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設立“科普師”“創新工程師”,兩個新職稱“助燃”湖南創新發展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陽樂
通訊員 吳嘉萍 歐陽治 劉紅碧
8月1日,湖南首批“科普師”職稱申報評價工作正式啟動,為科學傳播專業技術人員暢通了專業晉升通道,為其帶來大大的職業歸屬感和獲得感。
而此前的6月25日,在省人社廳發布的《2022年度全省新增(調整)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清單》中,湖南省創新工程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在列,代表著我省創新工程師職稱評審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圍繞“兩翼”,我省正在為提升創新軟實力采取硬措施,讓職稱成為創新發展“助燃劑”,厚植創新沃土,壯大人才隊伍,助力創新發展“比翼雙飛”。
為科普人“正名”,激勵他們干事創業
根據省科協、省人社廳近日印發的《湖南省科學傳播專業職稱申報評價辦法(試行)》,我省在自然科學研究系列職稱下設科學傳播專業。該專業職稱設初級、中級、高級,其中高級分設副高級和正高級。職稱名稱分別為:助理科普師、科普師、高級科普師、正高級科普師。助理科普師對應研究實習員,科普師對應助理研究員,高級科普師對應副研究員,正高級科普師對應研究員。
“科普工作是利國利民的事,是需要長期堅持下去的工作。”湖南科技報刊公司董事羅鍇感慨,“以前從事科普可能更多依靠情懷和一腔熱血,現在設立‘科普師’職稱,既是對這份工作的認可,也是一種激勵。”
據統計,至2021年底,我省科普專職人員和科普兼職人員共計8.32萬人。他們中的許多人,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做著這份平凡而艱辛的工作,為公眾與科學之間,搭起一座理解的橋梁,一些人還取得了不俗成績。但因為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優秀的科技輔導老教師、科普場館講解員等長期從事科普工作者,因缺乏職稱評定渠道無法享受應有待遇,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高校和中小學校的年輕教師因發展渠道不暢,極大影響了工作積極性,不愿從事科普工作。
在省科技館做了5年一線科普老師的常安然告訴記者,以前她只能參評文博系列的社會教育專業職稱,但科技館的場館教育和文博類的場館教育在教育活動設計上,側重點是有差異的。“現在把科學傳播作為一個單獨的職稱申報評審,有助于我們更加明確未來工作的方向和方式,激發我們廣大科普一線工作者的熱情。”
記者了解到,北京、天津、廣西等地也都開展了科學傳播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但將科學傳播專業職稱名稱設置為“科普師”的做法,湖南是首創。
“科普工作不但是件正事,而且是件很專業的事。” 省科協負責人表示,為“科普師”們正名,給科普人更多的獲得感和社會認同感,有利于團結凝聚科學傳播專業技術人才,激勵他們干事創業,加快高素質科普人才隊伍建設步伐,從而營造全面提升我省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促進創新發展的良好氛圍。
新增一條創新能力提升通道
另一“翼”,科技創新方面,在原有的教授、研究員、工程師等相關職稱序列之外,我省在全國開創性地新增了創新工程師這一新專業。
什么是創新工程師?要從創新工作方法說起。
創新工作方法是將知識和經驗變為能力、讓能力去創造價值的基本功,是運用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工具,去解決實際工作難題的一門技術。在我省,以TRIZ理論為代表的創新方法,就已經運用于全球首創智軌列車、世界首臺25kV電壓制式的牽引電力電子變壓器系統、國內最長的純玻纖風電葉片等不同領域的“湖南創造”。創新方法的運用,能夠幫助企業大大推進創新進程。
而創新工程師,則是掌握創新方法、創新思維、創新工具理論和具有創新方法應用能力的復合型創新人才,是新形勢下企業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的中堅力量。
自2008年起,省科技廳、省科協、省工信廳等部門大力開展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工作。目前,在長沙高新區建立了2200平方米公共服務基地,截至2021年底,我省有2萬余人參加了創新方法系統性學習,已培養創新工程師近1500人,為相關企業解決了許多實際難題。
人才工作,基礎在培養,難點也在培養。記者了解到,創新方法在企業界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知曉度依然不高,應用更是存在大量空白區域。
一方面,大家對創新方法這種普適性的系統思考工具了解有限,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學習掌握起來也不容易;另一方面,創新工程師未進入職稱序列,影響了部分企業科技人員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因此,為加強創新方法推廣應用,培育更多復合型創新人才,我省將推進創新工程師職稱評審工作,鼓勵創新人員由被動變主動,在一個接一個小創新中贏得大作為。
“創新工程師職稱給企業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不唯學歷、不唯資歷的創新能力提升通道。” 省企業科協聯合會理事長彭英表示,通過創新方法的實踐和推廣,可助力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助力創新型湖南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