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與文物
![]() |
期刊名稱: | 考古與文物 |
期刊級別: | 省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61-1010/K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0-7830 | |
期刊周期: | 雙月刊 | |
主管單位: | 陜西省文物局 | |
主辦單位: |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 期刊信息:《考古與文物》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雙月刊)1980年創刊,是中國文物考古學界享有盛譽的著名核心期刊之一,依托文物大省的豐厚資源優勢和科研實力,側重周、秦、漢、唐四大盛世板塊的內涵積淀,使刊物成為中國考古學研究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學術平臺。自創刊伊始,始終以中國考古學的學科發展為已任,面向國內外學術界、面向田野調查發掘第一線,從不囿于地域而固步自封;始終以博大的氣度和戰略性的眼光來引導和反映學科發展方向,在與世界相關學術領域的互動格局中把握刊物的學術定位和課題設置,不斷提升精品意識和品牌特色,使《考古與文物》成為世界各國和港、澳、臺地區研究“中國學”和“漢學”(包括考古學)的眾多科研機構、組織和學校的必備刊物之一,其嚴謹、求實、堅守學術本位和學科規范的精神和風格,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廣泛好評?!犊脊排c文物》主管單位:陜西省文物局,主辦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國內統一刊號:61-1010/K,國際標準刊號:1000-7830
• 期刊欄目:調查與發掘、研究與探索、考古學史、古文字研究、文物保護與科技、譯文、讀書與思考。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 維普網、萬方數據庫、知網數據庫收錄
• 辦刊宗旨:《考古與文物》作為兼具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性質的專業性純學術刊物,其宗旨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探索多民族共同體——華夏文明的起源和流變;研究傳統文化的物態表現形式及其背景和意義;通過對古代遺跡以及文物和藝術品的發現、辨識和闡釋,來展現和積累中華物質文明的重要資料,從而豐富、擴大、甚至修正人們對自己過去的認識以及對自身的理解。本著學術公器的普適性原則和慎思明辨、積累知識,發明思想、啟迪智慧的方針,在學術界的公識和規范的觀照下,積極開展學術討論,活躍學術思想,交流研究成果,報道文物考古工作的最新成就。
• 影響因子:截止2014年萬方:影響因子:0.27;總被引頻次:712
截止2014年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567;綜合影響因子:0.310
•2015年第 4期《考古與文物》雜志收錄論文:
雍城十四號秦公陵園鉆探簡報…………………………………………焦南峰 田亞岐 王保平 景宏偉 張志勤 劉喜林 靳拉田 趙乖舉 趙文學 趙利利 陳改俠
雍城一、六號秦公陵園第三次勘探簡報………………………………………田亞岐 劉軍社 景宏偉 王顥 劉勝利 趙力 耿慶剛 袁文君
雍城六號秦公陵園兆溝西南側中小型墓葬與車馬坑發掘簡報………………………………………王顥 景宏偉 趙力 劉勝利 趙忠信 耿慶剛 袁文君 田亞岐 趙賦康
西安南郊大朝劉黑馬墓發掘簡報………………………………………李明 李舉綱 袁明 楊潔 周新利 胡春勃 韓民興 李宏濤 呂安樂 張慶波
試析洹北商城之城郭布局——兼談大城城垣的建造………………………………………張國碩
內蒙古西岔三期遺存性質考察………………………………………呂智榮 孫戰偉
何簋與商周軍事制度………………………………………李凱
“楚屈子赤角簠”新研………………………………………李世佳
試論雍城秦公陵園的墓主及葬制………………………………………梁云 田亞岐
岳麓書院秦簡《數》“馬甲”與戰騎裝具史的新認識………………………………………王子今
試析滇西高原青銅文化中的雞、馬信仰——兼論“金馬碧雞”的起源………………………………………李帥
關于《高臺駱駝城前涼墓葬出土衣物疏》的幾個問題………………………………………李建平
本刊公告………………………………………
投稿論文:西安南郊大朝劉黑馬墓發掘簡報
2009年3月12月底,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曲江·觀山悅住宅小區基本建設考古中發掘了蒙元時期“漢人世侯”劉黑馬家族的12座墓葬,其排列有序且形制基本完整,對研究蒙元時期陜西關中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劉黑馬墓居于家族墓的核心位置,按墓志記載卒于大朝[1]中統二年(1261年)十二月,中統三年(1262年)三月葬于京兆府咸寧縣洪固鄉永寧村鳳棲原?,F將墓葬資料簡報如下:一、發掘概況該墓葬群位于今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道夏殿村西(西安市雁塔南路與杜陵東路交匯十字東北角),所在位置地勢高亢,沿東南向西北漸緩,海拔490米,北緯34°10'32.6″,東經108°57'42.0″,屬于長安鳳棲原范圍(圖一)。根據這一區域考古出土的歷代墓志記載,鳳棲原自北朝以來一直作為古代長安居民的重要埋葬地之一,此次發掘的地域具有清晰的歷史沿革,其鄉里在不同時期曾被稱為“原望鄉”、“鴻顧鄉”、“洪固鄉”及“三儒里”、“壽貴里”、“胄貴里”、“李永村”、“永寧村”、“貴胄里”、“下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