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視力殘疾學生不但要在社會上生存,還要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追求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實現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自我價值。因此,特殊教育教師要認識到視力殘疾學生的文學接受在教育中與其他技能教育同等重要;
[論文關鍵詞]視力殘疾學生 期待視野 文學接受
視力是人感知外部世界的最主要的能力,有研究表明人對外界的觀察70%的信息是通過視覺獲得。而在這個世界上有萬分之五的人視力很差,甚至是全盲。這一部分人,特別是其在學生時代對世界的感知方式及其精神世界的成長過程,構成了特殊教育領域研究的重要內容。文學是一種藝術,伽達默爾認為藝術作品不是一個擺在那兒的東西,它的存在在于意義的顯現和理解活動,即闡釋之中。文本顯現的意義并不是作者的意圖而是讀者在文學接受過程中理解的意義。那么,視力殘疾學生在進行文學閱讀、文學欣賞的過程中,即文學接受過程中究竟會有哪些收獲?會受到何種因素影響?應該采取哪些方式方法?下面,我們就從文學接受對視力殘疾學生的獨特精神作用、影響視力殘疾學生文學接受的因素、視力殘疾學生文學接受的策略等方面討論視力殘疾學生的文學接受問題。
一、文學接受:視覺補償與人格完善之用
視力殘疾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導致雙眼的視力損失或視野縮小,難以用平常方式像普通學生一樣進行學習、生活,但是視力殘疾只是機體的局部殘疾,并不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人的中樞神經系統有很大的可塑性,當某個器官功能失常,可以通過其他器官替代、補償受損器官的功能。視力殘疾學生的視覺受損可以通過聽覺、觸覺對視覺進行部分的替代和補償。而視力殘疾學生在教師授課、閱讀有聲讀物、摸讀文學讀物和欣賞影視作品中進行文學接受,就是對普通人用眼睛觀察世界的補償。文學的范圍是整個生活世界,其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學接受能夠使視力殘疾學生獲得個體經驗缺失或欠深刻的陌生化的生活圖景并豐富自己的經驗世界,文學接受能夠打開視力殘疾學生的經驗之門,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未曾親見之事都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媒介間接感知和理解,補償了視覺上的缺失,豐富了情感世界。
視力殘疾學生由于視覺的缺失與普通學生相比,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遇到心理問題。而人格完善的一個必要因素是精神維度的豐富與全面。文學是用審美的方式把握和理解世界。對于視力殘疾學生而言,文學接受的過程就是審視世界的另一個維度,在常識地、科學地理解世界的同時進入無功利、物我兩忘的審美之維。文學接受為視力殘疾學生生活中增加的審美體驗,提供的審美方式豐富了其認識、理解外界的維度,能夠給視力殘疾學生提供充分的精神地愉悅和滿足,促進其心靈成長和人格完善,保證其個體精神的平衡性、完整性和豐富性。
二、期待視野:依賴聽覺與外部環境之力
視力殘疾學生作為社會中的文化個體在進行文學接受過程中受到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響。視力殘疾學生具有不同的獲得信息方式,主要依靠聽覺來補償視覺缺陷,聽覺信息比視覺速度慢、沒有延續性,單純依賴聽覺信息不能完整反映客觀事物的屬性。視覺缺失使視力殘疾學生在有限的感性經驗基礎上對事物的判斷過于片面,概括能力發展遲緩,決定其在文學閱讀和欣賞中要克服更多的障礙、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班級、家庭、學校、社會等一系列環境構筑了其進行文學接受的外部環境,因而教師素質、家庭文化、班級文化、校園文化、社會主流文化都將會影響視力殘疾學生文學接受的質量和成效。內外部影響因素的交融,使視力殘疾學生形成了獨特的期待視野。
期待視野是文學接受的重要概念,是德國學者姚斯提出的,主要指讀者在閱讀理解之前對作品顯現方式的定向性期待,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在既往的審美經驗,即對文學類型、形式、主題、風格和語言的審美經驗基礎上形成的較為狹窄的文學期待視域;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經驗,即對社會歷史人生的社會經驗基礎上形成的更為廣闊的生活期待視野。對于視力殘疾學生,期待視野還應包括第三個內容,即視覺補償經驗基礎上形成的心理期待視野。用聽覺、觸覺、味覺等補償視覺,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視覺補償經驗在對事物理解的方式、維度,對事物認識的順序、程序上有自己的獨特性。在文學閱讀接受過程中,一方面文本可能改變視力殘疾學生的期待視野,另一方面視力殘疾學生作為讀者主體的期待視野又限制文本意義的生成和對文本的理解。
文學接受是一個復雜的運作過程,探討視力殘疾學生的文學接受心理,只是從接受主體自身研究這一問題。在視力殘疾學生文學接受的過程中尤其是學校教育中存在多個主體的對話:視力殘疾學生與文本(盲文、有聲讀物、影視作品)的對話、教師與文本的對話、視力殘疾學生與教師的對話、視力殘疾學生間的對話等。這種多主體對話的形式共同決定了視力殘疾學生文學接受的水平和效果。
三、視力殘疾學生文學接受的策略
從文學接受對視力殘疾學生的獨特作用和視力殘疾學生文學接受的影響因素分析,在文學閱讀和欣賞中接受主體是關鍵,外部因素是保障。因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提高視力殘疾學生的文學接受水平,保證其心理和諧健康發展,增強其社會融入性。
1.從視力殘疾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生活經驗出發,選擇留有“空白”和“未定點”的優秀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一個布滿了未定點和空白的圖式化結構,作品的現實化需要讀者在閱讀中對未定點的確定和空白的填補。優秀的文學作品不止傳遞表面的信息,用文字的表層意義吸引讀者,而且給讀者留有“空白”,使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創作能力,將自我的理想、意愿和審美欲求投注在文學接受的過程中,生成文學作品新的意義與理解維度。
2.尊重視力殘疾學生對作品的獨特理解,但應該避免極端讀者立場傾向。一方面,視力殘疾學生通過文學接受發揮主體性、培養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對文學作品會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接受文本過程中可以擴大閱讀甚至深化閱讀,為人們提供嶄新的經驗與豐富的感受。在這一意義上視力殘疾學生的文學閱讀與接受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視力殘疾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不能僅僅是天馬行空、變動不居的主觀感受和主觀文學體驗。視力殘疾學生有自己生存的亞文化圈,有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與生活經歷,如果認同視力殘疾學生完全的主觀理解作為文學作品的意義顯然是片面的,它不但無法全面實現文學的認識作用,而且有悖于文學的社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