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研究月刊
![]() |
期刊名稱: | 魯迅研究月刊 |
期刊級別: | 省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11-2722/I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3-0638 | |
期刊周期: | 月刊 | |
主管單位: | 魯迅博物館 | |
主辦單位: | 魯迅博物館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魯迅研究月刊》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魯迅研究月刊》Luxun Research Monthly(月刊)曾用刊名:魯迅研究動態,1980年創刊,是魯迅研究“全天候”式的刊物。不但反映和引領著中國的魯迅研究,而且關注著域外的魯迅研究;不但刊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還反映和交流著魯迅研究的動態和信息;不但及時回應著魯迅研究上的不和諧音,還關注著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意義上魯迅的價值;不但總結著魯迅研究大家的學術建樹,還關懷著青年才俊剛起步的魯迅研究,注意著青少年的魯迅接受過程?!遏斞秆芯吭驴分鞴軉挝唬呼斞覆┪镳^,主辦單位:魯迅博物館,國內統一刊號:11-2722/I,國際標準刊號:1003-0638
• 期刊欄目:魯迅佚簡、魯迅思想研究、魯迅作品研究、魯迅與古籍整理、魯迅同時代人研究、筆談魯迅研究現狀。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 讀者對象:為魯迅研究工作者及愛好者、高等院校文科專業師生。
• 辦刊宗旨:《魯迅研究月刊》是“全天候”性的,也是結構性的,展示著成果也發布著新的史料,凸現著學問大家也扶持著后生小輩,探究著魯迅事實和文本,也梳理和反思著研究本身。同時,它也是動態性的,即還原著歷史,關注著現實,關注著魯迅本身,也關注著魯迅所關注的人的生存和發展,以學術和學理為特色但決不超然于國計民生之外。自20世紀李何林先生領導創辦的“內部交流資料”到《魯迅研究動態》再到《月刊》,30年里一路走來,《月刊》在成長和成熟中已經成為魯迅研究的一個學術重地,成為魯迅學人的精神家園,成為讀者走近魯迅、了解魯迅進而研究、理解和言說魯迅從而提升自我的一個無法忽略的文化存在。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353;總被引頻次:412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321;綜合影響因子:0.192
•2015 年第5期《魯迅研究月刊》投稿成功論文范例:
老母田邊至……………………………………
“空間”的現代性:論《傷逝》的第一人稱敘事國家瑋………………………………
書訊………………………………
魯迅擬《苦悶的象征》最初廣告及譯著出版時間新考………………………………袁洪權
在學術爭鳴中提高魯迅研究的質量——兼談《魯迅、施蟄存論爭的態度與是非………………………………王福湘
“迷信可存”:“伊藤魯迅”的東亞近代像………………………………韓琛
敬隱漁:把魯迅推向世界………………………………張英倫
魯迅與新馬華文文學中的故鄉書寫………………………………顏敏
朱希祖與錢玄同(二)………………………………朱樂川
“革命人做出東西來,才是革命文學”——托洛茨基文論對魯迅文學思想的影………………………………彭冠龍
《兩地書》北京部分魯迅原信手稿閱讀札記………………………………甘智鋼
論文范文參考:“迷信可存”:“伊藤魯迅”的東亞近代像
個人從宗族、村社和城邦等傳統紐帶中掙脫出來,克服等級身份制的束縛,是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中的轉折性事件。社會就此而成為近代1的,人也成為近代人,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自由景觀。也許,就是因為個人本位是近代產物,而傳統社會是群體本位的結構,所以一旦近代社會中發生群體性的社會運動,致使無數個人成為犧牲,那么這些明明發生于近代的事件,卻往往被貼上傳統復辟的標簽,以為這群體性暴力的發生,是來源于傳統的淵藪。丸山真男在戰后反思日本法西斯主義時認為,近代化與傳統部落共同體模式相結合,是無責任個體構成的近代日本天皇制國家得以出現的關鍵。當代中國思想界反思“文革”發生的緣由時,也將之歸罪于封建傳統的陰魂不散。如何將西方近代精神植入傳統基體中去,使之作為思想機軸與傳統思想“雜交”在一起,而不是彼此隔離的“雜居”在一起,這是東亞社會一直面臨的挑戰。丸山真男以為,“把雜居提高為雜種的這種能量,不管是作為認識還是作為實踐,如果不具備強韌的自我駕馭能力的主體,就無法產生。由我們來創造出這個主體,這正是我們的‘革命’的課題”2。同樣,伊藤虎丸則以魯迅為方法指出,人的主體性問題,而非其他,是東亞近代的核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