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再過兩天,就將迎來“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研究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更成為了近年來國內外科教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
國外相關研究指出,研究生群體經歷的焦慮、抑郁及情緒困擾問題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有研究估算,上述問題在研究生群體中的發生率在13%~47%之間,該比率是一般人群的2~6倍。
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正在經歷深刻轉型,在碩士生教育層面的主要表現是從以學術人才培養為主,轉向兼顧學術人才和專業/應用人才培養的格局。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專業碩士培養規模已超過學術碩士,其培養類別和領域也得到了極大豐富。
然而,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問題和難題也逐漸凸顯。而通過對專業碩士生自我反映的焦慮問題及焦慮來源進行全面分析,可以更深入地揭示我國專業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求改進的相關政策建議。
2022年,北京大學中國博士教育研究中心針對全國582所學術碩士培養單位和550所專業碩士培養單位的碩士畢業生離校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程度要明顯低于學術碩士,但在專業碩士生內部存在分化。
分專業類別來看,醫藥類焦慮程度最高,人文類、工程類、農林類居中,經管類最低。按照具體專業領域,護理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程度最高,而工程管理、公共管理、旅游管理和工商管理等管理類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程度最低。
本次調查結果同時顯示,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來源主要集中在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就業問題及經濟負擔等方面。分專業類別看,在管理學、教育學、歷史學等領域,專業碩士生有關完成畢業論文/設計的焦慮發生率最高,超過60%;在經濟學、文學、藝術學等領域,專業碩士生有關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最高,超過30%;在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領域,專業碩士生的就業焦慮發生率最低,而醫藥類、藝術類專業碩士生的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明顯更高。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對相關數據的量化分析結果表明,與一般高校相比,“雙一流”高校全日制專業碩士生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與人文類專業相比,經管類專業碩士生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低,而醫藥類專業碩士生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
通過研究我們還發現,對課程教學的滿意程度(相對于不滿意)能顯著降低專業碩士生的焦慮,實踐基礎、實踐導師、實踐滿意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而參與科研項目和學位論文形式考核均顯著增加了專業碩士生的焦慮程度。
如果將目光對準學生個體,我們發現女性專業碩士生感知到的焦慮程度顯著高于男性。同時,與普通招考(非調劑)群體相比,調劑生和推免生的焦慮程度顯著更高,未婚群體比已婚群體的焦慮程度更高,在讀期間獲得獎勵則能顯著降低焦慮程度。
在專業碩士生主要焦慮來源的影響因素方面,本課題組進行的量化分析結果表明,在“雙一流”高校就讀的全日制專業碩士生的就業焦慮發生率明顯更高,但對畢業設計和經濟負擔的焦慮發生率明顯更低。與人文類相比,經管類、工程類、農林類及醫藥類專業碩士生對完成畢業設計的焦慮發生率顯著更高,工程類、農林類、醫藥類專業碩士生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明顯更低,但醫學類專業碩士生對經濟負擔的焦慮發生率明顯更高。
同時,我們還發現專業實踐參與對焦慮具有“雙重影響效應”——既能顯著提升專業碩士生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焦慮發生率,又能顯著降低其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
有意思的是,不同類型焦慮的發生率還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具體表現為,男性對就業問題的焦慮發生率明顯更低,但對經濟負擔的焦慮發生率則明顯更高。此外,推免生的就業焦慮發生率明顯更高,調劑生的經濟負擔焦慮明顯更高。與已婚群體相比,未婚群體的畢業設計和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明顯更低,但就業焦慮發生率明顯更高;家庭背景方面,第一代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和經濟負擔焦慮發生率明顯更低。
與學術碩士培養相比,我國專業碩士的培養歷史相對較短,培養經驗相對不足,亟待在培養實踐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凝練共識、創新培養模式。
當前,國內專業碩士的生源構成更加復雜和多樣化,學生的就讀動機多元,年齡段分布也較廣,部分在職專業碩士生的學習時間無法完全得到保障。同時,一些招生單位的專業碩士培養經驗并不豐富。在個別專業類別中,專業碩士培養及考核中對學術碩士的“路徑依賴”特征較為明顯,某些培養單位面臨師資、實踐、投入等多方面的條件約束。
與學術碩士相比,專業碩士更側重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實踐性知識領域的研究生培養具有特殊的復雜性,需要突破高校單一培養主體的局限,更依托于相關行業的深度參與。因此,提升專業碩士培養質量需要探索真正能促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多主體激勵機制。
總之,深入調查了解專業碩士在讀期間的焦慮來源、焦慮類型及其在不同維度上的差異性,有助于我們從一個側面窺探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短板及面臨的挑戰,從而為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相關政策建議提供政策依據和參考。
(作者分別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