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本報北京5月14日電(記者張蕾)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馬克平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晟課題組等通過研究發現:為有效實現全球“30×30目標”(2030年至少保護30%面積的陸地和海洋),全球保護地網絡的擴展需集中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和碳最豐富的地區。然而,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熱帶和島嶼國家,在此過程中將面臨極大的保護挑戰。因此,需要建立強有力的資金機制來支持跨國協作,以便在全球范圍內公平地分擔保護成本和提高保護效率。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于環境與生態領域刊物《同一地球》(One Earth)。
2022年12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昆蒙框架”),“30×30”是其中最重要的行動目標。基于主權原則和對不同國情的考量,《生物多樣性公約》鼓勵締約方在實施過程中根據本國國情調整保護目標。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申小莉指出:“在以往的保護框架下,締約方通常采用與全球一致的面積百分比目標,這樣的做法忽視了生物多樣性在地球上分布不均的事實。此外,采用統一的保護地面積目標,并沒有考慮各國保護能力上的差異,沉重的保護負擔可能加劇一些國家的貧困和社會不公正現象。”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情景下的保護優先區集中在物種豐富度高、碳儲量高的地區,包括南美洲的亞馬孫河流域、中非的剛果盆地和東南亞的多個熱帶國家。“總體而言,在全球范圍內協調各國的保護投入,以統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碳具有全球重要性的地區,而非各國保護其境內的30%或50%,可以極大地提高生物多樣性和碳保護的效率。”論文通訊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李晟表示。
然而,在全球情景下,各國面臨的保護挑戰差異巨大。研究顯示,在面臨挑戰最高的30個國家和地區中,有21個位于非洲,且多為熱帶發展中國家;在面臨挑戰最低的30個國家和地區中,有一半以上是歐洲和北美的發達國家,只有少數位于非洲和南美洲。盡管全球統籌保護行動能更有效地解決生物多樣性危機,但各個國家和地區將面臨如何公平分擔保護成本的關鍵問題。
對此,研究者提出如下保護建議:一、采用“全球保護優先區”指導國家保護行動,并使用“全球保護優先區維持或恢復到良好狀態的比例”作為評估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展的一項指標;二、條件與面積目標不同的國家,其保護措施應有所側重,以調和人類發展和保護對可用空間的競爭;三、各國參照全球優先區在其國內的面積和比例,充分考慮立法、政策、社會經濟、保護意愿和能力方面的差異,調整國家目標并納入《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NBSAPs);四、建立適當的平臺,及時反映各國的需求、努力和進展,鼓勵國家間開展合作行動,定期審查各國在實現預定保護目標方面的進展等。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馬克平強調,在“昆蒙框架”通過后,應敦促《生物多樣性公約》各締約方盡快建立有效機制,確保各國公平地分擔責任和義務,并履行各國在行動目標19中承諾的全部資金責任,以支持面臨高保護挑戰的欠發達國家實現其保護地目標。“否則,這些國家所承受的沉重負擔只會加劇全球議程中的不平等,并導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反復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