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近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團隊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確定了控制小鼠進食速度和食欲的神經元。
研究小組在小鼠大腦中植入光傳感器,同時向其腸道注入液體食物,以觀察腦干中影響進食的特定區域——孤束尾核中分泌催乳素釋放激素的PRLH神經元,以及促進非厭惡性飽腹感的GCG神經元活動。通過觀察發現,每當向小鼠腸道注入食物時,PRLH神經元就會逐漸活躍,并在食物注入結束后達到高峰。當研究小組將生理鹽水注入小鼠腸道時,PRLH神經元并未被激活。另外,當小鼠自由進食時,PRLH神經元在它們開始舔食食物的幾秒內就會被激活,而在停止舔食時則會變得不活躍。通過激光激活PRLH神經元,能夠成功減緩小鼠的進食速度。此外,研究還發現,在缺乏甜味感知能力的小鼠中,這些神經元在進食期間不會被激活,從而顯示味覺是激活這些神經元的關鍵因素。
這項研究不僅確定了控制進食速度和調節食欲的特定腦細胞,還為進一步了解人類食欲調節和進食行為提供了新的線索。更重要的是,這些發現有可能應用于人類食欲控制和肥胖治療的研究。相關論文已于11月22日在《自然》(Nature)雜志上發表。
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在大腦區域內存在特定細胞調節飲食,但這一過程的發生機制尚不清楚。現在,通過小鼠實驗,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大腦中cNTS區域的泌乳素釋放激素(PRLH)神經元、前胰高血糖素原(GCG)神經元如何在抑制食欲方面發揮作用。相關論文已于當地時間11月22日刊登在《自然》(Nature)雜志,《自然》和《科學》(Science)都對此進行了報道。
在先前關于動物停止進食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在被麻醉的動物胃內放置一個氣球等模擬手段發現,PRLH和GCG這兩種神經元在胃充盈狀態時會變得活躍,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神經生物學家 Zachary Knight表示,這種模擬狀態很難代表真實情況,“你無法真正了解到底發生了什么動態變化。”
為了創造一個更自然的環境, Knight、UCSF博士生Truong Ly和其他同事們在經過基因改良的老鼠大腦中植入了一個光敏傳感器,能夠在老鼠清醒狀態下記錄各神經元做出的反應,同時,研究人員分別向老鼠喂食各類固體和液體食物。
結果顯示,在老鼠開始進食后的幾分鐘內,GCG神經元逐漸活躍。不管研究人員向老鼠胃內注入食物還是空氣,GCG神經元都同樣活躍,“這表明這些神經元利用胃的膨脹來確定已消耗的食物量。”Ly說。而當研究人員使用激光人工刺激這些神經元時,老鼠似乎也認為它們已經吃飽了,吃得比沒有被人工刺激的老鼠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