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業通報
![]() |
期刊名稱: | 茶業通報 |
期刊級別: | 省級期刊 | |
國內統一刊號: | 34-1079/S | |
國際標準刊號: | 1006-5768 | |
期刊周期: | 季刊 | |
主管單位: | 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 | |
主辦單位: | 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 | |
學術服務咨詢 服務項目咨詢 |
期刊VIP是從事專業學術論文發表支持服務平臺、發表期刊推薦等業務為主的網絡服務平臺。旗下匯聚專、兼職教授、博士、碩士及實力本科各層級的各專業、各行業優秀服務團隊,將為您提供專業、快速、全面的論文期刊推薦服務。包括政法類、經濟類、教育類、醫學類、科技類、文學類、IT類和農業類,國家級、省級期刊、部分核心期刊在內的論文。在本站了解發表支持服務客戶將獲得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更高的通過率、更快的發表速度、更滿意的服務質量!
《茶業通報》期刊簡介
• 期刊信息:《茶業通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茶業通報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茶業通報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茶業通報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茶業通報》主管單位: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單位: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出版地:安徽省合肥市出刊周期:季刊語言種類:中文開本尺寸:大16開創刊時間:1957年郵發代號:26-11國際標準刊號:1006-5768國內統一刊號:34-1079/S知網復合影響因子:0.201知網綜合影響因子:0.151萬方影響因子:0.209萬方總被引頻次:204
《茶業通報》(季刊)創刊于1957年,由安徽省茶業學會主辦。交流國內外茶葉科學技術,介紹茶葉的商業知識,發表茶樹豐產優質栽培技術、茶樹良種選育、茶樹病蟲害防治、茶樹生理生化、制茶、茶葉機械、茶葉審評檢驗、茶葉貿易出口、經營管理、名茶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典型經驗及動態。
• 期刊欄目:綜合、生態·生化、栽培、植保、制茶與檢驗、經貿
• 數據庫收錄情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收錄、中國知網收錄、維普期刊網收錄、萬方數據庫收錄
• 辦刊宗旨:為中國茶業事業的發展服務,為一切喜茶、愛茶的茶人服務。同時,堅持貫徹“雙百”方針,開展學術交流。刊物主要刊登國內、外有關茶葉高產、優質、高效的栽培、制茶技術、良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生理生化、茶葉機械、審評檢測、貿易出口、經營管理、茶葉歷史、文化、茶葉商品知識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
• 2014年 03期《茶業通報》雜志收錄論文目錄:
經營管理
云南普洱市現代茶園生態系統資源價值的估算………………………………李光濤;梁濤;呂永康;楊顯紅99-101
坦洋工夫品牌轉型升級的思考………………………………王水金117-119
漢中茶產業轉型升級的探討………………………………劉黎;張錫友;胡春學;蒲國濤122-123
松陽茶葉全產業鏈提升發展建議………………………………葉火香;劉林敏;張林福;周為;姚孟超124-126
綜述
銅仁市古茶樹資源調查與保護利用研究………………………………溫順位;劉學;徐代剛;何靈芝;楊華102-106
夷陵區紅茶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思考………………………………張春蓓;黃延政;屈家新;嚴團章;張春燕111-114
栽培
機采名優茶鮮葉的實踐與思考………………………………方實明114-116
提高新建良種茶園茶苗成活率的關鍵措施………………………………李燦燦142-144
信息
2014上半年安徽省茶葉出口量價齊升……………………………… 101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中國茶葉學會2014年茶藝師評茶員培訓及專業人才研修計劃………………………………126
加工
不同茶類有機氯農藥殘留的檢測方法研究………………………………李金貴;蔡烈偉;黃繼軫;陳俊賢;楊雙旭;羅學平107-110
歷史文化
岳西翠蘭品質特征新解………………………………陳慶昌137-138
摘要:對于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大國而言,國家現代化的關鍵在于農村的現代化。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則必須實現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轉型。而要實現這種結構變革,勞動力必須不斷地從農業部門轉移到現代非農部門。這一點已為發展理論及國際經驗所證明。
關鍵詞:中國農業,農業經濟,科技農業
我國農業發展的基本國情主要表現出兩大特征:一是土地資源相對太少,比歐洲和日本的平均水平還要少得多,屬于非常典型的小農經濟;二是農業的專業化、商品化、市場化程度很低,家庭生產的農產品主要地是供農民自我消費。這既與農戶經營規模小直接相聯系,也與我國農村地區交通運輸業不發達、市場體系建設的軟硬件條件較差有一定關系。
土地是農民心目中永恒的有價資產,具有不動產性質。每家每戶都擁有一小塊土地或土地的使用權,使農民由無產者、雇工變成了有產者、自耕農,這是許多發展中國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秦漢以來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2000多年間經常發生社會動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土地的地主制以及由此產生的土地的自由買賣與不斷發生的土地兼并。因此,讓農民每家每戶都擁有一小塊土地并嚴格限制其買賣行為發生,是保持中國農村社會長期穩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