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急管理
![]() |
期刊名稱: | 中國應急管理 |
期刊級別: | 核心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5555/D | |
國際標準刊號: | 1673-8624 | |
期刊周期: | 月刊 | |
主管單位: | 國務院辦公廳 | |
主辦單位: |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中國應急管理》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中國應急管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2011-中國應急管理:理論、實踐、政策》,本書作者在厘清應急管理概念,梳理了國內外相關的理論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踐對政府應急管理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書中在應急管理領域有多方面創新,最突出的是將災害、危機、風險三大概念加以整合重構,即提出“三位一體”的戰略治理:系統治理、動態治理、主動治理,首先完善現行的應急管理體系,進而推動公共危機治理,最終達成對社會風險的主動治理。
《中國應急管理》主管單位:國務院辦公廳主辦單位: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出刊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16開創刊時間:2007年郵發代號:80-606國際標準刊號:1673-8624國內統一刊號:11-5555/D
《中國應急管理》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國應急管理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國應急管理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國應急管理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期刊欄目:卷首語、本刊要文、應急論壇、中國地方政府應急管理實踐創新、大視野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中國知網收錄、維普期刊網收錄、萬方數據庫收錄
• 辦刊宗旨:《中國應急管理》創刊于2007年,本刊在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的具體指導下,在宣傳方針政策、傳達工作部署、推動理論研究、交流實踐經驗、普及應急知識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雜志設置了“本刊要文”“應急論壇”“應急實踐”“大視野”等四個板塊。讀者對象主要為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的應急管理工作者,科研院所應急管理研究人員以及其他關心、關注應急管理工作的單位和個人。
•《中國應急管理》雜志2014論文投稿范文:
1 征文啟事…………………………………………………… 2
2 強化督促檢查 夯實應急管理根基 …………………………………………本刊評論員; 1
3 習近平李克強對康定地震作出指示批示………………………………………… 5
4 國務院確定進一步加強傳染病防治人員安全防護的措施………………………………………… 6
5 全國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專題調研報告………………………………………… 7-10
6 履行政府主導職責 發揮社會力量作用 努力提升自然災害治理能力………………………………………… 姜力; 11-13
7 正視生態安全風險 強化應急力量建設 …………………………………………閆鵬; 14-16
8 我國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與完善的思考 …………………………………………董澤宇;宋勁松; 17-21
9 加強體系建設 提升應急能力 奮力開創應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24-26
10 以學會應急為主題 打造應急安全文化——青島市大力推進應急宣教培訓工作………………………………………… 27-30
《中國應急管理》論文范文下載:探析法治文化新應用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摘要:法治文化構建的障礙之三是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權威尚未形成。所謂法律權威,是指法律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最高權威,人們按照法律規則辦事,并接受法律規則對利益的分配,如服從并尊重司法判決。與此同時,附屬于法律之上的職業也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榮譽,如法官被成為守護社會正義的良心,他們往往任職終身,深受愛戴。比較中國與西方社會法治建設的差異,西方社會的民眾普遍具有對制度的敬畏感和依賴心理,而中國社會普遍缺乏。西方社會依靠凝結了人的一般的理性的制度調整社會,從而避免了依靠人控制社會時無法排除的,個體人一定會有的弱點和缺陷,這便是“依法而制”。
關鍵詞:法治文化,法律,法律意識
在我國,法律還遠遠沒有成為社會生活中的權威。在很多時候,領導講話、紅頭文件,恐怕比法律更有效率。就人們的維權行動來說,人們對司法判決缺乏信心,而熱衷于上訪、信訪,以非正常的、非制度化的方式維權,甚至不惜采用自焚、自殺等極端手段來宣告自己的權利要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無外乎兩點:第一,法律缺乏協調社會關系的能力,權威性不足,導致人們對法律缺乏信任,其根本原因是法律缺乏取信于民的能力,如司法獨立性不強,司法權被行政權挾持,造成司法權不足以保護公民權利;第二,人們不善于通過法律途徑、法律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如人們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技能。筆者認為,當前我國法律權威不高的原因主要來自于第一種情形,即法律制度缺乏應有的權利維護品格,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又加劇了人們心中存在的“法律無用論”,導致人們對法律失去信心,造成法律權威低下。
政府要守法,公務人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要有法治精神和法治理念,這是法治文化構建的關鍵。如果政府意識不到法治的重要性,不能夠率先垂范,嚴格守法,不依法辦事的話,整個社會的法治文化的構建是根本不能可能的。因為政府是老百姓的楷模,政府官員的一舉一動影響著整個社會。所以,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這些都是影響法治文化構建的重要因素。誠然法治文化構建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但筆者認為最關鍵的一步是政府守法。守法是法律制度運行中的基礎部分,大多數法律不是通過執行而是通過遵守得以實現對社會關系的調整。我國傳統上強調公民守法,而忽略了政府守法的重要性,而事實上守法包括公民守法,也包括政府守法,且政府守法是守法中的主體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