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園林學時間:瀏覽:

  這是一篇發表在《中國園林》上的探討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的風景園林論文。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對生態活動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在城市建設中,應把城市景觀視為一個整體單位來考慮和管理,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

  《中國園林》雜志是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主辦,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性、綜合性的專業期刊。上級主管單位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創刊于1985年。本刊立足當今世界風景園林學科理論和實踐的前沿,以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為核心,涵蓋學科各主要拓展領域和方向,開展學術理論和科技研究成果的交流、教育實踐和規劃設計作品建設成果的介紹與實例評析,傳播科技知識,繁榮風景園林學科和促進行業發展。

中國園林

  關鍵詞:景觀生態學;城市綠地系統

  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城市生態功能的核心,也是進行城市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主體。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帶來極大物質財富和享受的同時,也給區域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壓力。生態失衡、人居環境惡化、城市綠地缺乏、景觀多樣性喪失、城市生物匱乏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日益成為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障礙。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出發,城市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等問題,大多是由于城市景觀的組成、結構和格局不合理以及景觀要素在結構、功能和空間關系等方面不協調造成的。本文通過將景觀生態學應用于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來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重建城市景觀,改善城市生態,使城市景觀符合生態學意義,并有助于解決城市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

  1 景觀生態學及相關的景觀生態學原理

  1.1 景觀生態學概念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的空間結構與形態特征對生態活動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它以生態學的理論框架為依托,吸收現代地理學和系統科學之所長,研究景觀的結構(空間格局)、功能(生態過程)和演化(空間動態),研究景觀和區域尺度上的資源、環境經營管理。

  1.2 景觀生態學的相關基本理論

  1.2.1“斑塊—廊道—基質”模式。組成景觀的結構單元有三種:斑塊、廊道和基質。斑塊指外貌上與周圍地區有所不同的非限性地表區域,其大小、形狀及邊緣效應等理論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公園、廣場、小游園的定位、定規、定形提供生態學依據。廊道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一方面將景觀不同部分隔開,對被隔開的景觀是一個障礙物;另一方面又將景觀中不同部分連接起來,為城市道路、濱河等線狀地帶提供科學依據;基質是指景觀中分布最廣、連接線最大的背景結構,作為背景,它控制影響著生境斑塊的“島嶼化”效應;同時控制整個景觀的連接度,從而影響斑塊之間物種的遷移。

  1.2.2景觀連接度與景觀連通性。在景觀生態學中,景觀連通性是區分本底與斑塊的標準之一,是組成景觀元素在空間結構上的聯系,用來測定景觀的結構特征,可從斑塊大小、形狀、同類斑塊之間的距離、廊道存在與否、不同類型樹籬之間的交互頻率和有樹籬組成的網絡單元的大小得到反映;而景觀連接度是景觀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態過程上的聯系,用來測定景觀功能特征,景觀連接度要通過斑塊之間物種遷徙或其它生態過程發展的順利程度來反映,廊道是景觀連接度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生物群體之間的個體交換、遷徙和生存中起著重要作用。

  1.2.3景觀異質性和多樣性。景觀組分和要素在景觀中的不均勻分布構成了景觀異質性,景觀異質性的存在促進了景觀格局的多樣性。而景觀多樣性是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上的多樣性,包括斑塊多樣性、類型多樣性和格局多樣性,反映了景觀的復雜程度。

  1.2.4景觀個性化與生態關系協調化。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它景觀不同的個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生態關系協調,是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與自然及生態與生態間的協調。

  1.2.5遺留地保護原則。絕對保護自然保留地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自然遺產是指具有地質、地貌學、生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美學價值的自然地域綜合體,在景觀建設中,對于基地中原有的具有一定意義的歷史、生態環境良好,具有重要生態意義的自然景觀采取保護的措施,以保證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2 城市綠地系統景觀生態設計原則

  2.1堅持整體優化原則,達到生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

  城市景觀是一系列生態系統(或嵌塊體)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首先,城市綠地系統建設應當與城市建設同步,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填補空白式的進行規劃。其次,城市綠地系統建設中要通過水系、道路、建設防護林帶、林蔭大道,形成綠色廊道,把各個孤立的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綠島”連接成綠色立體網絡結構。再次,應將城郊的自然環境與城內的綠地景觀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城市綠地景觀系統。

  2.2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創造自然舒適的人居環境

  人是城市空間的主體,任何空間環境的設計都應堅持以人為本,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努力為居民營造舒適美好的城市環境。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中心的復雜的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城市景觀建設實質上是對人居生態環境的建設,其產生的“生態效益”是從改善人體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務于人類;“景觀效益”是從改善人的心理機能和精神狀態上服務于人類;“社會效益”和“游憩效益”則是從改善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質量上服務于人類;“經濟效益”是從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服務于人類。

  2.3 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相處

  城市綠地系統地規劃設計,必須以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循環過程作為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應將認為景觀與自然景觀融合,走可持續發展的規劃道路。

  2.4 堅持地方特色原則,凸顯城市園林的文化魅力

  每個城市綠地景觀都有其獨特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特色,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個性的魅力將散失殆盡。應充分體現地方特色及歷史文脈,使城市綠地體現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達到與周圍的環境融合,符合人們的審美及心理需要。

  3 景觀生態學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的應用

  3.1 景觀結構和功能原理

  景觀結構是景觀要素(地形、水文、氣候、土壤、植被、動物)和組分(森林、草地、農田、果園、水體、道路等)的種類、大小、形狀、輪廓、數目和它們的空間配置。景觀的功能是指要素和組分的相互作用,即能量、物質和生物有機體在組分之間的流動。故景觀結構決定著景觀功能。現以景觀生態學的觀點來分析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其結構是:公園、花園、小游園、廣場相當于“斑塊”,街道綠化、城市濱水綠帶相當于“廊道”;城市的其它部分,如: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等為“基質”。希望通過合理的城市綠地系統結構來最大地體現其環境、社會、經濟效益。所以合理的城市綠地系統的構造應是: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優良的植物立地條件、貼近自然的地形營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立體化的種植方式和多樣性保護、適度的目標小品、完善的園林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完美的景觀生態。

  3.1.1斑塊的合理分布。從城市景觀的角度出發,可依據面積大小,把綠地斑塊分為大、中、小型三類。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大中型的綠色斑塊作為城市的“綠肺”,不僅具有多種的生態功能,同時也為景觀增色不少。小型的綠色斑塊則可以作為物種遷移和再定居的“踏腳石”,改善城市景觀的視覺效果,提高城市景觀的異質性,因此小型的綠地斑塊可以為景觀帶來大型斑塊所不具備的一些好處,應當看作是大型綠色斑塊的有益補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大中型綠色斑塊雖然數量少,但總面積卻比小型斑塊大,故應以大中型綠色斑塊為主,小型綠色斑塊為補充,相對均勻地分布于城市綠地系統中,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生態環境效益。

  3.1.2廊道的合理分布。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成果,廊道必須有足夠的寬度才能發揮一定的作用。我國城市街道普遍狹窄,建筑擁擠已成痼疾,需慢慢治理。城市綠地系統中綠色廊道除改善小氣候外,主要還起分割屏障,連通的作用。在規劃市區邊緣時,根據地形和可能條件,設置營造較寬的城市防護林帶,并和鄰縣的農田防護林網聯結在規劃市區時,要在居住區,集團之間營造隔離林帶,特別是工業區與居住區必須盡可能設置一定寬度的衛生防護林帶。在城市綠地系統中,廊道能有機地聯結不同地域。不同尺度的綠地,直接影響著城市綠地網絡的連通性及網絡結構功能的整體優化。連通性好的城市綠色廊道能在夏天引入涼風,消除熱島效應;在冬季能防止寒風的侵襲。故城市綠地系統中,綠色廊道必須成網狀分布,連成一個系統。

  3.1.3基質的合理分布。城市綠地系統中,居住區等基質應實行“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則,使基質處于斑塊和廊道的包圍之中。應使人民生活在綠色之中,最大限度地親近自然,體現“城市在綠中”的特色。概括而言,城市綠地系統應建立綠色廊道組成的網絡骨架,其中公園、綠地等“斑塊”一般位于重要的 “結點”位置,提供娛樂和游憩場所。只有這樣以整體觀來規劃,城市綠地系統才能達到最優化,也正因為如此,在園林綠化中,綠地往往成為規劃布置的重點,以此“點”結合“線”、“面”構成城市綠化網絡。

  3.2 景觀異質性的應用

  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據景觀生態學研究表明,景觀異質性越大,景觀類型也越多,防止外來干擾的能力也就越強,生態系統因而就更加穩定。故景觀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是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在城市園林綠地中,雖受地域和城市小氣候的共同因素所制約,但由于城市墊面的不同分布,不同地段存在較大差異,利用立地條件即環境資源景觀要素空間異質性,可創造城市園林中異質而多樣的景觀。所以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強調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綠地形式的廣泛共存,并十分注重每塊綠地的個性特征,其目的就是增加城市綠地系統中的景觀異質性。

  3.3 景觀變化性的應用

  有關研究表明,當不受干擾時,景觀的水平結構逐漸趨向于均質化,中度干擾會迅速增加景觀異質性,嚴重干擾則可能增加或減少異質性。由于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不穩定的生態系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人口眾多,社會分工細,人流物流頻繁;②生物多樣性貧乏,人工群落較多;③垃圾等廢棄物多,污染嚴重;④ 外來物種多,營養級短;⑤凈生產力為負值。故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采取適度干擾的法則,積極從城市外引進能量、物質、信息,以期達到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通過城市綠地系統的合理格局,使其生產的物質、能量、氧氣能量最大地接近城市所消耗的,進而達到生態系統的平衡。總之,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必將給園林學科賦以新的涵義和歷史使命,也將推動園林學科的發展。因此,相關學科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鑒,已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景觀生態學以其整體觀和生態觀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4 結語

  城市綠化景觀生態的探討有助于對城市綠化進行科學指導、規劃和評價,促進城市綠化發展,提高綠化效益,同時,通過管理加強對周圍環境的控制,促進整個景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處于最佳狀態,獲得最大效益。運用景觀生態學與綠地規劃融合原理對城市綠地的各種景觀進行綜合分析,劃分廊道、斑塊,優化組合原有景觀要素或引入新的成分,對提高區域整體生態環境,改善城市環境和維持城市可持續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赫章县| 四川省| 广丰县| 沙河市| 长治市| 潢川县| 海晏县| 盐城市| 株洲市| 二手房| 广东省| 米易县| 理塘县| 西峡县| 黔西县| 自治县| 申扎县| 台山市| 九龙城区| 筠连县| 鄂尔多斯市| 惠州市| 澜沧| 乌拉特后旗| 利津县| 黄龙县| 商洛市| 德钦县| 婺源县| 新竹县| 万载县| 韶关市| 平阳县| 腾冲县| 武安市| 临安市| 哈巴河县| 伽师县| 山西省| 仁寿县| 南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