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為探究甘蔗套種甘薯對蔗田草害及產量影響,以甘蔗桂糖42號和甘薯西瓜紅品種為材料,本試驗設計了1.2 m行距(SS1)、1.4 m行距(SS2)和1.6 m行距(SS3) 三種不同行距甘蔗套種甘薯處理和單作甘蔗CS1和單作甘薯CS2兩種常規單作對照處理。結果表明,與CS1相比,套種甘薯顯著減少了蔗田雜草生物量,但未減少雜草種類;與對照 CS1相比,三種套種模式下甘蔗株高和莖粗影響不顯著,與對照CS2甘薯地上部分鮮重顯著增加且蔓薯比(T/R)變大。三種套種模式下土地當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較CS1增加了49.14%~60.76%。經濟效益方面,三種套種模式較CS1純收益增加了36.17%~112.76%。綜上所述SS3套種模式最為合理且經濟效益最高。
關鍵詞:甘蔗 套種 雜草 經濟效益 甘薯
甘蔗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和糖料作物,廣西崇左地區由于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每年都有種植大面積甘蔗的戰略儲備需求[1],因此甘蔗成為當地主要農業經濟來源。提高甘蔗種植戶農業經濟收入對崇左地區攻堅脫貧及鄉村振興具有重要的推進作用[2]。
甘蔗具有周期長、前期出苗慢且生長緩慢加上種植行間距大[3],導致在甘蔗苗期,甘蔗地塊常常形成“草盛甘蔗稀”的情景,雜草和甘蔗產生土壤營養競爭,從而影響甘蔗苗期生長,同時又增加了甘蔗除草成本。目前甘蔗雜草防控技術大多使用除草劑封閉處理,長期使用或者不恰當使用除草劑不僅會對甘蔗生長及產量造成嚴重影響[3-7],還會對甘蔗田土壤生態環境及土壤微生物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傷[8]。
間套作是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一種栽培方式[9]。甘蔗間套作就是利用甘蔗未封行之前,通過套種其他作物,減少裸露甘蔗田地表面積,達到增加單位土地有效利用率和光溫利用率[10-11],減少田間雜草發生,達到增加單位土地面積農業經濟產出。甘薯屬于短期矮小作物,適合春季甘蔗套種栽培[12]。在理論上甘薯具有封行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甘蔗田間雜草生物量,從而減少農業除草劑使用或人工除草勞動量。目前關于甘蔗套種花生[13]、大豆[14-16]、玉米[17]等作物的產量和土壤理化性質改良的相關研究較多,尚未有關于甘蔗套種甘薯對蔗田雜草防控及甘蔗產量研究。本文通過研究不同行距下甘蔗套種甘薯對蔗田雜草防控效果、農藝性狀及蔗地經濟效益的影響,探尋最佳的甘蔗套種甘薯模式,以期為崇左地區甘蔗合理套種甘薯提供合理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廣西崇左市龍州縣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科研實驗用地,屬南亞熱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地帶。日照充足,年均氣溫22.2℃,年降雨量1273.6 mm,年均相對濕度82%。
1.2 實驗材料
供試甘蔗品種為桂糖42號,由廣西南亞熱帶農業科學研究所生物技術團隊提供;試供甘薯品種為西瓜紅,甘薯苗由本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薯類試驗站提供。
1.3 實驗方法
甘蔗甘薯同時種植于當年4月,種植前進行深翻土壤后整地。按照試驗小區設計進行開行,甘蔗種植在溝中,甘薯種植在壟上。甘蔗套種甘薯設置三個行距分別是1.2 m(SS1)、1.4 m(SS2)和1.6 m(SS3),其中1.2 m為當地生產上甘蔗常規種植行。每小區長5 m,設置3個種植帶,每帶種植一行甘蔗一行甘薯,每個小區周圍設置保護行,甘蔗采用雙芽品字型種植,播種量每行為60個芽眼,甘薯株距為20 cm,每行種植25株甘薯。同時設置甘蔗單作常規種植(行距1.2 m, CS1)和甘薯單作常規種植(CS2)作為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采用隨即區組排列。
水肥管理:種植帶甘蔗每行底肥復合肥0.225 kg,拔節期追肥復合肥0.675 kg,甘薯每行底肥復合肥0.225 kg, 30 d后追肥硫酸鉀0.225 kg,上述中復合肥為2-1-2海藻酸復合肥,其余田間管理同當地正常標準執行,試驗前不使用除草劑封閉。
1.4 測定指標及方法[12,18]
田間雜草生物量測定:在甘薯追肥和中耕除草時,每單位小區單獨進行雜草鑒定[19]并挖取全株洗凈晾干稱重。
甘蔗株高、莖徑、有效莖數在甘蔗工藝成熟期進行調查,其中株高、莖徑分別從每個小區第二行連續選取15株甘蔗進行測量,有效莖數分別從每個小區抽取第二行整行進行統計。
甘薯和甘蔗實際產量測定:甘薯在生長120 d收獲時每個小區選擇未被破壞的甘薯種植帶進行測產,以小區面積換算成甘薯產量。甘蔗在工藝成熟期選擇未被破壞的種植帶進行測產,以小區面積換算成甘薯產量。
株高:用鋼卷尺測定甘蔗基部到蔗莖頂端處高度。
莖徑:用游標卡尺測定蔗莖基部的直徑。
單莖重:單蔗莖用電子稱稱其質量。
甘薯莖葉鮮重和鮮薯重:用電子稱稱其質量。
商品率=商品薯數量/結薯數量(商品薯>50g)。
蔓薯比(T/R)=甘薯莖葉鮮重/甘薯薯塊鮮重。
土地當量比(LER)常被用作衡量套作優勢的指標LER=Yim/Ym+Yis/Ys;套作的增產率(%)=(LER-1)×100(Yim 和 Yis 分別代表套作甘蔗、套作甘薯的產量;Ym 和 Ys 分別代表凈作甘蔗、凈作甘薯的產量。當 LER>1,表示套作系統有產量優勢;LER<1,則無產量優勢)。
1.5 數據分析
用SPSS 22.0軟件和Excel軟件進行數據統計,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Duncan檢驗)進行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套種對雜草防控效果
由圖1可知,在各栽培模式中以純種甘蔗田地雜草種類最多,同其他栽培模式相比差異不顯著。但是在套種甘薯后甘蔗田地中雜草生物量顯著減少,達到顯著差異,說明套種甘薯并不能減少蔗田中雜草種類,但是可以減少雜草生物量,控制雜草爆發生長危害的作用。
2.2 套種對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由表1可知,與對照相比,套種模式對甘蔗株高、莖粗影響差異不顯著,但是對甘蔗單株質量影響顯著,以SS3中單株質量最大;單位面積中甘蔗有效莖數隨著行距變大而逐漸減小,且與對照差異顯著。
由表2可知,套種模式下甘薯單株莖葉鮮重顯著高于對照CS2,差異顯著。與對照相比單株鮮薯重差異不顯著,其中SS1甘薯鮮重最小,SS3甘薯鮮重最大。商品率種以對照甘薯商品率最大,因為對照中甘薯薯塊長勢比較均勻,而套種模式下,甘薯薯塊差異較大導致。在套種模式下蔓薯比均高于CS2。
由表3可知,套種模式中土地當量比(LER)均大于1,說明甘蔗套種甘薯的生長效益高于甘蔗單作或者甘薯單作,能充分利用單位面積中土壤空間資源來滿足生長需求,提高了單位面積農業產出。綜合表1至表3可知,雖然套種中甘蔗和甘薯相比于甘蔗單作和甘薯單作,甘蔗和甘薯農藝性狀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減少,但未產生顯著影響,其中有一些影響是由于行距變大和套種模式交互作用產生的影響,因此尋找合適的行距及套種模式將更加充分提高土地當量比。
2.3 套種對經濟效益的影響
由表4可知,套種模式比單作投入資金更多,主要是由于套種種苗、復合肥、人工資金投入比較多,而隨著套種行距變寬而投入資金逐漸減少,同樣是由于種苗、復合肥、人工資金減少,但是總產值也是套種模式高于單作,純收益中,套種模式收益均高于CS1,SS1、SS2 和SS3純收益分別是18150.77元/hm2、22804.08元/hm2和28359.73元/hm2,比對照CS1增收36.17%~112.76%。說明甘蔗套種甘薯來增產是可行的,且SS3套種模式經濟效益最佳。
推薦閱讀:中國農業科學投稿要求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