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周《自然》雜志世界觀點欄目,有來自中科院的王強博士的文章:中國必須將其高等教育系統的重點從學術性課程轉到職業教育課程。王強說,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試圖模仿美國的做法是錯誤的。中國的高等院校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學生畢業,但是除了學位,他們缺乏中國目前需要的能夠幫助發展國家經濟的技能。王強主張,中國應該看看德國傳統的平衡學術和職業培訓的高等教育體系,政府官員必須有意識去把政府資金用在職業學校的發展上,而學生和家長應該反思一下他們一貫反對這種培訓的想法。
“王強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所產生的一些問題,加之其經濟近幾年發展的勢頭,造成對工人的供不應求。而同時熟練工人的短缺導致工資通脹。他認為,這一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中國的生產為導向的經濟不需要更多的只會用論文來炫耀他們有多聰明的畢業生。中國需要的是更多訓練有素的工人。’”
關于是否需要重視學術教育,王錚老師對王強博士的觀點進行了分析和批評,我個人也不同意王強博士的觀點,其實有這樣觀點的人并不在少數,重視技術教育對經濟發展,特別是在經濟啟動階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現在也似乎有技術工人缺乏,而學術型人才過剩的趨勢,其實這只是問題的表象,我個人認為,并不是因為中國的家長和國家的教育重視學術培養的問題,而是我們教育的水平和方法出現了問題。
首先,我們對學術教育存在不完善的認識。中國的學生家長重視學術教育的培養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延續中國傳統的重視理論忽視技術的問題,其實學術教育并不排斥技術操作能力的培養,而應該是在配合和完善動手能力的基礎上的學術教育。現代科學教育中完全是理論的教育已經很少了,大量的是和實驗操作關系密切的學科,這些學科如果能把動手能力,設計能力作為重要內容,我們的學術教育就不會造成一些偽學術教育產品,這些學生也就不至于不能獲得技術人才需求單位的忽視了。
其次,學術培養代表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在目前國際經濟發展的趨勢下,學術教育的重要性更為明顯。王老師從中國過去在科學上的成就和后續缺乏學術研究導致落后的角度,分析了學術教育在中國歷來不受重視而導致我們學術發展落后的原因,并提出要真正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優勢,離不開學術教育的發展和提高。其實,從現實和發展的趨勢的角度看,學術正逐漸成為一種新的勞動力類型,并逐漸成為主要的勞動類型。技術型機器人的出現將逐漸淘汰人類的技術工人,人類將來的發展不是依靠重復的技術活動,而是要隨時的創新和改進。甚至將來人類的大部分將逐漸遠離單純的生產活動,文化和科學和藝術等非物質生產將逐漸成為人類的主要活動,這類工作的性質對學術和人文的教育要求要遠遠高于所謂的技術培訓。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學術教育本身非常失敗。例如現在和學術教育關系非常密切的信息素養教育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非常受重視,他們不僅是重視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的學術教育,甚至已經延伸到小學和中學,而我們的所謂學術教育更強調的是理論的教育,不求甚解的灌輸,甚至許多經過大學教育的學生不僅沒有技術,而且對理論也是一知半解,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教育產品。培養的學生離開學校并沒有幾個可以熱愛專業,更多的是追求當官從政,這樣的樸素目標大概更難用重視學術教育的角度來糾正。
總之,我認為學術教育不是是否應該重視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學術教育本身存在的問題才是問題的核心。如何提高我們的學術教育,如何培養真正具有創新能力和精神的新人才,并營造一種真正尊重創新人才和創新成就的環境才是重要的問題。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