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根據雜交榛子生物學特性,結合朝陽南部山地半干旱地區氣候條件進行引種,同時運用綜合性的林業栽培技術措施進行引種馴化,定植4年后表現為:榛子(84-254)逐年抽梢情況減輕,長勢健壯,結果量逐年增加,優于榛子(84-226)。
關鍵詞: 雜交榛子; 適生品系; 引種
1 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在遼寧省旱地農林研究所二十家子實驗基地進行,試驗面積1 000 m2。該地位于柏山南麓,屬低山丘陵地貌,松山山脈柏山山系橫貫東西,海拔高度在270 m,土壤種類主要為淋溶褐土,pH6.9,土層厚度在100~150 cm。緩坡,坡向東南,坡位中下部。氣候特點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半干旱地區。年平均降雨量430 mm,多集中在夏季,平均氣溫7.5 ℃,平均相對濕度55%,無霜期153天,一月平均氣溫-12 ℃,最低氣溫-31 ℃,七月平均氣溫25 ℃,最高氣溫40.6 ℃,日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 850~2 960 h。年蒸發量1 700 mm,年平均風速4~8 m/s 。沙塵暴近5年的年平均發生次數為22次,1949~1998年旱災發生過31次,多為夏旱和伏旱。春較短促,冬季較寒冷,春季升溫快。
2 試驗內容
2. 1 建 園
大果雜交榛子(Corylusheterophylla×Corylus avellana)是榛屬中的栽培品種。2016年春季4月上旬,在遼寧撫順林科所引進大果雜交榛子(84-
254)200棵,(84-226)100棵,授粉1號(A1)100棵。分品種塊狀混交定植建園,株行距1 m×2.5m,延等高線平行布點。整地規格80 cm ×80 cm×80 cm,精細回填。用ABT1號生根粉5 000倍水溶液浸根2 h后定植,再用生根螯合劑1 000倍水溶液做定根水,6 h后覆土2~3 cm,定干60 cm。為防治食葉象甲啃食嫩芽,樹干噴灑800倍辛硫磷水溶液。
2. 2 馴化技術
定植后樹盤覆黑地膜,保墑提高成活率。主干整形帶有目的保留萌芽,培養單干紡錘形樹冠。6月份去膜松土,結合旱情澆水,間作大豆提高園區綜合效益;9月葉面噴鉀肥2次,主枝摘心,刨樹盤;10月下旬冬灌;11月上旬全株壓土防寒,土厚15 cm。
2017年3月下旬撤防寒土,澆萌動水。4月中旬擴穴并施有機糞肥20 kg/株,結合抗旱灌水。修剪抽梢及萌蘗,培養單干形冠形。適時防蟲、除草、松土刨樹盤。9月上旬摘心,噴葉面鉀肥2次。冬灌透水,土壤30 cm含水量達70%以上。11下旬根部培土20 cm,提高抗寒性,防止根系凍拔。
2018年1月上旬和2月中旬各噴600倍高質膜水溶液1次,3月灌萌動水1次,防抽梢。生長季噴藥2次防害蟲,4月穴施復合肥150 g/株,修剪保持冠形;5月間種辣椒,促進榛子生長,提高園區效益;9月刨樹盤,控制根系土壤含水量40~50%,葉面噴鉀肥2次,提高木質化程度,降低植株體內自由水含量,促進胞間分離,防抽梢;10月下旬冬灌透水1次。冬季越冬期距地面30 cm的枝干涂抹防啃劑,以防兔子咬啃當年發育枝。
2019年3月下旬灌萌動水1次,做樹盤,修剪培養單干形,施復合肥200 g/株,果期噴藥防治蛀果害蟲。行間旋耕,摘心,樹盤松土,噴葉面鉀肥,及秋季控制水分供給。冬灌。
2. 3 物候期觀察
從2017年開始,連續3年進行物候期觀測。4月中旬調查抽梢情況;8月上旬調查結果情況;10月中下旬調幼樹生長情況。
2. 4 分株繁育
2014年和2015年在壯樹母樹(84-254)有目的選留1株根系萌蘗苗,經過復壯、斷根,獲得無性系150株。當年苗高60 cm以上,木質化程度高,根系健壯。
3 結 果
3. 1 由2017~2019年雜交榛子幼樹在朝陽南部抽梢表現(表1)得出:(84-254)抽梢情況逐年減輕,其抽梢長度明顯小于其它2個品種;其長勢健壯,逐年強健,抗逆性、抗生理干旱能力強于其它兩個品種。
3. 2 由雜交榛子幼樹在朝陽南部生長發育表現(表2)得出:(84-254)連年生長量明顯大于其它2個品種;目測其葉片和顏色較其余兩個品種大而濃綠,就連林分整體形態也明顯大于其它兩個林分。
3. 3 由雜交榛子幼樹果實數量比較(表3)得出:(84-254)連年結果量明顯大于其它2個品種,且目測單果形態大于其它兩個品種。
3. 4 通過有目的保育根蘗苗,獲得無性繁殖單株,為品種擴繁提供保證。據觀察,每個品種的萌蘗力都有共同特點,萌蘗力較強、較大程度上削弱頂端優勢,為培養單干提出較多困難。
3. 5 在引種訓化過程中逐步觀察摸索3個品種的物候期和基本習性,通過以上調查可知:3個品種均是喜光樹種,喜濕潤肥沃土壤。春季3月下旬土壤30 cm土層已化凍樹液開始流動。4月上旬雄花先于雌花2~3天開放,單株開放時間10天左右,平均氣溫在8~10 ℃。花先于葉,花期末芽開始膨大,芽鱗開裂。萌芽之后新梢開始生長。雌花授粉后形成發育短枝,5~7節,頂端有果序。抗晚霜能力強,在2018年5月4日凌晨-3 ℃的低溫霜凍,各品系的嫩葉仍然正常生長。5月中旬子房膨大,6月中旬是落果高峰期,8月中旬果實成熟,10月中下旬落葉。生長期為190~200天。
3. 6 大果雜交榛(84-254)通過采取適宜的引種馴化技術,使樹勢強健,樹高和結果量逐年明顯增加,較為適應朝陽南部半干旱地區生態條件,初步表現強于其它兩個品種。本次試驗擴大了大果雜交榛子(84-254)的適生范圍。為朝陽地區增加一個新的經濟林良種,一定能促進當地山區經濟發展。此外,該品種的豐產技術如樹形培養,花期輔助授粉技術,減小生理干旱防春季抽梢及果實品性,果實深加工,主要病蟲害防治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結合朝陽地區的特點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梁維堅, 董德芬. 大果榛子培育與栽培[M].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2.
[2] 邸春吉. 栗、 棗、 榛、 大扁杏豐產栽培技術[M]. 沈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3.
[3]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中國果樹栽培學[M]. 北京: 農業出版社, 1987.
作者: 龍忠偉
推薦閱讀:研究植物鹽耐受能力的論文適合投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