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全球化正導致人類社會及其環境的深刻變化。首先,高速迅捷的信息網絡正在構筑另外一個人類活動的世界,這個世界充滿科技的幻象和虛實相間、奇幻壯麗的景觀,實現了人類遠距離但高感度的接觸;其次,全球化促使國際人出現,他們的活動超越國家、地域和民族界線,一方面獲得生命體驗的極大拓展,另一方面也承受著生命的種種危機;第三,社會變革接踵而來,人類文化的交流日益廣泛深刻,并因為觀念、思想、政治、制度的碰撞沖突,激發出一系列變革、創新。既使人類接受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遵循一些有益的社會規范,也使多樣化的地方文化得到保護、發展。世界文化顯現出既統一又多樣,既國際又本土的面貌;第四,作為人類活動背景的自然也在彈性恢復健康。一方面,自然的承載力借助高科技手段有了更大的發掘,可以對人類活動有更大的容納,另一方面,人類也在約束其行為的范圍與強度。全球化下的統一協調活動和共同生態價值觀的形成,使人類和自然的關系逐漸達到一個良性、協調的狀態。
1、全球化
1.1 全球化的概念
全球化的概念來自于經濟學,最初是指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的大規模高速流動,把世界各國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在生產和貿易中實現綜合和協調的全球性分工。至1980年代,全球化演變成一個概括未來時代特征的綜合概念,指人類的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層面,突破彼此分割的多中心狀態,走向世界范圍同步化和一體化的過程。由于在經濟實力分布不均勻的情況下,全球化往往就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滲透,即“西化”的過程,而西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消除差異的過程,尤其是會對“締造了過去偉大文明的文化資源起著消耗和磨蝕作用”(1)。由此引發人們反思全球化,促使多元的全球化概念產生,這種全球化肯定特殊性、地域性與差異性的價值,強調動態、雙向的交流,而非靜態、單向的統一,認為跨文化地域的交流是促進全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手段,但外來文化只有與本土環境條件相適應才能被接受,本土文化只有進行廣泛的對外交流、吸收,才能保持青春和活力。
1.2 全球化的趨勢
全球化給人類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契機,使世界資源實現了最佳配置、最有利條件下生產與銷售,使科技成果和文化遺產成為人類的共同財富。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正在融合地域性、民族性與國際性,使地方的、民族的文化繼續為全球文明作貢獻,而全球文明又反過來推動民族、地方文化的更新和發展。隨著生產、金融、技術等方面的全球化趨勢日漸明顯,全球意識正成為全人類及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共同價值取向。這種全球意識既增進同一,推動人類社會共同進步,也鼓勵差異性,構成人類社會的多樣繁榮。多樣的文化并存、緊密相連、綜合乃至整合是全球化的主題,也是新世紀的大趨勢。
2、景觀的發展
2.1 景觀的概念
景觀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包括視覺、美學意義(與風景、景觀、景色同義),又有地學意義(與地形、地物同義),用來描述地質、地理和地貌屬性,還有生態意義(指其作為生態系統能源和物質循環的載體),此外還有文化意義,指其作為人類文化、精神的載體(2)。
本文所討論的景觀主要是從人類對環境的認知角度,針對人類活動階段的自然與人工環境,研究其外部審美形式與內涵意蘊。
2.2 自然與景觀
2.2.1 新自然觀
在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自然始終是一個沉默的背景和不可逾越的對話者,它在成為文明開拓對象的同時,為人類的活動提供著資源和能量,時間和空間。早期人類的發展一直依存于自然,工業時代生產和技術的快速增長使人類的中心感和權威性膨脹,在短期利益的驅使下,隨心所欲地開發和消耗自然,進而造成生態失衡、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自發的依存轉向對立。
全球化發展使人類社會以統一協調的步伐行動,在利用技術文明極大豐富物質世界的同時,以冷靜態度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拋棄消耗型的發展模式,使自然得到合理、適度的開發,以健康方式融入人類環境,逐步形成了全球化時代新的自然觀。它具體包括:
(1)自然是人類才智的源泉,人類的發明創造大都是從自然獲得靈感,再轉變成大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大部分錯誤、破壞性行為都是藐視大自然的結果;
(2)自然界存在著高度的智慧,一直在運用著可持續、創造性、實用性的原則,展示著自我調節能力,體現著生動的多樣性、差別性、活躍性規律;
2.2.2 健康景觀
在全球化新自然觀基礎上衍生的景觀注重生態化和資源化,強調自然本身的健康狀態和存在質量,是一種在地域自然生態意義上可持續發展的景觀。其特征具體表現在:
(1)體現地域自然生態的特征和運行機制,考慮自然環境的可能和限制,實現現代技術與地域環境、資源的結合;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性自然材料,盡量避免對地形構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壞;
2.3 人類與景觀
2.3.1 新人類觀
人類是既構成社會關系,又強烈展示個體生命的地球生物。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既獲得了集聚的力量和智慧,又逐漸成為社會機器運轉的一個部件,尤其是工業社會以后,權力斗爭和工作壓力對人性的壓抑極大,人際關系日漸疏離,人生體驗趨于片段化。
全球化帶來人性的巨大解放,技術發展、思想交流,價值共享使社會從利益的運作提升到關懷與呼應人類生命的層次,人類有了更自由的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全社會從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觀念轉向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倫理觀念,人類不再把物欲的膨脹作為得到精神滿足的主要手段,而是主張節制消費、生態意識和簡樸自然的生活方式。全球化造就了新的人類特征:
(1)信息迅捷傳播和充沛提供既使人類視野開闊,也使人類增強批判接受各種信息、迅速決策的能力;
(2)人工智能對人腦功能的補充、完善使人類更有想象力和創造力;
(3)人類進入“數字化生存”狀態,人的工作、娛樂、交流方式越來越離不開電腦、網絡。一方面,高技術導致高情感,人類之間的交流更豐富、多樣;另一方面,網絡交流減少人們面對面的機會,人類自我與真實世界的關系有失真的危險;
2.3.2 人性景觀
與全球化時代新人類呼應的景觀必然趨向自由與人性化,體現個性與創造力,借助技術使人類與自然、歷史、文化產生多元的高感度接觸,將有限的實體環境轉為無限的生命展開。具體表現為:
(1)不僅在功能上解決問題,而且在倫理上表現人性的意義,以外在形式對應人類心靈,處處體現對人生命的關注與尊重;
(2)體現人類的創造力和情感表達,展示健康、高效和信息豐富;
2.4 文化與景觀
2.4.1 新文化觀
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概括,是人類社會區別于動物世界的根本所在。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大部分時間里,由于自然地理、經濟方式、民族性格等方面的差異,世界各地的文化呈現出鮮明的地域性。近代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地理空間的拓展和生產方式的革命打破了傳統的空間意義上的地域概念,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倡導社會化、標準化和單一化,使許多獨特的地域文化日漸被銷蝕。全球化在發展初期同樣因為片面強調生產、金融、技術方面的同步與一體化而造成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衰微,從而促成文化全球化概念產生,主張全球融合和交流的同時,保留各國、各地區文化的多樣性,作為人類的共同財富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新文化觀可以概括為:
(1)全球化時代互相依存的關系和技術的發展使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成為可能和有利的事;
(2)全球化過程中必然也必需有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競爭,既差異又互滲,既競爭又和諧,才使社會勃勃有生氣;
(3)在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重點要尋求地域傳統的當代延續,既包含時代精神,又保持和繼承獨特的地域文化傳統;
2.4.2 共通與多元景觀
在強調文化多元與整合的全球化環境中的景觀必然朝著多樣化、特色化方向發展,既表達世界性的共同主題,又展示地域文化特征,既具有時代性,又承襲歷史傳統。具體的發展方向包括:
(1)包涵更多的全球文化特征,能為更多人所理解欣賞。專注于那些能引起所有人共鳴的文化開拓,表現人類生存的普遍意義和與時代同步的生活真諦;
(2)更多地體現科技文化、生態文化,揭示高科技與人類感情的關系,傳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人對自然的再認識等;
2.5 技術與景觀
2.5.1 新技術觀
技術是產生物質存在的手段,也是思想改變的重要基礎。傳統技術源于經驗積累,工業時代的技術與高度社會化的生產方式結合,推動了社會的巨大發展,但也逐漸演化為一種超越社會實際需求和地域條件許可的超級結構,帶來很大的破壞性。
隨著全球化時代到來,人們在積極主動地接納和倡導先進技術的同時,也認真反思技術可能帶來的危害,認為要因地制宜地確立技術的作用和地位,保持技術與藝術、生態、社會經濟之間的平衡,尤其強調當日新月異的技術在人們眼前展現出無窮可能的時候,更要謹慎冷靜地選擇,選擇以地域社會的需求為立足點,與地域自然條件、文化傳統及經濟發展狀態協調的適宜技術(Apropriate technolegy),它既可以是現代的高技術,也可能是傳統的低技術。這種新技術趨勢與觀念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由于技術流通共享,發展中國家迅速走向現代化,但高技術的普及并不意味著拋棄與地方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低技術;
(2)技術的迅速發展導致了人類社會及其文化的巨大變化,甚至改變了人類的認知方式和途徑,但技術的發展歸根結底仍應由人類控制;
(3)要破除技術崇拜和技術恐懼,運用各地區人類的智慧理解技術、駕馭技術,將技術的發展納入到為人所需、為人所用的軌道中,在技術與地域自然生態、文化傳統、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中,創建人類的理想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