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們追求時尚、新鮮的心理因素。改革開放后,外來事物和概念源源不斷涌入,人們的視野也漸漸變得開闊,在使用外來詞的過程中追求時尚和新鮮,希望使用一些別人聽不懂的“小眾詞匯”以顯得更加時髦,而一些音譯詞正符合這種心理。比如在西餐廳里用餐,你說要一份羅宋湯就比要一份酸辣湯顯得有格調;你說要一份培根披薩就比說要一份咸肉大餅要來得雅致。
【關鍵詞】外來語;音譯外來語;規范化
一、引言
關于外來語,向來是學術界熱點話題。對于它的利弊存亡,一直讓語言學家們爭論不休。
南京大學中文系的王希杰教授曾發表了文章《語言的純潔性和言語的純潔性》,提到了古今中外都有語言的純潔情結。1951年《人民日報》就有社論《正確的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早在1924年,列寧就寫了《論純潔俄羅斯語言》來反對外來語對本民族文字的入侵。
前段時間,國家廣電總局向央視等主流媒體下發通知,要求在電視節目中進一步規范用語,主持人口播、記者采訪和字幕中,不要使用外語及縮略詞,如NBA等,如遇特殊情況必須使用,要在外語及外語縮略詞后加中文解釋。通知一下達,立刻引起了廣大群眾的熱議。
二、外來語的定義及分類
外來語的定義
關于外來語的定義有很多種。每種解釋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差別。
黃伯榮、廖序東的《現代漢語》對外來語的定義是:“外來詞也叫借詞,指的是從外族語言里借來的詞。外來詞是不同民族在交往過程中,把對方語言的詞吸收到本族語言中來的結果。”
三、音譯外來語與規范化
在《新民晚報》上曾有:《兩會代表委員熱議中文教育:英語詞匯污染漢語》一文。報道提到著名作家王安憶在兩會中指出:“優美的中文現正在受‘損失’:膚淺的網絡語言流行,直白的縮寫,英語詞匯在污染中文”。
面對這樣的聲音,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是不是音譯外來語對漢語真的構成了影響,讓漢語受到了“污染”呢?對音譯外來語我們是否真的要采取一些規范措施?
1、音譯外來詞現狀
還有一點我們應該注意,有些外來詞語已經意譯過來,但過段時間卻音譯再次回流。如:bus,本來我們將其意譯成公共汽車,但是在合肥的公共汽車身上我們卻依然看到了“白馬巴士”“星辰巴士”這樣的字眼,而不是白馬公共汽車,星辰公共汽車。又如chess、bacon,本來已譯為奶酪、熏肉,可是我們在很多餐廳目錄、廣告和食品本身上都能看到芝士、培根這樣的字眼。
2、音譯外來詞存在的原因
漢語講求簡短。漢語大多為雙音節的詞語。而往往直接音譯過來的詞語多為多音節詞語。如:美臺斐輯metaphysics(玄學)、開麥拉camera(照相機)、士多啤梨strawberry(草莓)。在語言交際過程中,這類直接音譯詞使用麻煩,不好記憶,容易給人造成誤會。所以這樣的直接音譯詞就被漸漸的淘汰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意譯詞比音譯詞要長,那意譯也會漸漸減少使用,音譯占了上風。如:巴士bus(公共汽車)、爵士jazz(爵士樂)、保齡bowling(保齡球)。字母詞就更是這樣,因為KTV、IMAX、3G遠比自娛自樂音樂電視、圖像最大化技術、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要簡省很多。
四、結語
對外來語的規范是否必要?個人認為是什么用語簡省用什么。一個外來詞,其音譯簡省就用音譯,其意譯簡省就用意譯。對于外來語的規范,不能做硬性的法律法規條文式的規定,而是要通過大眾的篩選與考量。總之,對外來詞的吸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們對外來詞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全盤的接受,應該正確的對待它。只有這樣,才能夠是我們的漢語更加的生動,富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