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大學生畢業論文發表了大學生無機化學實驗技能的提升,大學化學實驗是一門基礎學科,注重實驗操作技能的提高,只有做到心中有數才能將隱患遏制在萌芽狀態,確保學生安全和實驗的順利進行。在轉動或上下移動試管刷時,需注意用力適當,避免由于用力不當導致損傷儀器或學生受傷。
關鍵詞:大學生畢業論文,實驗技能,培養方法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通過不斷實踐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門學科。學生則主要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熟練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及時記錄、整理獲取的實驗現象及數據,撰寫實驗報告,把書本知識由微觀變成宏觀,抽象變成具體,無形變成有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1]。目前,大學生一味強調書本理論知識的汲取,不太注重實驗操作技能的提高,表現出實驗動手能力較差,操作流程不夠規范,安全意識不強等現象。筆者長期深入實驗教學、科研一線,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在培養大學生化學實驗技能方面著重抓好以下幾個環節,取得明顯成效,得到師生好評[2-5]。
1認真預習實驗,做到心中有數
為了使大學生在每次實驗課上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實驗前認真預習實驗內容。要求學生仔細研讀實驗涉及到的內容,明確本次實驗的目的,掌握實驗操作步驟,記住實驗操作過程和注意事項,寫好預習筆記,做到心中有數,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發生。預習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生通過提前預習實驗內容,避免在實驗正式操作過程中表現出盲目性,效果不佳;二是參照預習報告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克服邊看書邊實驗的陋習,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實驗,實驗課堂節省時間,確保安全;三是檢驗對課本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對似懂非懂的知識重新學習,若仍有不懂的知識,帶到實驗課堂請教老師,及時消化、吸收;四是對有毒、有腐蝕性及易爆炸等實驗做到胸有成竹,穩妥、慎重處理實驗中可能出現的事故,將隱患遏制在萌芽狀態中,確保學生安全及實驗的順利進行。
2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規范實驗操作流程
在實驗課上,合理選擇實驗所使用的儀器、設備,規范實驗操作流程,正確洗滌儀器干凈是保證本次實驗能否順利完成的必備環節。規范實驗操作流程,有效進行課堂實驗,培養學生實驗動手能力,啟發學生邏輯思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揭示知識內在聯系,使掌握的書本知識更加系統化。
2.1明確實驗原則,正確選用實驗儀器
在無機化學實驗中,反應條件很多,常溫、加熱、加壓、催化劑、光和電等。反應條件不同、反應物的性質各異,制取新物質時所選儀器就完全不同。諸如氧氣的制備實驗課上應著重向學生闡明以下兩個知識點:一是所有對固體物質進行加熱制取氣體時,均可采用制取氧氣的這套反應裝置;二是集氣的方法與操作,應根據氣體的溶解性、與空氣的相對密度、常溫能否與空氣中任一成分反應等因素來確定。另外,可根據控制化學反應速度快慢來選擇不同儀器設備。在實驗中,為了達到安全、迅速地制取某種物質,有些反應需加快反應速度,有些則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則反之。為此,在不同的實驗中,要采用適應這些各自要求的裝置,在制取氧氣實驗中就要著重向學生講明教材中選用分液漏斗而不是長頸漏斗的理由。
2.2掌握化學反應規律,規范操作行為
無機化學實驗具有很大地危險性,這并不是聳人聽聞,筆者從事無機化學實驗多年,耳聞目睹了不少實驗的危險情景。諸如,在鋅和鹽酸的反應制氫氣的實驗過程中,當鋅粒反應完后,打開反應器的塞子又裝上鋅粒,塞上塞子就會引起爆炸,這是由于實驗過程中打開塞裝鋅粒跟實驗開始裝鋅粒不同,反應器里進入了空氣,氫氣和氧氣混合,氣體不純,達到爆炸極限,點燃就會發生爆炸;制乙烯時,在大試管里倒入酒精和濃硫酸,在加熱時為了防止液體噴出造成事故發生,要求應該加入瓷片;做紅磷在氧氣中燃燒實驗時,放入藥品要適量,否則會發生意外;在對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加熱制取氧氣實驗中,錯把木炭粉當成二氧化錳加入試管,容易造成爆炸等。
2.3弄清化學常見術語,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在做無機化學實驗的過程中,大學生不僅要勤動手、動口、動眼,而且還要善于用腦去分析、判斷問題。對于容易混淆的化學概念、化學術語要搞清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否則,在描述實驗現象過程中易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表述不清。如“光”與“火焰”,“煙”與“霧”,“渾濁”與“沉淀”,“溶解”與“熔化”等概念。觀察實驗現象時不能只一味關注突出的現象,而忽略了不太顯著的現象,務必仔細、認真,否則,影響學生判斷力。如觀察到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時,只看到有“火星四射”,而忽略“有黑色固體產生”。特別是對相似的實驗,更應細心觀察。如硫在空氣中燃燒發出“淡藍色”火焰,而在純氧中燃燒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另外,還要防止學生用結論代替現象。現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結論是通過現象的分析得出事物的本質特征,二者有聯系但不等同。如鎂條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是“有白色粉末產生”,而不是描述為“有氧化鎂產生”,因白色粉末并不是只有氧化鎂一種物質。
2.4實驗完畢后應及時洗滌實驗儀器,確保實驗效果
學生在日常實驗完畢,往往在儀器內壁上有殘留物附著,一些經過高溫加熱或放置反應物質時間較長的玻璃器皿更不易洗凈。使用不干凈的儀器不僅會影響實驗效果,甚至讓實驗者觀察到錯誤現象。因此,化學實驗使用的玻璃器皿必須及時洗滌干凈。對于容量瓶、移液管等一些構造比較精細、復雜的玻璃儀器,無法用毛刷進行簡單刷洗,只能用配置或購買的特殊洗滌液浸洗;對于試管、燒杯及燒瓶等附有易除物質的簡單儀器,可用試管刷蘸取合成洗滌劑進行必要的刷洗。對于特殊的附著物,可選用不同的試劑處理,若為堿性物質,可用稀鹽酸或稀硫酸使其溶解;若為酸性物質,可用氫氧化鈉溶液使其溶解;若為有機物質,根據相似相溶原理,可選用有機溶劑清洗。諸如選用稀硫酸洗滌久盛石灰水的容器內壁;用碘化鉀溶液或者酒精清洗碘升華試驗后附著紫黑色的碘;用濃鹽酸洗滌久盛高錳酸鉀溶液的儀器壁上附有黑褐色附著物;用硝酸來洗滌做銀鏡實驗時儀器壁上附有的水銀;用純堿來沖洗儀器上的油污。經過特殊試劑洗滌后,再用自來水沖洗,當倒置儀器,器壁形成一層均勻水膜,既不聚成水滴,又不成股流下,證明使用后的玻璃儀器已經洗滌干凈。
3及時整理實驗數據,認真撰寫實驗報告
學生每次實驗完畢應及時分析實驗數據、撰寫實驗報告,通過撰寫實驗報告,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基礎知識和實驗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教師平時應要求學生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觀察、分析、記錄實驗現象及數據,做出合理科學的解釋,歸納出結論,切不可不經過實踐操作環節,學生憑胡主觀臆斷編造數據,或抄襲他人實驗數據。實驗報告主要包括:實驗目的、使用儀器、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或數據處理、實驗討論等內容。只要我們嚴格遵循實驗客觀規律,認真掌握實驗原理,規范實驗操作流程,嚴把預習、操作、整理報告等環節,就會很快提高自身實驗技能,同時提高大學生判斷是非能力。
4結論
本文從抓好學生日常實驗預習、規范實驗操作、及時整理實驗數據三個方面進行深入淺出地剖析,事前、事中、事后層層夯實,提出作者獨到的見解。只要我們嚴格遵循實驗客觀規律,認真掌握實驗原理,規范實驗操作流程,嚴把預習、操作、整理報告等環節,就會很快提高自身實驗技能,對提高大學生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同時提高大學生判斷是非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宏軍.高校實驗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10(36):112-113.
[2]黃宏妙,易蔚,李靈,等.在無機化學開放性實驗中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和能力的實踐[J].廣西中醫學院學報,2012,15(1):124-126.
[3]張洪奎,朱亞先,夏海平.構建實驗課程體系,培養合格化學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7-10.
[4]趙春青,姜詠芳,劉玉升,等.加強實踐教學資源建設,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28(11):161-163.
[5]童紅兵,武時龍,張秀平,等.高職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宿州學院學報,2010,25(2):100-102.
作者:張美麗 單位:延安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陜西省化學反應工程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