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以下是小編搜集整理的一篇礦業論文投稿:探究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的論文范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新余市礦產資源比較豐富,截至目前全市有各類礦山305家,省發證礦山98家,其中煤礦57家,鐵礦36家,市縣級發證礦山205家,主要有石灰石礦、高嶺土礦、鎂質粘土礦等。我市經濟發展較快,礦業經濟占用重要地位。隨著礦產資源加速開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本文結合我市礦山開采現狀,主要就如何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進行論述。
關鍵詞:礦山 地質環境保護 治理
1 我市礦業經濟發展概況
“十一五”期間我市礦業經濟發展迅速:新發現礦產地5處,新增鐵礦資源儲量516.3萬噸,水泥用灰巖資源儲量7108萬噸;2007年,礦業采選業總產值15.75億元,比2005年增加了3.99億元,年遞增15%;礦業總產值338.8億元(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當年價),比2005年增加179.4億元,年遞增45%;實現利稅34.55億元,利潤16.37億元,分別是2005年的2.5倍和3.6倍。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與消耗,這為礦產開采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礦業企業抓住機遇,不斷加快開采進度。這也就隨之給我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市雖然因地質環境保護問題造成的事故較少,但地質環境問題卻不容忽視。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保護,不論對于礦業企業自身安全生產,還是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都是負責任的體現,具有重要的意義。
2 我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現狀
近些年,我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07年,全市礦山年排放廢水348.97萬噸,處理253.39萬噸,廢水排放達標率72.6%;尾砂(粉煤灰)年排放65.2萬噸,年處理利用量9萬噸,處理利用率13.8%;廢石年排放量94.49萬噸,年處理利用量40.69萬噸,處理利用率43%;礦山恢復治理面積達到82.2公頃。但是必須指出,未來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截止2007年底,全市礦山歷年累計積存尾砂288.43萬噸,廢石1121.95萬噸,累計破壞土地面積2337.73公頃(占全市面積的0.74%)。礦山的生產活動誘發各種地質災害將有所增加,導致采空和疏干塌陷、泥石流、滑坡、崩塌、地下水均衡破壞、礦坑突水等。2011年我市共發生三起地質災害。因此隨著礦產資源的開采,我市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將會更加突出。
3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原則
3.1 注重以人為本、防災減災
凡是地質災害,都與礦山職工和礦區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因此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首先要保證礦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害對影響范圍的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破壞最小,達到防災減災的根本目的。
3.2 注重綜合治理、有效防護
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破壞的特點、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點和關鍵環節,因地制宜,靈活運用各種治理方式,采取攔、排、護、整、填、植等綜合治理措施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治理。
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緊密結合,只有各種措施配置合理,才能根治災害。
4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措施
4.1 加強已閉坑礦山土地分類管理
遵循“區域開展、重點突破、解剖典型、控制一般”的原則,依靠當地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進行填表調查,對典型礦山進行實地調查與核查,查明全市礦山土地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條件,重點查清閉坑礦山土地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條件,提出礦山土地用途轉換方向和治理恢復意見,為礦山環境開發式治理提供科學依據。探索建立礦山土地轉換使用制度與模式,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引導社會投資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恢復,加速礦山環境治理恢復進程。
①宜“建”礦山土地:凡是適宜轉換為建設用地的礦山土地資源,可由地方政府投資進行礦山土地復墾和環境綜合治理,經申請和備案,可按建設用地出讓管理規定要求進行招拍掛有償出讓土地使用權。
②宜“農”礦山土地:凡是適宜轉換為農業和果業用地的礦山土地資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資進行礦山土地資源開發整理和環境綜合治理,經申請和備案,當地政府可采用協議、承包等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
③宜“林”礦山土地:凡是適宜轉換為林業用地的礦山土地資源,可采用多方式、多渠道投資進行礦山土地復墾和環境綜合治理,經申請和備案,當地政府可采用協議、承包等方式出讓土地使用權和經營權。
4.2 加快礦山廢棄物處理
礦山廢渣、廢石對于礦山地質環境有著重要的影響,廢棄物的堆積造成礦山周邊占壓土地、植被破壞,影響了原有地貌環境。開采礦山會造成采坑區,現許多礦山通過廢棄礦石與砂石配比進行回填,不僅減少了運輸別的材料回填帶來的巨大資金成本,而且也直接處理了廢棄礦物,就地取材,變廢為寶,節省了廢棄物處理成本。
4.3 加大礦山地質災害治理
由于傳統礦山開采很少進行礦坑回填,造成地質塌陷等情況極易發生。同時由于礦山開采影響了植被的生長,造成礦山地質出現疏松,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發生創造了條件。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地下巖石的應力發生改變,巖石應力均衡被破壞,以及礦石廢渣的亂堆亂放,易造成邊坡不穩固,在外力誘發下,極易產生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災難。
從治理技術上講,礦山地質治理首先要從水治理開始,加快礦山植被的恢復,通過樹木種植、草皮移植等方式恢復礦山植被,防止滑坡、泥石流的發生。
積極爭取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我市正在進行的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有分宜縣雙林鎮廢棄煤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渝水區因資源枯竭關閉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渝水區下村鎮航橋村巖溶地面塌陷勘探項目,總投資1000多萬元。
4.4 加速實施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
開展礦山環境現狀調查,查明礦山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及影響程度,制定分期治理方案。建立并實施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提高礦山準入門檻,禁止大礦小開,一礦多開,提高資源利用率。新建礦山應向行政主管部門提交礦山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方案,并按規定存儲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礦山環境治理保證金,屬采礦權人所有,實行專款專用,在礦山環境治理完成后,經驗收合格,返還全部保證金及利息。目前,省發證礦山基本全部實施保證金制度,市縣發證礦山正在逐步實施。
4.5 加快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人才培養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必須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實施。加強科學技術在礦山環境保護中的應用,特別是要加強對礦山的綜合利用和尾礦、煤矸石、礦渣等開發利用的科研投入和生產開發研究工作。這樣既可減少環境地質題目,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又可以避免資源浪費。另外還要通過高等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以及對在職職員的再培訓等方式加快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人才培養,促進我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實施。
5 結論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需要相關部門通過長時期地監控與治理,進行有效地引導,才能促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而且,還要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以及技術開發,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切實實施,才能最終有效加強我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促進礦山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江發.淺析礦山地質環境治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
[2]高廣明.淺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及綜合利用[J].安徽農學通報,2011.
[3]萬紅梅.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測算方法與模型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