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職業教育是對受教育者施以從事某種職業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的。此職業教育亦稱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是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類型之一。當前西部民族貧困山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存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本文以貴州省雷山縣為例,分析當前職業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了職業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一些建議。文章發表在《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上,是教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貧困山區,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建議
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如對職工的就業前培訓、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等各種職業培訓以及各種職業高中、中專、技校等職業學校教育等都屬于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技能的勞動者,與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較,職業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
據報道,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6年中央財政已投入專項資金15億元,其中國債資金10億元,支持了170個縣級職教中心和220所示范性中等職業學校的建設;財政專項資金5億元,支持了321個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在中央財政的引導和帶動下,各級地方財政也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地方安排用于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資金是中央投入的兩倍多,達到30多億元。這些投入,大大地改善了職業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了職業學校的基礎能力。同時,中央財政還落實了中等職業教育貧困家庭學生助學專項資助資金8億元。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經費也正在落實之中。[1]
職業教育的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我們也清醒地看出,在高校擴招引起的“普高熱”和經濟結構調整引起的就業難的雙重擠壓下,許多貧困山區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卻陷入了學生“招不進來,分不出去”的困境。雷山職校目前就是一所百廢待興的學校。那么,雷山職校如何發展呢?作為職校的一名教師,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積極探索和長期實淺。筆者就當前制約雷山職校生存的原因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作些探討與建議,以就請教于各位領導和同仁。
一、基本情況
雷山,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鄰臺江、劍河、榕江,南抵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全縣總面積1218.5平方公里,轄4鎮5鄉157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5萬多人,是一個有苗、侗、水、漢、布依、瑤、彝等多民族聚居的山區貧困縣,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縣境內地形切割強烈,平均海拔1600-1700米,苗嶺主峰雷公山海拔2178.8米,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點,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區,亦是全州唯一沒有壩區支掌的山區農業小縣。雷公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別具民族風情的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戶苗寨,被稱為“露天博物館”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清末民族英雄楊大六故居郎德上寨以及貴州省與國際接軌的巴拉河鄉村旅游示范村貓貓河、南猛、郎德等景區景點構成的“一山兩寨一線”旅游總體布局,體現了雷山旅游的基本內容和總體特征。雷山的苗族建筑、服飾、歌舞、樂器、工藝品等均保持著古老傳統、原汁原味的遺風,保存有較為完好的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等古樸的民族文化遺產。2004年,通過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評選,雷山被選入“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當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完成28,968萬元,同比增長13.3%,農民人均純收入1,470元,同比增長4.1%。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900萬元,同比增長20%。由于歷史、社會及自然的原因,雷山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較為落后,被列為新階段國家重點扶貧開發縣之一。
雷山民族職業技術學校是雷山縣唯一的一所中等職業學校,創建于1985年9月。1993年5月與雷山縣委黨校和黨史研究室合并,1996年10月與雷山縣委黨校和黨史研究室分開獨立辦學。2002年9又月與雷山民族中學合并,2006年7月又與雷山民族中學分開,并與雷山縣委黨校和雷山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合并辦學。
職業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也可以說是人自身發展的產物。而且是發展到某個特殊時期的產物。職業教育受益于社會,社會也可受益于職業教育,促進社會發展是職業教育的應有之義和神圣職責。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當前,許多發達國家(如德國、日本)的職業教育已成為國民教育的主流,但在中國,特別是在西部民族貧困山區的人們對職業教育的發展卻產生了疑問,就其原因,既有社會歷史原因,也有客觀現實因素;既有工作上的疏忽,又有體制上的弊端。
1、社會上就業準入制度落實不到位
勞動預備制度和職業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法》規范勞動力市場形成的兩項重要制度。然而,一方面,一些部門、行業、企業參與支持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不愿意按《職業教育法》規定,接納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的學生和教師實習。另一方面,在需要就業準入的職業(工種)中,由于執法不嚴,“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就業準入制度沒有得到有效執行。2002年我國從業人員中,具有初中和小學受教育水平的人員占75%左右,接受過高中和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者占12.7%。[2]可見,一些企業和單位用人用工只注重人力,不注重職業技能,一些用人單位在繼續聘用未經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不但使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缺乏激勵機制,而且挫傷了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嚴重影響職業學校生源和規范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
2、受“大氣候”的影響,人們認識上存在偏頗
中專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年代曾經是許多農村初中學生的首選學校,既可學到專業生產技能,又可被國家包分配獲得就業保障。但隨著國家政策導向的改變,“重文憑之風”在社會上的興起,受高等院校普遍擴招等因素的影響,再加上我國現行用人制度和考試制度的負面影響,人們習慣于用傳統的普通教育眼光看待職業教育,致使人們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影響了貧困山區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是基礎教育的補充,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是落榜生教育,也有的認為職業學校條件不好,文化知識學得少,跳不出“農門”,爭不上“鐵飯碗”等等。就雷山來說,近幾年來,我們對職業教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認識不足,沒有將職業教育納入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并且還把職中附屬于普中,在經費投入、資源配置、辦學條件等方面對職業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夠,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實。
3、學員銳減及生源基礎較差
職業教育在經濟發達地區已形成“氣候”,但在貧困山區由于人們還存在認識上的偏頗,再加上目前社會中普遍存在著鄙視職業教育思想,不能正確認識職業教育地位,把職業教育當作“二等教育”,導致了職校的生源萎縮?,F實社會,使得一部分學生熱衷于普通高中,寄希望于大學好找工作;另一部分學生熱衷于打工,只顧眼前利益。就讀職業學校成了多數學生及家長的無奈選擇,只有分數極低、連升普通高中都無望的學生才會考慮就讀,職校成了家長為了不至于自己子女無書可讀的“托管所”。甚至有的學生把職??闯墒?ldquo;婚姻介紹所”,來學校主要是玩。這些后進生有的不僅文化知識基礎差,而且思想品德也差。生源質量下降,給學校的畢業生質量帶來負面影響,從而給用人單位造成對職教生的不信任。這種惡性循環使得職業教育的社會信譽度越來越低。
凡事當遵循其客觀規律,違背規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教育更是如此。相對于基礎教育而言,職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偨Y起來,職業教育的本質至少應該包含四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學管理,四是文化塑造。
三、未來發展方向的對策
職業教育實質就是“就業教育”,應有明確的職業指向,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訓練其職業能力為主要職責。中等職業教育承擔著普及高中階段的文化基礎,教育和培養著中、初級實用型人才的雙重任務。學校必須自始至終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辦學方針,才能突顯職教的辦學特點,也才能注入生存和發展的活力。
1、切實抓好“軟件”建設,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學校內部制度必須齊全,我們工作才能“有法可依”;管理一定嚴謹,我們做事才能有序不亂。激勵、管理、監督三大機制運行良好,學校工作才能正常運轉。還要進一步重視德育工作,將德育工作融入課堂和日常管理之中,推行“誠信做人、勤奮敬業、務實創新、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教育,讓培養出來的學生步入社會后受人歡迎,學校才有好的聲譽,也才有好的發展。
2、走聯合辦學之路,確保學生就業有門路
在國外,職業教育被當作一種產業來經營,一切按產業的要求去運作,學校就如同是加工廠,學生是生產原料,畢業生是產品,他們之間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如果學校不能培養出與社會需求相吻合的高質量的畢業生,畢業生就沒有出路,從而也就影響到學校的招生,學校就很難生存發展。我們也應樹立這種產業思想,有整體意識、市場意識、危機意識,不能只把它當作一種公益事業,完全依賴上級安排。介于雷山的地理、經濟發展的限制,加上職校目前辦學條件和技能師資空白,短期內無法滿足辦學的需要,現在要生存的唯一出路是與城市學校、與東部沿海地區學校合作辦學、聯合招生。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不僅體現在校內資源的優化配置,還體現在與外校資源乃至與社會資源的相互融通和共享上。我們有生源,但在沒有設備、沒有師資、沒有教材的情況下,我們至多只能上一點基礎文化課,而公共文化課一般也只上一年。因此,我們的學生還必須送到辦學條件比較好的有關學校去進一步就讀,才能學到一定的技能,也才能確保學生的就業。而外面許多學校擁有一應俱全的先進教學設備,就是缺少生源,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合作空間。當然,聯合辦學我們也必須有詳細的實施計劃,送去的學生我們也要有專職人員去管理。
同時,半工半讀的辦學模式也要求我們目前只能走聯合辦學之路,因為雷山除了沒有辦學設施外,也沒有什么工廠。而半工半讀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種學習制度,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形式是學校與企業等用人單位合作培養學生,學生通過工學交替完成學業。實行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符合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的需要;也是解決貧困山區職教經費不足問題,幫助學生、特別是貧困家庭學生成才就業的需要。
另外,目前雷山除了傳統農業外,像茶葉開班也無人讀,因為連茶葉公司的職工都已下崗。而旅游業只適合短期培訓,且容量不大,培養的人才只能往外“銷”。因此,走聯合辦學之路,才能有條件實施“訂單式”、“雙元制”的辦學模式,也才能實行得了“招生——培訓——就業”承諾制。只要有利于學生就業有利于滿足學生需求,就有利于吸收生源、有利于學校發展。
3、加強師資培訓,提高辦學質量
俗言,“名師出高徒”,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教師素質高低和敬業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因為教師是教育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和調控者,其在教育過程中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以自己好的素質和人格影響受教育者,教師職業勞動的這一特點決定了教師素質是保證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而職業教育“技能性、實踐性”等特殊性又決定了職業學校的教師應具有的雙重素質:較高的職業素養和扎實的專業理論素養。而雷山目前沒有“雙師型”的師資,現有的幾位教師都是從普通中學轉改過來的,受普通基礎教育的影響,都缺乏職教經驗,只強于專業理論知識,實際指導和操作能力沒有。這樣,學校只好把普教的鞋子穿在職教的腳上,老師勉強執教使學生的實際技能訓練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實踐技能不強,升學無門,就業困難,嚴重影響了職業學校的社會聲譽,使得學校越辦越無法辦下去。
2006年9月,教育部出臺《關于建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的意見》,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實習指導教師每兩年必須有兩個月以上時間到企業等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踐,文化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也要定期到企業開展調研活動,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3]
在無力聘請技師的情況下,我們在聯合辦學的過程中,可以派老師做外教的助手,一邊協助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管理,一邊借機動手學習,提高自己,回來好應用到教學實踐中來。
綜上所述,職業教育具有促進社會進步、經濟增長、個性發展的功能,是教育與經濟最直接的一種結合形式,也是促使教育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但職業教育在西部民族貧困山區還是一個全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與其他教育相比,創新的需要更迫切,創新的空間也更大。包括辦學思想和觀念、辦學體制、管理體制和人才培養模式以及教學制度都要不斷改革與創新。我們相信,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社會共同關注下,通過學校領導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雷山職業中學一定度過難關,茁壯發展。
筆者認為,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走聯合辦學之路,處理好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確保學生向外就業,是目前雷山職業中學生存和今后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馬思援,年終盤點:06年職業教育發展實現新跨越[N],中國教育報,2006-12-31
[2]李定仁,關于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3] 張慶德,周 濟:以就業為導向促中等職業教育發展[R] ,青島新聞網,2005-03-03
教師正規論文發表須知:《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于1984年創刊,由黑龍江省教育廳主管,佳木斯教育學院主辦,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公開出版發行的學術刊物,國內刊號: CN 23-1130/G4 國際刊號: ISSN 1000-9795 郵發代號: 14-215 ,中國期刊網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數據庫來源期刊,全國教育學院優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