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以新甜瓜為試驗材料,通過小區試驗評價了25%噻蟲嗪WG、70%吡蟲啉WG、10%氟啶蟲酰胺WG及50%氟啶蟲胺腈WG各3000倍液灌根處理對設施大棚甜瓜瓜蚜、煙粉虱和朱砂葉螨種群動態的影響。結果表明:3種主要害蟲的發生與作物季節有關,空白對照處理最高蟲量分別為33.88、92.30和480.80 頭·株-1。噻蟲嗪、吡蟲啉、氟啶蟲胺腈及氟啶蟲酰胺灌根處理顯著抑制瓜蚜種群數量,而對煙粉虱種群數量無顯著影響。噻蟲嗪和氟啶蟲酰胺灌根處理顯著抑制朱砂葉螨種群數量。因此建議在設施甜瓜生產實踐中,采用噻蟲嗪和氟啶蟲酰胺灌根處理可有效防控瓜蚜和朱砂葉螨危害,而氟啶蟲胺腈灌根處理僅可用于控制瓜蚜危害;吡蟲啉灌根處理雖能有效控制瓜蚜危害,但同時導致朱砂葉螨種群數量上升,應當慎重施用。
關鍵詞:甜瓜;殺蟲劑;灌根;害蟲;種群動態
灌根處理是內吸性藥劑特有的一種施藥方式。藥劑通過“生物抽提”的方式被運輸到植株的各個部位,并在植株體內短期逐漸積累達到較高濃度,進而作用于植食性害蟲。藥劑灌根處理不僅對靶標害蟲的持續期更長,還可減少施藥次數和施藥成本,且對有益生物和天敵安全[5]。噻蟲嗪和吡蟲啉屬于新煙堿類殺蟲劑,其作用靶標為乙酰膽堿受體(nAChR),具有內吸性、高效、低毒及持效期長的特點,對蚜蟲、粉虱和薊馬等刺吸式口器害蟲高效。氟啶蟲酰胺是一種吡啶酰胺類軟骨器官調節劑(Chordotonal organ modulators),具有很強的神經毒性及快速拒食活性,且較低劑量即可有效控制刺吸性害蟲[6]。氟啶蟲胺腈屬于亞砜酰亞胺類(Sulfoximines)殺蟲劑,雖也作用于乙酰膽堿受體,但它與噻蟲嗪及吡蟲啉等新煙堿類藥劑具有不同的結合位點,因而其對抗吡蟲啉刺吸性昆蟲高效[7]。然而,上述藥劑灌根處理對設施甜瓜主要害蟲的控制效果究竟如何,值得深入研究。為此,筆者通過田間試驗系統調查了噻蟲嗪、吡蟲啉、氟啶蟲酰胺及氟啶蟲胺腈灌根處理后大棚甜瓜植株上瓜蚜、煙粉虱及朱砂葉螨種群數量的變化,旨在明確其對以上主要害蟲種群動態的影響,為合理制定煙堿類殺蟲劑與其他新型藥劑在大棚甜瓜上灌根施用的時間表,以及為甜瓜害蟲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品種:新甜瓜(湖南雪峰種業有限公司)。
供試藥劑: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WG),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70%吡蟲啉WG,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10%氟啶蟲酰胺WG,日本石原產業株式會社;50%氟啶蟲胺腈WG,美國陶氏益農公司。銀色地膜,浙江建德市農科開發服務有限公司。
1.2 方法
試驗于2019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春華鎮龍王廟村試驗基地大棚(28°18'51'' N,113°18'29'' E)進行。試驗棚面積約180 m2,覆蓋60目防蟲網,通風口處設置隔離門(防止人員進出活動時外部害蟲飛入),棚內鋪設地膜。采用吊蔓栽培,栽植密度為2.25萬株·hm-2。春茬采用育苗盤育苗,3月1日播種,4月8日移栽(幼苗2葉1心,且無蟲),定植7 d后灌根,且田間無害蟲發生。秋茬采用直播,8月6日播種,8月31日灌根,田間有少量蚜蟲、粉虱危害,但處理間差異不顯著。
春茬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1~3分別用25%噻蟲嗪WG、70%吡蟲啉WG、10%氟啶蟲酰胺WG各3000倍液灌根,藥液量為50 mL·株-1;處理4為空白對照,不施用任何殺蟲劑,僅灌等量的清水。秋茬試驗設5個處理,即在春茬試驗的處理設計基礎上增加50%氟啶蟲胺腈WG 3000倍液灌根處理(濃度設置參照Jiang 等[8]進行改進)。每個處理設4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每個小區面積約11.0 m2,區間插標簽牌以示區分。
調查時間及方法:自灌根7 d后開始調查,以后每6~10 d調查1次,至甜瓜成熟期結束。每個小區10株,定點定株掛牌,記錄單株害蟲種類(瓜蚜、煙粉虱成蟲及葉螨)及其活蟲數。
1.3 數據分析
應用Microsoft Excel 2007 及SPSS 17.0版數據處理系統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并以單因素ANOVA的LSD測驗對不同處理的活蟲數進行多重比較的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春茬及秋茬甜瓜主要害蟲的發生情況
兩茬田間調查結果(表1~3)表明,空白對照區春茬甜瓜上葉螨(以朱砂葉螨為主)危害嚴重,最高蟲量接近481 頭·株-1;其次為瓜蚜,最高蟲量約11 頭·株-1;煙粉虱僅后期輕微發生,可能歸因于棚內氣溫較低。秋茬甜瓜上朱砂葉螨發生甚輕,單株蟲量最高不足1 頭;瓜蚜發生較重,最高蟲量約34 頭·株-1,明顯大于春茬;煙粉虱發生重,最高蟲量約92頭·株-1。以上結果說明,春、秋茬甜瓜上瓜蚜均有發生,且前者的最高蟲量低于后者;葉螨在春茬甜瓜上發生嚴重,而秋茬上幾乎不發生,煙粉虱則相反。此外,田間觀察還發現,黃守瓜、瓜絹螟及瓜實蠅發生較嚴重。
2.2 對瓜蚜種群動態的影響
由表1看出,春茬空白對照區內瓜蚜種群數量呈先增后降的趨勢,且5月2日達到最高值(11.05 頭·株-1);由于瓜蚜后期被蚜繭蜂寄生,其種群增長受到明顯抑制且數量逐漸降低。4月24日至5月23日,噻蟲嗪、吡蟲啉和氟啶蟲酰胺灌根處理對瓜蚜的控制效果十分優異(5月8日的噻蟲嗪灌根處理除外),其發生量均顯著低于空白對照處理;5月29日,由于空白對照瓜蚜發生輕微,僅為0.15 頭·株-1,因而與殺蟲劑灌根處理差異皆不顯著。
對于秋茬甜瓜而言,噻蟲嗪灌根處理對瓜蚜的控制作用非常理想,且試驗期間植株上均未發現瓜蚜;吡蟲啉和氟啶蟲胺腈灌根處理對該害蟲的控制效果亦十分優異,僅9月13日出現零星危害(蟲量均為0.03頭·株-1)。氟啶蟲酰胺灌根處理對甜瓜生長前期瓜蚜的控制效果好,直至9月20日才出現輕微危害,蟲量僅為0.38頭·株-1;但其對生長后期瓜蚜的控制效果大幅下降,9月29日的蟲量已增至18.10頭·株-1,仍顯著低于空白對照處理(33.88 頭·株-1)。
2.3 對煙粉虱成蟲種群動態的影響
春茬由于棚內氣溫較低,不利于煙粉虱的生長與繁殖。直至5月8日,空白對照區甜瓜植株上才開始零星出現煙粉虱成蟲,且所有處理差異均不顯著(表2)。秋茬甜瓜植株上煙粉虱成蟲的數量遠高于春茬,且隨著植株生長呈逐步增加的態勢;至9月29日,空白對照區甜瓜植株上煙粉虱成蟲的數量高達92.30頭·株-1,高于4種殺蟲劑灌根處理,但所有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表2)。以上結果說明,噻蟲嗪、吡蟲啉、氟啶蟲酰胺和氟啶蟲胺腈灌根處理對春茬和秋茬甜瓜煙粉虱成蟲的種群動態皆無明顯影響。
2.4 對朱砂葉螨種群動態的影響
由表3可知,春茬甜瓜生長前期(4月底至5月上旬),空白對照區內朱砂葉螨種群數量增長緩慢,蟲量為0.38~2.98頭·株-1;后期(5月中旬至5月底),該害蟲迅速進入指數增長期,蟲量則由11.00 頭·株-1劇增至480.80 頭·株-1。春茬期間,噻蟲嗪和氟啶蟲酰胺灌根處理的朱砂葉螨活蟲數明顯低于空白對照處理,而吡蟲啉灌根處理卻顯著高于空白對照處理。說明前兩種藥劑對朱砂葉螨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吡蟲啉則刺激其種群增長。此外,秋茬期間,甜瓜植株上僅有少量朱砂葉螨發生,其數量及危害程度遠遠低于春茬,且各處理間差異均不顯著。
3 討論與結論
瓜蚜又稱棉蚜,為甜瓜上的主要害蟲之一,通常分布于植株中、下部葉片,繁殖、適應能力強。瓜蚜種群數量受溫度及寄主植物的影響[9],且在溫室作物上呈指數增長[10]。王少麗等[11]報道北京地區秋茬西瓜上瓜蚜的發生量總體低于春茬。本研究結果表明,長沙縣秋茬甜瓜瓜蚜的種群數量及危害均重于春茬。說明該害蟲在不同地區的發生情況存在較大差異。此外,瓜蚜發生初期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其種群數量會急劇上升。
藥劑灌根不僅節省人力物力,且可作為農作物主要害蟲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筆者在本研究中發現,氟啶蟲胺腈灌根處理對甜瓜瓜蚜的持效期達29 d。Jiang等[8]報道氟啶蟲胺腈滴灌處理對棉蚜的持效期長達40 d,而葉面噴施僅為20 d。本研究在試驗濃度下,吡蟲啉、噻蟲嗪和氟啶蟲酰胺灌根處理均能有效防治甜瓜瓜蚜危害,且持效期長達29~38 d。王吉強[12]報道吡蟲啉灌根處理對移栽黃瓜瓜蚜的有效控制期達1個月。已有研究表明,藥劑灌根還可降低藥劑在農作物上的殘留[13]及減輕其對捕食性天敵昆蟲的傷害[5]。譬如,吡蟲啉灌根施藥后在草莓葉片中的最高沉積量低于噴霧施藥。Mahmoudi-Dehpahni等[5]通過室內生測發現,噻蟲嗪不同施用方法對棉蚜的防治效果無明顯差異,但灌根處理對捕食性天敵——淺白翅小花蝽Orius albidipennis(Rueter)一齡若蟲致死率遠低于浸葉法和浸蟲法。至今,瓜蚜已對多種新煙堿類[14-16]殺蟲劑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藥性。因此,田間施藥防治該害蟲應輪換使用多種殺蟲劑,以維持殺蟲劑的防治效果。然而,在防治過程中對于藥劑灌根劑量的選擇,不能簡單地參考藥劑推薦的噴霧劑量,而應在此基礎上,結合土壤對其吸附能力及害蟲的抗藥性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考量。為此,筆者采用的氟啶蟲胺腈和吡蟲啉的灌根劑量高于推薦的噴霧劑量。
推薦閱讀:評農業工程和農業技術職稱的專業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