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中,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含義是指個人的體力和智力在生產過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自由的發展。毛澤東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者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提出教育應該使受育者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以培養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合格勞動者為目標,這是毛澤東教育倫理思想的歸宿。
關鍵詞:毛澤東,教育思想,教育倫理
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倫理思想體系,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我國教育實踐及教育倫理建設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思想武器。 本文由教育大論文下載中心WwW.JiaoYuDa.CoM整理
一革命教育觀
通過教育改造人心改造思想進而改造社會是毛澤東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因此,教育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是毛澤東教育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在各個不同的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都提出過教育應適應當時的歷史環境需要,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的具體內容。
教育是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工農群眾的階級覺悟和文化水平需要教育,培養革命干部需要教育,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需要教育,所以毛澤東和黨的其他早期領導人開始革命活動時,多親自從事教育活動,親自到各類學校授課。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至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深入工農群眾從事工農補習教育活動,創辦自修大學,還為培養農運干部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親自講課,把革命活動與教育活動結合在一起。毛澤東在早期的教育活動中,為中國新民主主義教育作了一些開拓性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農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覺悟,促進了工農革命運動的發展;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批領導干部。
國民革命時期,如何動員廣大群眾參加紅軍是當時的一項重要任務。毛澤東教育我們的黨員,做好發動工作,動員群眾參加革命、投身革命,要注重關心群眾生活、注意講究工作方法。他具體舉了當時發動工作做得好的長崗鄉政府作的兩件實事。在該鄉有一個貧苦農民被火燒掉了一間半房子,鄉政府馬上發動、組織群眾捐錢幫助他建房。有三個人沒有飯吃,鄉政府就發動群眾捐錢幫助他。他強調要真正關心群眾,關心群眾的柴米油鹽,關心他們現實的各種需要問題,這樣群眾才會擁護革命,真心實意投身革命。
在抗戰時期,毛澤東強調,對于在職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學校的教育,應該以實踐為中心,確立以研究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方法。毛澤東同志1942年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發表演說,他指出,“我們的學風還有些不正的地方,我們的黨風還有些不正的地方,我們的文風也有些不正的地方”。要“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這就是我們的任務”。
1949年,在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之時,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決定干部要學習十二本馬列著作,并由毛澤東書題“干部必讀”作為書名,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一直是干部學習馬列主義的基本教材。毛澤東不僅強調干部要認真學習馬列著作,而且更重視在實踐中運用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反對死讀馬列的書本,教條式的生搬硬套,反對抽象的無目的地研究馬列主義。
二大眾教育觀
偉大導師列寧早就指出,“貧農特別吃沒有文化的虧,特別需要受教育。”毛澤東所信奉的教育觀是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服務,堅持辦學的群眾路線,普及大眾教育。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是毛澤東教育倫理思想的核心。
(一)從教育救國到提出受教育的權利理論
工農群眾的教育問題,一直放在毛澤東的心里。青年時期,毛澤東積極投身平民教育活動。他既擔任過小學教師和校長,又創辦過工人夜校、湖南自修大學、農民夜校。1919年,毛澤東利用當時湖南某些文學人士所辦的“船山學社”的地址和每月四百元的經費,創辦了“自修大學”,對廣大有志升學但無錢上學的青年不收學費。他反對教育被有產者所壟斷,認為“文化普及于平民。”
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考察32天之后,寫下了影響廣泛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該報告中列舉了l4件大事,其中第十二件大事就是“文化運動”。毛澤東指出:“中國歷來只有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教育的人民,這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農村里地主勢力一倒,農民的文化運動便開始了。”農民們開始自己辦“夜學”,學習文化知識。這時期,他認識到了農民能不能受教育,關鍵在于有沒有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利,農民只有有了自己的政權,然后才可能有受教育的權利。如若不然,“空喚普及教育,喚來喚去,還是一句空話。”毛澤東從開始推崇教育救國到后來抓教育的根本問題,提出受教育的權利理論,體現出他革命性的教育思想。毛澤東認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集中表現。”
(二)堅持辦學的群眾路線,保障工農大眾受教育
1934年,蘇維埃政權在瑞金建立的時候,毛澤東指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什么地方呢?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廣大的勞苦大眾,在于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這一路的發展使毛澤東對教育為人民服務有了系統的認識和深入的思考看,逐漸的,在毛澤東一系列的講話和著作中,他從理論的高度闡述了為人民辦教育的思想。l940年1月,他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它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1945年4月,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他又進一步指出:“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所謂大眾文藝,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在此,毛澤東強調了普及群眾教育的重要性。
解放戰爭勝利以后,毛澤東在他草擬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寫到: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實行普及教育”。1950年,毛澤東為當時的第一個全國性的教育刊物——人民教育》題詞:“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從法律上明確了公民的受教育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并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和其他文化教育機關,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
這樣,以工農為主體的各類教育得到蓬勃發展。到1981年底,人口文盲率由解放前的80%下降到22.3%,數以億計的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得以造就。
三全面發展觀
毛澤東同志一貫主張“三育并重”,德、智、體全面發展。他認為,通過課堂學習文化知識,可以教育學生讓學生學到知識技能,使智力得到發展;通過老師及長輩的言傳身教,可以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品德得以提升;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強身健體,增強體質。毛澤東認為,德、智、體三方面,就其本質來說是辯證統一的、是互輔互成、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是“三育并重”的教育思想,它為新中國成后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提供了理論基礎。
毛澤東同志對舊中國造成的腦、體勞動之間的對立深惡痛絕,他十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致力于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提倡“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要求勞動者參加文化補習,掃除文盲;1953年,毛澤東要求廣大青年同志要做到“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1957年,毛澤東更是明確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一)德
德主要指道德品質。毛澤東認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因此,毛澤東歷來都重視人才培養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素質問題,始終強調把德育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
(二)智
毛澤東十分重視學生的智育發展。列寧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毛澤東深表贊同并以此告誡新中國成立后的全體黨員。他指出,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需要人才,需要技術,需要各行各業的人才隊伍。這些隊伍從哪里來,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培養。他強調“智”和“德”同樣重要,“智”是培養造就人才的重要內容。通過課堂教學,學習先進的文化知識,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同時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堅持紅與專、政治與業務并重,造成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新部隊。
(三)體
對于體育,毛澤東也非常重視,毛澤東認為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體”是基礎,是全面發展的人的物質前提,是人的智力和道德發展不可缺少的條件。
毛澤東提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思想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提供了有益啟示,對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握人才標準仍具有重要價值。時至今日,德智體的評價標準仍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無論是中小學學生評選優秀學生,還是教育、行政機關選拔人員、考核干部職工,德智體的標準依舊。
四尊師重教觀
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說,“教育之于心靈,猶如雕刻之于大理石”。可見,教師在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大理石雕刻的美丑程度,完全取決于教師教育的程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說,能否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和受教育中,關鍵在教師。毛澤東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十分重視教師的工作,勉勵教育工作者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為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