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包括上述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組織、設計,是運用一定的設計手法,將環境景觀的構成元素按一定的規律、形式及設計理念組合成一個綜合的環境景觀系統,最終目的是使整個居住區環境景觀系統具有生態、功能和觀賞的效應,并與城市大環境相協調。
關鍵詞: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論文
景觀的自然生態原則。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要在尊重、保護自然生態資源的前提下,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基地的原生態山水地形、樹木花草、動物、土壤及大自然中的陽光、空氣、氣候因素等,合理布局、精心設計,創造出接近自然的居住區綠色景觀環境。
“以人為本”的原則。居住區的環境景觀建設,是為城市居民創造一個舒適、健康、生態的居住地。作為居住區的主體,人對居住區環境有著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具體有生理的、安全的、交往的、休閑的和審美的要求。環境景觀設計首先要了解住戶的各種需求,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要注重對人的尊重和理解,強調對人的關懷。體現在活動場地的分布、交往空間的設置、戶外家具及景觀小品的尺度等方面,使他們在交往、休閑、活動、賞景時更加舒適、便捷,創造一個更加健康生態、更具親和力的居住區環境。
地域性原則。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要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充分表現基地所在地的自然景觀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使景觀設計根植于地方土壤。
環境景觀設計是一門邊緣性、綜合性較強的新興學科。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是指住宅建筑外環境景觀設計,其構成元素有物質元素和精神元素。居住區的環境景觀,直接影響著居民的生活質量。而景觀設計師的目標,就是將居住區的景觀環境與住宅建筑有機融合,為居民創造經濟上合理,生活和心理功能上方便舒適、安全衛生和優美的居住環境。
1.精神元素
居住區環境景觀構成中的精神元素,指精神范疇的內容,是人們心理上的需求,是環境景觀在人們心中的感受、在心理上產生的共鳴。精神元素帶有地域性、歷史性和社會性。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職業、地位、文化觀念的居民,對居住區景觀環境的要求都各不相同。精神元素的內容包括居住區景觀環境的主題、立意、居住區環境的歷史積淀、人文精神,這些都是通過物質元素來體現的。
2.物質元素
居,神,這些都是通過淀、人文精神,這些都是通過物質元素來體現的居住區環境景觀構成中的物質元素,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是實實在在存在于生活空間中的。通過對人們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刺激而感知、體味到的。其中包括自然元素和人工元素。正如吳良鏞教授在《廣義建筑學》中指出:“人類的居住包括必不可少的兩個組成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構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構成部分,兩者綜合起來,便構成了‘居住環境’。”
①自然元素。自然元素是指居住區基地內原有的自然環境、地形地貌,包括原有建筑物、構筑物、大樹、古樹、山坡地形,河湖水體,原有道路及地下管線等。在設計中,要強調對這些自然環境資源的尊重,并加以充分利用。
②人工元素。在保護和利用自然元素的基礎上,根據居住區基地的具體條件,通過人工的手法,創造出的令人舒適又賞心悅目的環境景觀。居住區的環境景觀分為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
軟質景觀:指花草樹木等自然植物所構成的植物景觀。在居住區景觀環境中,軟質景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從占地面積來看,通常占整個綠地面積的70%以上;另一方面,它們不僅具有一定的觀賞性,而且有助于人們身體健康的生態功能。綠色植物可以凈化空氣,吸收空氣中的有毒氣體,并呼出氧氣;可以隔離和減少噪音;可以調節氣溫,改善居住區環境的小氣候等。由此看來,居住區軟質景觀的質量,直接影響居住區景觀環境的生態性、舒適性、觀賞性及市民對居住區環境的認同感,在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應特別重視。
硬質景觀:指居住區內除植物景觀以外的環境景觀元素。所謂硬質,含有土建的意思,通過土建建設完成的景觀。包括道路景觀、休閑活動場所、景觀建筑(亭、廊等)、景觀小品(花壇、雕塑、標志等)、水景、假山石景、景觀照明等。
經濟性原則。居住區的環境景觀設計,要在保證各項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造價。既要考慮到環境景觀建設的費用,還要兼顧到建成后的管理和運行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