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為了解決大規模協作模式下產品動態連續創新決策問題,首先結合大數據、產品動態連續創新理論分析了大數據的驅動作用;然后,從診斷界面、創意界面、行為界面、選擇界面4個層面對創新界面系統進行分類辨識,并分析了每類界面中的信息需求以及各類參與主體發揮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結合復雜系統、管理決策等理論,分別針對4類界面構建了相應的決策信息提取機理;最后,通過借鑒信息融合、多目標規劃等理論構建了各類創新界面中決策信息整合機理,并分析了創新界面系統中可能使用的決策分析方法。
本研究不僅結合參與主體的類型特征有所針對地提取有價值的產品創新信息,而且還能夠通過整合產品創新信息實現創新方案的識別和優選,有利于提高產品創新效率、保證產品創新效果。
關鍵詞:大規模協作;產品創新;動態連續創新;創新決策機理
0 引 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打破區域和部門利益的藩籬,鼓勵各個領域、各具專長的科研人員充分發揮學科交叉的優勢,實現協同創新。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深刻把握當代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為我國未來發展打造核心驅動力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同時也為現代企業在大規模協作(Mass Collaboration)模式下開展產品創新創造了條件。所謂大規模協作,是全球大量獨立個體在沒有正式組織結構和嚴格強制權力關系的條件下基于共同理解而自愿參與的松散式、靈活式、非正式的協作。
憑借其開放、對等、共享、全球運作4項原則,參與主體可以靈活高效地溝通學習、協作創新,正因如此許多企業尤其是世界知名企業已經自覺不自覺地應用該種方式開展各種創新活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國外,大規模協作使寶馬的研發周期從2年縮減至半年,使Linux Kernel的軟件系統以周為單位不斷更新,使Wikipedia的網站內容時刻都在變化,使寶潔的研發能力提高了大約60%而創新成本卻下降了20%,使黃金公司發現了洪湖礦床上110個目標且其中80%后來證明存在大量黃金[1]。
在國內,淘寶、騰訊、新浪、當當等公司都利用大規模協作(如商品評論、微博互聯、智能推薦)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推動4G網絡向5G的演進,華為聚焦“用戶感知”,分別從網絡、體驗、業務、技術等方面與全球30余家通信運營商、行業聯盟和機構、垂直行業領導廠商等建立了緊密的溝通,在大規模協作的基礎上發布了新一代Easy Macro解決方案和新一代3D MIMO解決方案。不難發現,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國內,由大量獨立個體圍繞產品創新產生的大數據正驅動著產品的不斷改進和持續優化,大規模協作模式已經不知不覺地被應用于產品創新之中。
如果說大規模協作在2G/3G時代還是一個“神話”,那么在4G網絡已經普及、5G時代即將到來的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將為打破“神話”創造充分的條件。利用大規模協作模式開展產品創新,能夠打破空間界限、提高協作效率、實現信息和知識的瞬間流動,在競爭加劇和創新加速的今天對于組織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2]。正如Tapscott和Williams在《維基經濟學》一書中所指出的:“大規模協作是指用戶依托于互聯網平臺,通過大范圍、大數量、充分參與以及相互協作的方式來創造新價值的過程。
大規模協作正在改變公司和社會利用知識和能力進行創新和價值創造的方式,今后的經濟將會按照該種發展方式進行組織[3]。”大規模協作產品創新不僅能夠擴大創新信息資源,促進超大規模主體之間的專業技術知識融合,而且還可以靈活組織部署,從多方視角對創新信息進行評價、過濾和篩選,從而能夠大幅度提升組織創新能力、有效地應對競爭環境變化[4]。然而,參與主體多樣、主體數量龐大、主體關系對等、知識分布廣泛等特點卻加劇了組織開展產品創新的難度。原因在于:
其一,在大規模協作模式下,參與主體不僅有組織的內部成員(管理者、決策者、操作者、技術員等)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上下游企業、咨詢機構、科研機構、管理機構等),而且還有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社會大眾(用戶、潛在用戶等),他們都有發表言論、自由平等的話語權,但專業背景、技術領域、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諸多差異卻極易導致源于不同主體的信息其可利用程度大不相同,如何結合參與主體的類型特征有所針對地提取有用信息對于提高創新效率與保證創新效果至關重要。
其二,參與主體的類型多樣性與數量龐大性,必然會衍生出五花八門、為數眾多的創新方案(亦可理解為創意),為利用群體智慧、開拓創新思路創造了條件,但首要前提是能夠從中識別出最優的創新方案,如何整合源于不同類型參與主體的信息與知識實現創新方案的優中選優對于保證產品創新的科學有效性尤為重要。需要說明的是,產品創新可以劃分為連續創新、非連續創新、動態連續創新[5],其中,前兩類或者是僅對原有產品進行細微完善(如操作系統的更新),或者是徹底打破原有產品(消費)模式(如計算機由電子管數字機逐步演變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第三類介于前兩類之間,要求對原有產品加以一定程度的改進但非徹底打破(如iphone、kindle、小米、華為、戴爾等產品的換代)[6]。動態連續創新不僅可以繼承前兩類產品創新的優點,而且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二者的缺點。有鑒于此,文中以產品動態連續創新問題為對象,針對大規模協作模式下存在的參與主體多樣、主體數量龐大、主體關系對等、知識分布廣泛等特征,基于大數據驅動視角構建一套能夠涵蓋從“創意產生”到“創意評價”再到“創意優選”全過程的大規模協作模式下產品動態連續創新決策機理。
1 理論基礎
1.1 大規模協作的定義、特征、運行機理大規模協作最早出現在《維基經濟學》一書,書中將用戶依托于互聯網以大范圍、大數量、深入參與及互相協作的方式創造新價值的過程描述為“大規模協作”,并指出大規模協作是經濟模式的一次巨大變革、意味著新協作時代的到來[7]。大規模協作是由全球的社會大眾基于不同的動機自發貢獻自己的知識,以互聯網為平臺通過相互協作來完成產品創新設計[8-9]。后來有學者嘗試結合不同研究對象對此概念進行了個性化延伸。
如:以網絡為對象,其被定義為大規模的人們以互聯網為媒介利用各種交互工具及其電腦協作工具創造無限可能新價值的集體行為[10-11];以企業為對象,其被定義為全球大量獨立個體基于共同理解而自愿參與的松散式協作,其中不存在正式而嚴格的組織結構和強制權力關系,但人們卻因此能夠更加靈活高效地進行溝通協作[12-13]。另外,從供應鏈的視角可將大規模協作定義為各成員企業以有效的運行規則為指導,通過相互協作、共擔風險,為實現整體目標而共同制定創新方案以及實施方案的協作方式[14]。
在大規模協作定義的基礎上,亦有一些學者對其特征進行了分析。具體可以歸納為:任務導向特征,之所以自發地開展協作是為完成某項任務或實現特定目標[15];超大規模特征,參與主體規模巨大、非一般協作方式所能及;Wiki速度特征,組織能迅速進行跨地域、跨文化全球性互動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16-17];知識整合特征,強調整合分布性知識、創造更大價值[18]。另外,為了提高運用大規模協作進行價值創造的效率,一些學者從參與動機和協作過程2個視角對其運行機理進行了探討。
就參與動機而言,經濟性動機和非經濟性動機是現階段探討的主要論題。如:有的學者認為以在線合作方式存在的大規模協作就像在信息不對稱時代的物物交換,其動機可以概括為預期的互惠聲譽、物質回報、內在享樂、社會心理等[19-20]。有的將參與動機分為平衡回報價值與機會成本后的直接報酬以及由在線活躍表現獲得可能工作機會的間接報酬[21-22]。
還有的在檢驗各種動機組合對大規模協作用戶參與影響的基礎上探究了不同主體類型與各種動機之間的關系[23-24]。就協作過程而言,有的學者通過建立參與過程模型分析大規模協作用戶管理方法,提出參與主體之間的價值分享機制是使協作得以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25]。有的基于蟻群覓食的締結默契(Stigmergy)過程,將大規模協作參與主體視為分布式智能主體,并分析提出智能主體是通過彼此交互來改變其他主體行為、引發宏觀新現象的結論[26]。有的在研究Web2.0技術功能的基礎上指出,具備簡單交互作用的各種社會性軟件正在讓整個互聯網不斷衍生出新的協作關系和新的信息系統形態[27]。
有的學者對開源生產過程中的網民知識共享行為及激勵設計關系進行了研究,進而提出了促進知識共享行為的激勵機制[28]。還有的認為大規模協作是以同儕制為主要支撐、以科層制與市場制為輔助力量,通過同儕生產、質量控制以及創意交換等運行機制促進知識創新與價值創造,最終實現大規模協作目的的過程[29]。技術創新活動正在向著非線性、網絡化、全球化等方向發展,與之相對應的是技術創新模式也正在由傳統的以線性和鏈式為主的模式向以多元創新主體合作為基礎的大規模協作創新模式轉變。
大規模協作創新模式越來越受到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關注,將成為提高創新競爭力的一種新型組織和創新過程[30]。1.2 產品創新中的客戶協同在全球競爭節奏加快的同時,客戶需求也正在向著多元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為有效地應對劇烈波動的市場環境、為客戶提供滿意的創新產品,企業必須突破傳統的封閉創新模式,充分整合吸納外部的創新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開放式創新模式,而客戶協同正是企業實現這種創新轉變的有效模式之一[31]。
蘋果公司的快速發展正是得益于充分重視客戶參與、圍繞客戶需求研發與銷售產品[32]。客戶協同產品創新通過吸收并行工程、大規模定制、動態聯盟等先進理念,利用各種網絡化的協同工作環境、創新設計工具以及知識融合技術,使客戶與專業設計人員可以共同進行產品創新,最大程度滿足客戶需求、降低產品創新風險[33-34]。這種產品創新方式既重視獲取個性化的客戶需求,也強調集成客戶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從而實現客戶與專業設計人員的優勢互補,激發群體創造力,縮短產品開發時間[35-36]。
目前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主體類別屬性、任務協調分配、知識共享管理、突發事件處理等方面對客戶協同產品創新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Hippel等在對美國企業創新行為進行大量實證調研后,提出了領先客戶(Lead User)和客戶創新(Customer Innovation)的概念,并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創新成果發生在企業與客戶之間的結合點,以領先客戶為主導的客戶創造力對產品創新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37]。Fatih等通過引入時間模糊集刻畫協同設計任務完成時間節點具有非精確性的問題,并運用模糊時間Petri網和動態規劃相結合的方法構建了旨在縮短產品設計周期的效率模型[38]。
張雪峰等從企業的視角出發,以將每項產品創新任務與合適的客戶相匹配為目的,提出客戶與任務模糊匹配度度量方法,建立匹配模型,并采用模糊數排序方法求解,從而得出合理的任務與客戶匹配方案[39]。楊育等指出,知識本身的分散性/多樣性/異構性、主體的主觀認知能力差異性、創新對象的客觀復雜性,使創意信息在表述時缺乏統一的描述方法,具有不規范、多樣化、非結構化等特征,會影響創新主體間知識的獲取和共享[40-41]。
陳倩等在客戶協同產品開發模糊前端階段,為提高創意知識獲取的準確性,提出了一套基于模糊概念分析和模糊認知圖的創意知識獲取方法,其針對創意知識發散、多樣等特點,結合模糊概念分析與本體理論對不同創意知識提出了考慮粒度的知識表達方法,解決了客戶協同產品開發模糊前端階段創意知識難以準確描述問題[42]。王小磊等針對客戶協同產品創新過程中的多主體創意沖突問題,采用二元語義方法分析多主體設計目標沖突產生的原因,并以滿意度最大化為目標建立了相應的沖突協調模型,實現了多主體創意協調和產品創新方案的高效優化[43]。
在客戶協同產品創新過程中,需要注意整體性和動態性的相互協調,整體性要求企業與客戶之間進行深層次的互動交流,從而可以確保雙方優勢的充分發揮,而動態性則是要求企業和客戶密切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并及時制定相應的對策方案[44]。不難發現,大規模協作已經成為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新型生產模式,其存在的特征和固有的運行機理已經被應用于解決包括產品創新在內的各類管理問題;而在產品創新過程中,企業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保證產品質量、維系市場競爭優勢,已經開始通過與客戶協同的方式滿足客戶越來越高級化、個性化的需求。
無論是對于大規模協作還是對于產品創新,彼此之間相互融合的趨勢愈加強烈和迫切。在大規模協作模式下開展產品創新不僅能夠擴大創新信息資源,促進超大規模主體之間的專業技術知識融合,而且還可以靈活組織部署,從多方視角對創新信息進行評價、過濾和篩選,從而能夠大幅度提升組織創新能力、有效應對競爭環境變化。令人遺憾的是,產品創新目前還停留在通過客戶協同產生創意的初級階段,而尚未注意到在大規模協作模式下參與創新過程的還有組織內外部成員、社會大眾等其他類別的主體,更未意識到創意由產生到評價、過濾和篩選對保證產品創新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性。
推薦閱讀:公路工程施工技術管理及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