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奧康納生產條件運行理論及其對供給側改革的啟示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園林學時間:瀏覽:

  摘 要:為了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奧康納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關于生產方式與生產條件之間的第二重矛盾理論,重點分析了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與生產條件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條件具有客觀自主性,其配置和使用應當遵循使用價值實現的規律。資本主義社會把生產條件作為商品看待,按照交換價值實現的規律對其進行配置和使用,造成生產條件的破壞和發展的不可持續。社會主義社會可以實現生產條件的客觀自主性,按照其客觀運行規律對其進行管理和使用,實現可持續發展。雖然奧康納關于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對生產條件屬性和運行規律的分析可以為我國當前的供給側改革的實踐提供有益啟發。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與供給側改革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生產條件是供給的基礎和保障,其能否良性運行關涉供給側自身的供給問題。因而,供給側改革必須要維護好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提升生產的“個人條件”,為供給側的高效產出提供主體保障;保護生產的“自然條件”,為供給側的持續產出提供物質基礎;改善生產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條件”,為供給側的順利產出提供設施支撐。

  關鍵詞:奧康納;生產條件;可持續發展;供給側改革

林業工程師論文

  西方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以來,在資本邏輯的驅使下,消費急劇增長,生產無限擴大,造成了對生產條件的嚴重破壞;其結果是資源迅速枯竭,環境嚴重污染,生產不可持續。生態馬克思主義學者奧康納立足歷史唯物主義建構了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理論,對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進行了深入分析,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條件良性運行的難題。在此基礎上,他提出生態社會主義的構想,目的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生產條件的良性運行,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雖然其理論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對生產條件屬性與運行規律的分析以及對社會主義維護生產條件良性運行優勢的揭示,對我們當前進行的供給側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

  為了揭示生態危機產生的社會根源,奧康納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建立了關于資本主義的第二重矛盾理論,分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及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的生產條件,或者說‘社會再生產的資本主義關系及力量之間的矛盾’” [1]257。其中,奧康納著力闡釋了生產條件的屬性與運行規律。

  奧康納發現馬克思的論著中已經明確表述了幾種生產條件:馬克思把工人的勞動力稱為生產的“個人條件”,土地、礦產、河流等自然資源被視為生產的“自然條件”,生產得以進行的物質性基礎結構包括道路、交通運輸設施、城市空間等被視為生產的“公共的、一般性的條件”。奧康納指出,馬克思雖然區分了三種生產條件,卻沒有對其屬性和運行規律進行深入探討。他認為,在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的今天,深入探討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對于理解當代的資本主義是必不可少的。經濟危機仍在困擾著當今的資本主義,馬克思的第一重矛盾理論也已對此作出了深刻的闡釋。而與此同時,在資本主義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對生產條件造成了嚴重破壞,導致生產的不可持續,面臨嚴重的再生產危機。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調整已經不能完全解決資本主義發展面臨的困境,生產條件的限制成為阻礙資本主義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深入探討生產條件的屬性和運行規律,對于理解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矛盾以及尋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出路顯得非常必要。

  奧康納認為,認識生產條件的屬性要從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入手,因為生產條件本身既具有“力量”的客觀性維度,也具有“關系”的主觀性維度,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滲透其中,特定社會的生產條件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辯證統一。作為“力量”的生產條件是指勞動力、自然資源、基礎設施以特定的方式統一起來,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一定程度的生產能力。

  作為“關系”的生產條件是指特定的勞動力、自然資源與基礎設施在一定的社會制度模式中生產和再生產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固化于其中,并能再生產出特定的社會關系。奧康納指出,自然屬性與文化屬性內在統一于生產條件中,忽略其中任何一個維度,都會造成對生產條件屬性的片面認識。從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認識生產條件也一以貫之地體現在其對生產條件的分析和論述中,其對生產條件范疇的理解“是從社會和物質的雙重維度來理解它的內容,即不單單指自然資源,而且還指實際運用這些自然資源的社會關系”[2]。

  奧康納指出,生產條件具有客觀自主性。他認為,從詞源學角度看,古希臘語中的“條件”本身就具有一種“客觀”的內涵,而馬克思也賦予了勞動力、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等范疇客觀性的特征。與此同時,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三種生產條件均表現出一種自主性:勞動力既是勞動塑造出來的客體,也是承擔具體勞動的主體;自然界是一種作為對象的資源,但具有自主性的發展“規律”;基礎設施既是政治與市場建構產物,也影響著資本的配置和流轉。

  因而他認為,分析生產條件必須充分認識其客觀自主性:“任何一種對生產條件的闡釋都不能忽視外在自然界具有其自身的、自主性的‘規律’或發展原則這一事實。”[1]234-235基于生產條件客觀自主性的存在,奧康納認為應該賦予生產條件主體性,不能單純將其看成一種完全由人主觀擺布的對象物,對生產條件的配置和使用要遵循其自身運行的規律。一旦脫離生產條件的客觀自主性認識和使用生產條件,生產條件的功能就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遭到扭曲和破壞。

  在奧康納看來,生產條件作為生產得以進行的支持系統,應該按照使用價值實現的規律運行。首先,奧康納明確指出生產條件的本質屬性不是商品。“它并不是作為商品,并根據價值規律或市場力量而生產出來的,但卻被資本當成商品來對待的所有東西。”[1]486生產條件本身有其內在特點,比如勞動力的人文與道德特性、資源的不可再生性、環境的自我修復限度、基礎設施的公共服務功能等;而生產條件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本身既不是一種商品,也不能被作為一種商品對待。其次,奧康納反對將生產條件按照交換價值實現的規律進行配置和使用。他從生產條件和資本的關系出發,揭示出生產條件是資本增殖的前提,但不一定是其目的所在。

  “自然是資本的前提,但并不必然是它的目的之所在。”[1]326而當把生產條件作為商品看待的時候,生產條件就要按照交換價值實現的規律運行,脫離了其自身的屬性與運行特點,成為資本增殖的目的。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不斷擴張的代價是自然條件的破壞。”[3]即便是使用者在交換價值實現過程中關注生產條件,其目的也不是面向生產條件自身的維護和良性運行,而是為了通過交換獲取更多的利潤。最后,奧康納指出生產條件應該按照使用價值實現的規律進行配置和使用。生產條件本質上是生產活動的支持系統,如果將其作為資本增殖的工具來使用,必然造成勞動力的異化、資源的枯竭、環境的破壞和基礎設施的供應不足。既然生產條件有其客觀自主性的內在發展規律,就不能將其僅當成一種實現交換價值的載體,而是要尊重其客觀自主性,從使用價值實現的角度認識生產條件的運行,并按照使用價值的內涵與特點來支配和使用生產條件。

  推薦閱讀:林業技術創新對林業發展的影響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云龙县| 定安县| 四会市| 广西| 灵山县| 正阳县| 赫章县| 饶平县| 印江| 禄劝| 连云港市| 霍城县| 南平市| 贵州省| 泾阳县| 英吉沙县| 莫力| 佛教| 盐边县| 个旧市| 凌云县| 辽宁省| 西峡县| 遵化市| 信宜市| 嘉峪关市| 沂源县| 温泉县| 乌拉特中旗| 道孚县| 乐亭县| 浪卡子县| 康保县| 贵溪市| 海安县| 和田县| 桂阳县| 富锦市| 大荔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