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根據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生態系統價值進行分析,努力構建生態良好、經濟發展、管理科學、民主和諧、職工富裕的現代化新林場”為經營方針。
關鍵詞: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生態系統
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四十七年來,塞罕壩人發揚“勤儉建場、艱苦創業、科學求實、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塞外荒原上營造了百萬畝林海,建成了華北乃至全國最大的人工林林場。目前,全場總經營面積95078.8公頃,有林地面積68350.4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72.7%。塞罕壩樹立以生態建設為主的發展戰略,以強化保護和提高森林資源質量為重點,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宗旨,以“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實行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嚴格保護、科學經營,提升森林資源質量,全面發揮森林的生態、經濟、社會等多種效能,保障森林資源可持續增長。努力構建生態良好、經濟發展、管理科學、民主和諧、職工富裕的現代化新林場”為經營方針。
一、塞罕壩機械林場可持續經營目標。
1.1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為根本,強力打造京津綠色生態屏障。
強化生態環境建設,強力建設京津綠色生態屏障,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永遠是塞罕壩務林人壓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務。今后,林場將重點落實以下措施:一是強力推進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制,全面推動資源管護體系建設;二是狠抓科技興林,加強隊伍建設,建立為林業發展提供支撐的科技網絡;三是提升林業生產水平,促進林業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全面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四是推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與建設工作。
1.2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努力構建大產業的戰略發展格局。
①強化資源管護,實現持續利用:牢固樹立保護優先意識,狠抓森林資源管護工作。一是狠抓森林防火工作。林場按照“四全”防火要求,強化落實防火行政領導負責制、森林資源管護責任制,營造齊抓共管的社會氛圍;強力推進防火指揮中心、監測了望、指揮調度、組織隊伍、專業撲火隊、撲火裝備、無線通訊、阻隔帶等森林防火體系建設,完善建立立體式監測網絡,不斷提高森林防撲火的保障能力;嚴格落實各項森林火災預防和撲救措施,確保實現“力爭無火警、確保無火災”的奮斗目標,力保森林防火工作萬無一失。二是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建立科學合理的森林病蟲害預警及防治機制,保證防治效果,實現有蟲不成災,并不斷加強森林植物檢疫工作;三是強化野生動植物管理工作。依托林業公安分局,繼續強化林業執法,經常性開展普法宣傳和進行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專項打擊活動,提高林場林業法制工作和執法水平,不斷推進依法治林。
②依托資源優勢,堅持多元化開發,推進旅游業健康快速發展。積極探索林場旅游業發展融資方式的創新,走聯合求發展的路子,加大各種資金綜合投入,突破制約旅游發展的“瓶頸”。憑借塞罕壩的生態效益優勢,爭取將林場環境保護設施、林路、濕地保護等重大工程項目,納入各級政府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國債資金,使國家給予重點扶持。二是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實施開放帶動戰略,推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通過旅游設施使用權轉讓、承包開發、合作經營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開發旅游資源。三是按照市場規律要求,在塞罕壩真正建立一個具有激勵約束機制,企業自主、市場運作、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的旅游管理體制,以達到旅游資源的最優配置。四是盡快制訂優惠政策,營造自營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吸引、扶持林場干部職工從事旅游業,做到既開辟就業渠道又能為林業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大活力。五是重點突出“生態、皇家、民俗”三個主題,大力展示文化內涵,開發創新旅游產品,不斷延長產業鏈條,實現塞罕壩的二次創業。
二、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可持續經營對策分析。
根據林場以上外界環境對可持續經營影響因素、內在影響因素和國家、附近區域及當地對森林綜合效益的需求以及可持續經營目標定位,確定森林資源可持續經營對策如下:
(1)確定林場發展戰略。林場繼續堅持生態效益為主的發展戰略,確保森林資源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等多種效益的充分發揮,增強森林生產力和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
(2)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科技興場。強化育苗、造林、營林等應用技術研究,重點圍繞可持續經營技術,積極探索科學營林的新方法、新措施,努力增加營林生產中的科技含量,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建設森林資源信息系統,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3)調整森林資源結構。通過采伐人工落葉松純林,在今后一個或兩個經理期內,逐步改善純林比例過高、林齡過于集中、材種單一的狀況。啟動人工林近自然化經營工程,通過營造針闊混交林,利用引闊入針、引針入闊等誘導模式,逐步改善樹種單一、穩定性差、抗逆性弱、景觀品位低等生態功能低的局面。通過引栽興安落葉松和冷杉等良種,結合黃柳、檸條、沙棘等灌木造林,逐步調整資源的樹種、林種和林齡結構。
(4)創新造林模式,提高造林質量。充分利用林場豐富的草炭土、松針土、腐殖土、廝肥資源和成功技術,科學配置營養基質和灌裝培養容器苗。在工程、跡地更新等各項造林中全力推行容器苗造林,確保造林成活率,加速后備資源生長,提高林分質量,充分發揮容器苗的優勢,真正達到“活、快、好、高”。研究確定不同樹種、不同立地條件下合理的造林初植密度和不同林分合理的保留密度,減少撫育次數,降低撫育成本。
(5)加強對公益林的經營管理,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遵從近自然經營理論和林業分工論的核心思想,科學經營公益林。對公益林郁閉度大于0.8(包括0.8)的林分,在不破壞其生態功能的前提下適度采取干預措施,提高林分質量,促進林木生長,充分發揮森林的多功能。
(6)加強對商品林中、幼林的集約經營。因為林場的中齡林以上齡組林分比重嚴重偏高,而幼齡林面積比重偏低,且分布相對零散,立地條件差,在本經理期加強對中、幼林的集約管理,縮短培育周期。
(7)大力發展旅游等二、三產業。根據市場需求、以森林市場成熟理論為指導、追求森林效益最大化,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林下產業和綠化大苗等產業,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實力,逐步減少對木材生產的依賴,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8)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大力開展國際國內技術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吸收國內外可持續經營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大力提高林場三大體系建設的管理水平和建設質量。
三、塞罕壩機械林場生態效益價值分析。
林場是一個天然的自然資源寶庫,地理位置位于三北防護林環北京、天津區段的外圍,地處冀北山地與內蒙古草原的過渡地帶,其西向、西北向處于渾善達克沙地的前緣,是京津的綠色屏障,生態戰略位置十分突出。森林游憩,森林保持水土、涵養水源、防風固沙、調節小氣候及改善空氣質量等生態功能價值達87億元。
3.1經濟效益價值分析與評價。
林場立木蓄積存量的價值為34億元,平均年增林木凈值2億元。包括土地、碳、品牌等在內的資產總值達148.8億元。林地上的活立木是構成森林生態系統的主體,也是森林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林場每年能為國家提供大量的木材,在我國木材緊缺的情況下,有效地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
3.2社會效益價值評價。
(1)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林場的發展,有力的帶動了周邊軍馬場、圍場縣的旅游產業,2006年當年產生價值7239多萬元;近年來,林場每年平均拿出40萬元資金,用于幫助周邊農村修建學校、修道路、開展扶貧等社會公益事業。
(2)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建場以來林場累計提供就業崗位超過2500個,其中安置畢業生、退伍軍人和社會招工1260人。林場現有職工1800人;林場每年提供的臨時就業崗位15萬人•日;另外,林場所在地的各種產業、事業也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就業崗位。
(3)發揮科技示范與推廣、促進國際合作交流作用
建場以來,林場在高海拔地區工程造林、森林經營、防沙治沙、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被國內10余所大學、科研機構確定為科研和教學基地,被國家確定為生態教育基地和思想教育基地。接待國外專家學者參觀考察、參加各類國際研討會等,展示了中國林業建設的成果和中國務林人的風采。
(4)促進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
建場以來,林場已累計為社會提供造林綠化苗木2億多株。由于林場的示范效應,帶動了集體林的發展,使當地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大大增強,獵捕野生動物、亂砍濫伐現象得到了控制,野外用火明顯減少。
(5)弘揚傳統文化,傳播生態文明
塞罕壩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森林資源、廣闊的草原和特有的冷涼效應、冰雪資源、濕地資源和本地特有的秋狝文化、民族風情,通過生態旅游和開展生態教育活動,得到了廣泛的宣傳,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建設生態文明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