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從充分發揮好氣象為“三農”服務角度出發,分析當前湛江市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宣傳格局、科普網絡、科普形式與內容等方面對做好新形勢下農村氣象科普工作提出對策。文章發表在《河北農業》上,是省級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農村;氣象科普;現狀;問題;對策;廣東湛江
氣象與農業關系密切,合理地利用氣象知識,可以做到趨利避害,實現農業豐收、農民增收[1]。近幾年來,由于農村對氣象科學知識相對缺乏,以至在經濟活動中不考慮天氣氣候與氣象災害而造成經濟損失的現象屢見不鮮[2]。因此,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視和加強農村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工作,幫助和支持農民了解和掌握各類氣象災害常識和防御措施,是新形勢下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課題。
1氣象科普工作現狀
目前,全國各省氣象部門的科普工作雖然各有特色,但是形式大同小異。以湛江市氣象局為例,氣象科普工作主要由市氣象學會承擔,針對農村開展科普活動。
1.1大力宣傳氣象知識
在每年的“世界氣象日”、“科技活動周”、“科普宣傳日”、“國際減災日”組織氣象科技下鄉活動,通過氣象科普講座、現場咨詢服務、散發宣傳材料等形式宣傳氣象科技知識;組織農村中小學師生參觀氣象科普教育基地,通過播放氣象科普片、介紹氣象業務流程、演示天氣預報方法、體驗天氣預報節目制作、觀看圖片展板等形式普及氣象科學知識,提高中小學生的素質教育質量;向農民贈送相關氣象科普知識的書籍和VCD,如《湛江氣象實用手冊》《如何應對氣象災害》《氣象與生活》《氣象知識》等。
1.2開展探索氣象科普在農村的宣傳新模式
我國農村氣象科普實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農民是被動接受者。這種模式由于主導者和接受者之間缺乏溝通,導致農民缺乏積極性,科普效果差。為擺脫這種困境,湛江市組建了氣象“娘子軍”,這是一支由各鎮(鄉)、村具有一定文化素質、責任心強、本人自愿和樂于服務的基層婦女干部組成的農村女氣象信息員隊伍。主要職責是負責向農民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向氣象部門搜集上報因災害性天氣造成的損失情況,以促進氣象部門更好地開展針對性服務,提供更加有效的災害預警信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同時,農村女氣信息員還可以做好農村氣象知識和農業科普宣傳工作,提高農民防災減災和自救能力,有效防御和減輕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
2存在的問題
2.1未能形成系統工程
當前,氣象科普隊伍主要集中在氣象部門,氣象科技人員本職工作繁重,難以再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開展氣象科普工作;加上氣象科普經費來源不穩定,制訂的一些加強氣象科普工作的具體措施,往往因經費不到位而難以組織實施。在這種情況下開展的氣象科普活動往往都是間歇式的,且活動時間短,沒有連續而深入到農戶進行科普教育。氣象科技的宣傳教育沒有形成定期化、制度化,缺乏長效機制,很難取得應有的效果。
2.2模式不夠合理
目前開展的農村氣象科普活動模式是單向的傳播過程,科普工作者傳播什么內容,農民就聽什么或接受什么內容,是被動接受者。這種方式,由于雙方沒有互動,農民缺少真正參與的過程,往往會因為無法掌握農民心理特點和生活中的實際需求,提供的科普內容就不一定符合農民的“胃口”,常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3未能滿足農民新需求
當前農村氣象科普效果差,主要原因在于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未能滿足農民新需求。這表現在:一是缺乏精細化的農業氣象服務。當前我國農村生產經營多樣化,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呈現個性化特點。而當前氣象部門主要提供的仍然是大眾化氣象服務產品,難以滿足農業生產個性化特點所要求的精細服務產品。二是內容單一化。單純的晴雨、空氣溫度、濕度和風要素氣象信息已難以適應農業生產管理要求,如果將普通天氣預報與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等服務信息綜合加工,將氣象與農情信息緊密結合,取長補短,比一般天氣預報更加明確、具體、針對性強,便于農業生產實際應用,會更受農民歡迎。例如湛江全國首創的“農情氣象”正式開通以來,許多農民嘗到了甜頭。吳川市吳陽鎮部分蝦農按“農情氣象”提示的“3月陰雨天氣連綿、蝦塘水溫低、蝦苗容易得病”等信息而推遲蝦苗放養時間,蝦苗成活率達90%以上。
3 對策
3.1建立農村氣象科普宣傳新格局
農村氣象科普工作具有社會性和長期性特點,需要動員廣泛的力量長期堅持,形成制度化、規范化、長期穩定的運作工作機制,才能確保取得實效。這就要充分發揮政府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和氣象部門的科技優勢,建立“政府主導支持、氣象部門具體負責、相關單位和媒體有效聯動、鎮村共同參與”的農村氣象科普工作新機制,形成分工協作、齊抓共建的工作格局。氣象部門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政策、資金支持和項目帶動;另一方面要加強與科技、農業、林業、水產業等相關學會、協會的合作,與縣、鄉、村、學校等各級各單位共同籌劃,加強基層氣象科普軟、硬件建設,增強科普力量,以確保取得實效[3]。
3.2加強農村氣象科普網絡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新時代農民迫切了解氣象知識、農業氣象適用技術及氣象災害防御知識的需要,完善氣象科普網絡基礎設施建議。一是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充分整合農村各種資源,加強農村現有宣傳渠道的開發,如在農村公共活動室投放氣象科普讀物,利用村務公開欄、黨員活動室等各類基礎設施,開辦氣象科普活動站和科普宣傳欄,擴大氣象科普宣傳覆蓋面。二是推進氣象科普網絡化,利用氣象部門獨特的信息優勢和技術優勢,可以通過“湛江農業信息港”、“村務e路通”等網絡資源搭載農業氣象科普知識,惠及更多人群,使氣象科學知識普及到農村千家萬戶。三是加強對氣象信息員隊伍的培訓,組織每年不少于1次的集中學習和不定期的分片、分批培訓,培養其成為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傳遞員、氣象災害信息的收集員、氣象服務需求的反饋員、氣象基礎設施的協管員、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員。
3.3豐富氣象科技下鄉的形式和內容
一是加強與地方科技等部門的聯系,在開展科技下鄉、為“三農”服務活動方面積極合作,探索農村科普工作的新模式[4]。如與移動公司合作,開拓氣象手機短信傳遞科普知識服務;與科協合作,開展氣象科普“大篷車”、科普夜校等活動;與農業、水產部門合作,推廣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氣象災害防治、特色水產養殖等技術。雙方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相互支持、相互滲透、雙向介入,共同營造科普的良好氛圍,既節約資源,又擴大農村氣象科普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一舉兩得。二是根據湛江地區農業生產結構特點,有針對性地開發更多農業氣象服務產品,充分利用氣象科技指導農業生產,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針對區域氣候資源特點和農業結構調整,積極開展農業氣候適應性風險評估服務,為確定適宜發展的優勢氣候區提供科學依據;建立土壤墑情觀測網絡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評估系統,實現對農業氣象災害的災前預警、災中跟蹤、災后評估;針對市場對反季節蔬菜、花卉等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開展溫室、大棚蔬菜和花卉生產為核心的設施農業氣象條件預報,為其提供氣象服務保障;結合雷州半島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開發對蝦、蠔、珍珠、江瑤柱、鮑魚等養殖規模較大的海產品氣象預報服務產品,以促進農民增產增收[5-7]。
4結語
農村氣象科普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艱巨的工作,做好新形勢下的農村氣象科普工作,要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氣象服務的要求,樹立公共服務理念,提高對氣象科普工作的認識,進一步豐富氣象科普內容,努力創新氣象科普形式,拓展氣象科普領域,力爭氣象科普能力與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充分發揮好氣象為“三農”服務的重要作用。
省級論文發表須知:《河北農業》雜志1953年創刊,是由河北省農業廳主管的綜合性農業科普性期刊。該刊為月刊,標準正16開48頁,封面為彩色銅版紙印刷,每月中旬出版發行,發行量10萬余冊,覆蓋整個河北及周邊省市,是各路商家占領燕趙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宣傳黨和政府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各項方針、政策,普及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為報務“三農”做出貢獻。堅持服務農村農業,貼近農民生活,堪稱廣大農民的良師益友,被廣大農民讀者譽為科技金鑰匙、生活好幫手”,是廣大涉農商家、企業占領河北農村市場,樹立企業形象、提高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最佳媒體?!逗颖鞭r業》將以優質的服務、合理的價格為您的企業注入新的活力。該刊郵發代號1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