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今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候,全國各族人民深切懷念在辛亥革命時期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們。辛亥革命中的愛國主義,顯示了激勵人心、改造社會、推動歷史的偉大作用,主要表現為:民族主義、民主思想、開放意識和革新理念。這些愛國主義的表現在當前中國仍然具有時代價值。
關鍵詞:辛亥革命;愛國主義;時代價值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在中國大地上樹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幟,開辟了中國人民繼續前進的道路。在今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候,全國各族人民深切緬懷領導辛亥革命的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深切懷念在辛亥革命時期為了國家民族利益而英勇獻身的革命英烈們。
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日益擴大,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一些愛國志士在黑暗中探索,終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革命的關鍵時刻,愛國主義召喚了億萬群眾,奔向戰場,投入斗爭,甚至英勇獻身。辛亥革命時期的各種革命團體,盡管在政治主張和綱領等方面存在著差異,但愛國主義卻是他們之間的共同思想基礎。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有十分鮮明的反映:興中會的宗旨就是要“振興中華”;有的革命團體在機關報上直截了當地宣稱:“是則吾人之主義,可大書而特書曰: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強大精神動力。它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的統一。愛國主義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愛國情感、強國志氣與報國行動三者交融的有機整體,本質是投身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活動。
辛亥革命中的愛國主義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分別為:民族主義、民主思想、開放意識和革新理念。
一、民族主義
在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中,民族主義產生最早、宣傳最多、影響最大,同時也是中山先生現代化理想的基本層次。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不斷發展完善,實現了從功利到理性的飛躍:辛亥革命前,先生從提出“反滿”到強調“反清”;辛亥革命后,先生強調“五族共和”、“五族一家”,主張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和平等;五四運動后,先生提出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壓迫,爭取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對內主張實行民族平等、自決、自治和聯合。其民族主義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天下大公”和“世界大同”。
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在****皇權****的過程中具有積極意義。先生“提倡民族主義”,強調“恢復民族精神”,加速了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促進了古老的中華民族向近代民族的發展和進步;先生“反帝”主張的明確提出,彌補了早期民族主義的缺陷,推動了中華民族反壓迫斗爭和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先生“濟弱扶傾”的思想和實踐,則鼓舞了亞洲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
孫中山先生的民族主義,也為中國各民族關系良好發展指明了道路。辛亥革命后,為適應****清政府以后的新形勢,建立“五族共和”的民族國家,先生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張,此主張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民族團結,激發了各民族人民特別是少數民族人民的革命熱情。民族平等這一理想,在中國民族關系發展史上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今天,海峽兩岸共求進一步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山先生當年倡導的民族主義仍然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旺盛的生命力,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君主****統治,開創了亞洲的第一個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完成了國家政權由傳統****政治制度向現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轉變。雖然群眾還沒有深刻理解自己對于民主國家所負的責任,不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創造一個新世界,但是民主共和已經取代君主****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正因為如此,袁世凱、張勛先后復辟帝制,均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群眾的堅決反抗。
民主理論經由辛亥革命提升到實踐層面,促動了知識分子階層的主體意識覺醒。他們成立了很多以“民主”為基本綱領的黨派政團,創辦了大量革命報刊,發行了不少革命書籍,向廣大民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如鄒容在《革命軍》中指出:“凡為國人,男女一律平等,無上下貴賤之分”。
辛亥革命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變化。革命政府提倡社會新風,掃除舊時代的“風俗之害”,如:改用陽歷;限期剪辮;改變稱謂;禁止刑訊;禁止買賣人口;勸禁纏足等。這些變化不僅改變了社會風氣,也有助于人們的精神解放。人們不愿意當奴隸了,要做真正的人,要過幸福的生活。
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實行的已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不同,社會主義民主是“對全體人民負責”。******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黨領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特點是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在黨領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實踐和理論發展中,不僅研究民主政治建設的價值問題,而且研究民主政治建設的技術問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已經取得重大成果,并且正在繼續取得新的進展。
三、開放意識
孫中山先生在濟南各團體歡迎會上說:“今欲急求發達,則不得不持開放主義。利用外資,利用外人。”中山先生認為實行開放主義,開展國際經濟交流,是各民族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條件,無論是較發達的美國、英國、意大利,還是正在發展的阿根廷、泰國,一概如此。因此中山先生極力主張中華民族應實行開放主義,在獨立自主的條件下,與各民族和國家進行交流和合作。
一百年以后今天的中國,經過了舉世矚目的30年飛速發展,已經屹立于世界大國、強國之林,但是我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清醒地牢記,民族復興的道路依然漫長,我們不能沉醉在哪怕是巨大成就當中,我們弘揚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為自己的傳統文化自信心的重新復蘇感到驕傲,但是我們依然必須面對方方面面的巨大挑戰,我們依然必須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向世界先進國家學習。
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要謀求發展,擺脫貧窮和落后、就必須開放”。只有通過對外開放,才能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清除阻礙社會發展的陳舊過時的體制和觀念,在開放的世界經濟科技大系統中,與外部充分地交換知識和信息、設備及人才,分享成就與進步。
四、革新理念
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不斷革命的一生,直到病逝前一年,先生仍然在講這個道理:“就古今中外的歷史來看,一個國家由貧弱變到富強,由痛苦變成安樂,沒有不是由革命而成的。因為不革命,人民的痛苦便不能解除。人類何以要革命呢?是要求進步。人類的思想,總是希望進步的。要人類進步,便不能不除去反對進步的障礙物,除去障礙物,便是革命。所以我們要人類和國家進步,便不能不革命。”(《在廣州商團警察聯歡會的演講》)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而奮起革命的一個里程碑,它使中國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
革命年代,先烈們為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而拋頭顱灑熱血;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改革者們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和騰飛而投身于波瀾壯闊的事業。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積極迎接經濟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創造了增長奇跡,實現了經濟騰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在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以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新的機制體制,為我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如今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但是,“第二大”并不等于“第二強”,作為一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環境、資源、社會等領域遭遇瓶頸,另外,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國還遭遇“未富先老”、“內需不振”等新困擾,解決問題的難度不小。“老大總是要不斷地打壓老二”的歷史經驗則說明,中國的發展將承受更多的外部壓力。無論是有形財富還是無形財富,中國追趕發達國家的道路依然漫長。
然而,我們要理性權衡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要有后來者居上的基本理念,充分認識到從總體上看“時間在我們這一方”。中國的發展不可限量,中華文明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因此在一些短期問題上要抱有長遠眼光。我們應始終以科學發展的思維,積極應對發展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向富民強國的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