組合而成,見字明義,通俗易懂,具有濃厚的口語色彩和生活氣息,往往一經問世,就不脛而走,廣為傳用。如“反腐倡廉”:提倡廉潔反對腐敗;“陽光女孩”:健康、年輕、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女孩;“野蠻女友”:來自韓國影片《我的野蠻女友》,指性格潑辣或態度粗暴的女子,也可指潑悍的妻子;“科教興國”:通過發展科學和教育來振興國家;“浮出水面”:指事物的顯露。可以表示新事物的誕生,也可表示原來隱蔽的事物公開暴露,還可以表示通過比賽或評選而得出結果;“原汁原味”:指保存原貌,不走樣。這些成語的意思都是由字面意義組合而成的,見字明義,通俗易懂。
3.從產生方面來看:
“新成語”有的是按照成語的構造規律全新創造,有的是在原有成語的基礎上改變個別語素翻新改造,有的是原有成語產生一種全新的解釋,有的是吸收外來語或方言中的固定結構。不管那一種方式產生的新成語都與當下的時事有著密切聯系,具有時事的偶然性和群體的參與性。
“時事偶然性”是新生成語的一大特點。新生成語大多是從偶然的時事中產生出來的,當然這里主要是指“原創型”新成語。這種“時事”包括國家層面上的,也有民間社會上的,而且幾乎囊括各個領域。
所謂“群體參與性”是指在成語產生過程中不是一個人或者某幾個人起作用的,而是集中了許許多多人的力量。群體參與不是特指在成語產生那一瞬間是由共同參與的,而是指這個成語一產生就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和使用。
4.從其穩固性看:
新成語還沒有經過較長時間的考驗,自然不能與傳承成語同日而語,尤其是一些與政治運動密切相關、但沒有正確反映歷史必然現象的“成語”。如:文革時期的“三面紅旗”“文攻武衛”“炮打三紅”等,雖然一時風行全國,但隨著社會變革,很快就被淘汰了。因此對這些已廣泛使用的四字語是否該歸入“新成語”應該“拭目以待”,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這些正在形成或已經“成”了的成語,既要發現它們與傳承成語存在的區別,又要歷史地承認它們已經或曾經取得成語的資格。
這里所說的“新成語”實際指新的流行四字語,新產生的或者偶爾一用的四字語,不一定都是成語,那么哪些可以算作成語,哪些不能算作成語?我們要看它的使用范圍是否寬廣,是否具有生命力。所謂“新成語”實際上是一個發展的范疇,剛剛出現時,自然帶有新鮮感,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和推廣后,便逐漸失去了這些特點,要么進入穩定的現代漢語范疇,要么就會被歷史淘汰。有關新成語的問題,本文只是一點粗淺的認識,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溫端正:《漢語語匯學》[M].商務印書館.2005年
[2]王笑琴:成語的分類與標界[J].《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7期
[3]劉曉穎,郭伏良:試論現代漢語新成語[J].《漢字文化》.2009年第5期
[4]史式、趙培玉:《漢語新成語詞典》.重慶出版社.2002年
[5]郭伏良:《新中國成立以來漢語詞匯發展變化研究》[M].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
[6]周福雄;漢語成語變化方式探究[J].《懷化學院學報》.2008年27卷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