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湘東南地區中生代花崗巖放射性地球化學特征及巖石圈熱結構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地質礦產時間:瀏覽:

  摘 要 湘東南地區位于南嶺地區中段北部,區內廣泛發育中生代花崗巖。通過在收集整理前人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對湘東南地區花崗巖進行了放射性生熱率和元素熱貢獻率計算,結果表明;區內中生代花崗巖放射性生熱率平均值為7.03μW/ m3,屬于高產熱花崗巖,U熱貢獻率明顯高于Th熱貢獻率。結合該區開展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地熱學等研究成果,得出區內地殼熱流值地殼熱流平均值為56.24mW/m2,在地表熱流貢獻中占有較大比重,指示了湘東南地區為“熱殼冷幔”型巖石圈熱結構。

  關鍵詞 湘東南地區;花崗巖;放射性生熱率;巖石圈熱結構

城市地質

  巖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生熱是巖石圈熱能的主要來源[1-3]。目前,發現U、Th、K三種元素具有半衰期長,產熱量大等特點,是研究巖石放射性地球化學及區域巖石圈熱結構特征的重要參數[4-6]。湘東南地區隸屬華南板塊,根據其空間特點,地處南嶺地區EW向構造中段北部,區內廣泛發育中生代花崗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構造格局[7-10]。同時,湘東南地區也是南嶺成礦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1-12]。前人對湘東南地區展開了大量的巖石學、年代學、礦床學等方面研究,本文結合已有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及地熱學等資料,對湘東南地區中生代花崗巖進行巖石生熱率計算,探究區域內放射性地球化學及巖石圈熱結構特征。

  1 區域地質概況

  湘東南地區位于華南地區中南部,屬揚子陸塊與華夏陸塊兩者拼合地段,具有殼幔活動強烈的構造特點[13-14]。經歷了武陵運動以來的多期強烈構造運動,塑造了區內多期次構造相互疊加、干擾、改造的復雜構造格局(圖1)。

  中生代以來的構造事件對區域造成巨大影響,期間多次劇烈的構造運動,促進了區內巖石的形成過程,同時,晚中生代時期的板塊俯沖碰撞—伸展作用,在湘東南地區形成了大規模的斷裂構造和擠壓盆地,也為區域內提供了有利的熱源傳導條件[10,15-16]。區內花崗巖體主要受控于主體斷裂構造帶,以NNE和NW向展布,如茶陵—郴州深大斷裂帶、桂東—汝城斷裂帶、郴州—邵陽斷裂帶等,花崗巖多以巖基形式呈現,形成時代主要分為加里東期、印支期、燕山期等時代。燕山晚期花崗巖類在區內不多,其主要集中分布在華南板塊的東南沿海地區,指示著兩者之間的巖石圈熱結構具有明顯差異性[16-17]。研究表明,研究區內出露巖體中含有鐵鎂質暗色礦物,暗示區內殼幔運動強烈,深部熱源在熱能貢獻中占有一定比例[8]。

  2 巖石學特征

  湘東南地區大面積出露花崗巖體,火山巖、潛火山巖出露較少。燕山早期花崗巖在研究區內最為發育(占花崗巖總面積的75%以上),主要有諸廣巖體、大義山巖體、瑤崗仙巖體、騎田嶺巖體等[9]。巖石類型主要為二長花崗巖、黑云母正長花崗巖以及花崗閃長巖,據李獻華等[10]研究統計表明,大部分燕山早期花崗巖形成時代(165~160Ma),巖體出露面積不等,主要組成礦物有石英、斜長石、正長石等,次要礦物為黑云母、白云母、綠泥石等,偶見角閃石,副礦物主要為綠簾石和磁鐵礦。

  3 放射性地球化學特征

  本文綜合李金冬[9]等人對湘東南地區花崗巖體主、微量元素數據(表1),采用Rybach(1978)推薦的計算方法:A[μW/ m3 ] = 10?5 ×ρ[kg m?3 ]×(9.52 ×CU [ppm] + 2.56×CTh [ppm] + 3.48×CK [%] ),巖石密度采用世界范圍內花崗巖平均密度值2.6g/cm3,獲得區內花崗巖生熱率數值。結果表明,湘東南地區花崗巖Th、U含量分別介于6.6~100.6ppm、2~30.6ppm之間,兩者表現出明顯的不均一性,其中,騎田嶺巖體具有較高的Th、U含量。總體上花崗巖生熱率介于1.41~12.45μW/ m3,平均值為7.03μW/ m3,明顯高于世界范圍內花崗巖生熱率,屬于高產熱花崗巖體(HPPG),千里山巖體與騎田嶺巖體放射性生熱率略高于區內其他巖體,分別為8.67μW/ m3、8.91μW/ m3。不同巖體放射性生熱率具有明顯差異,表明多階段的巖漿活動,一方面促使著區內的成礦元素富集,另一方面為生熱元素向地表遷移形成有利條件。

  放射性生熱元素的熱貢獻率是放射性生熱率特征重要體現。計算結果顯示,巖石放射性生熱率主要來自于U和Th元素的放射性衰變熱,K的貢獻率相對較小,一般在20%左右[4-5,20]。從表1可知,湘東南地區花崗巖U相對于K元素的放射性熱貢獻率介于1.74~19.25,而Th相對于K的熱貢獻率變化范圍為1.4~16.98,U、Th元素熱貢獻率平均值分別為10.6、7.3,其中,騎田嶺巖體的U、K熱貢獻率明顯高于區內其他巖體,造成區內兩者比值差異的原因可能區內含鈾礦床的形成,導致U元素的富集。

  4 巖石圈熱結構特征

  巖石圈熱結構是區域內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參數的綜合體現,它不僅控制著圈層的流變狀態和物理特征,也影響著構造變形、殼幔演化過程、地震波速、地磁和重力等地球物理場的分布[5]。本文結合前人研究成果,通過對湘東南地區放射性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進一步探明區內巖石圈熱結構體征。

  早期資料表明,湘東南地區地殼厚度為32~34km,越靠近東南沿海地區,則地殼厚度越薄[21],區內居里面深度約25km。根據不同地區來厘定放射性生熱元素的富集層位,參考章邦桐等[22]推算的華南地區花崗巖埋深厚度,表明區內放射性集中層厚度為7~9km[6]。地表熱流(Q)由地殼熱流(Qc)與地幔熱流(Qm)組成,即Q=Qc+Qm,根據本文計算花崗巖放射性生熱率7.03μW/ m3,可推測湘東南地區地殼熱流(Qc)為49~63mW/m2,平均值為56.24mW/m2。通過已有數據表明,區內地表熱流值為60~85mW/m2[23],平均值為75mW/m2,由此可計算得出地幔熱流值(Qm)為11~22mW/m2,平均值為20mW/m2,Qc/Qm>1,因此,湘東南地區具有南嶺地區巖石圈熱結構特征,即為“熱殼冷幔”型巖石圈熱結構。

  本文通過對前人研究數據的分析整理,重點討論了當前背景下湘東南地區的巖石圈熱結構。值得注意的是,地殼熱流主要源自產熱花崗巖體中的元素熱衰變,盡管目前在地表熱流貢獻中占比明顯,而處于中生代擠壓—伸展運動背景下,研究區內應具有更高的地幔熱流值。因此,在深入研究湘東南地區巖石圈熱結構的同時,必須要注意巖體熱擴散率、熱巖石圈厚度對地表熱流的影響。

  5 結論

  通過對湘東南地區巖石學、放射性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結合前人對區內開展的地球化學數據,計算得出湘東南地區花崗巖放射性生熱率為7.03μW/ m3,屬于典型的高產熱花崗巖(HPPG)。

  (2)通過對放射性生熱元素的熱貢獻對比,表明了湘東南地區總體上U熱貢獻率高于K熱貢獻率。

  (3)湘東南地區地殼熱流(Qc)在地表熱流(Q)貢獻中高于地幔熱流(Qm),Qc/Qm>1,屬于“熱殼冷幔”型巖石圈熱結構。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汪集旸,孫占學. 2001. 神奇的地熱[M]. 清華大學出版社, 1-114.

  [2] Cermak V, Lee W H K. 2013, International heat flow commission celebrates 40 years[J]. Eos Transaction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85(2): 13-19.

  [3] Kong Y, Pang Z., Shao H., Kolditz O. 2017. Optimization of well-doublet placement in geothermal reservoirs us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conomic analysis.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76(3): 118.

  [4] 趙平. 1995. 中國東南地區巖石生熱率研究[D]. (Doctoral dissertation,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推薦閱讀:地質類普通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开鲁县| 灵璧县| 琼中| 闸北区| 蓝山县| 桂阳县| 德州市| 精河县| 长宁县| 尼勒克县| 长岛县| 津市市| 石河子市| 云梦县| 株洲市| 嘉祥县| 望城县| 卢龙县| 牟定县| 乳源| 宝丰县| 柘城县| 石狮市| 东源县| 巴马| 敦煌市| 册亨县| 兴山县| 绥阳县| 右玉县| 塔河县| 新闻| 宁国市| 鲁甸县| 宜丰县| 望谟县| 棋牌| 茂名市| 那坡县| 龙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