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為更好地對馬鈴薯生全粉顏色進行保護,以馬鈴薯為主要原料,通過單因素試驗和正交試驗研究馬鈴薯生全粉加工過程中的護色時間和不同護色劑的添加量對馬鈴薯生全粉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當護色時間為40min,以0.6%檸檬酸+0.25%L-半胱氨酸+0.6%抗壞血酸作為復合護色劑,對馬鈴薯生全粉加工過程中的褐變情況可以進行有效抑制。
關鍵詞:馬鈴薯;生全粉;護色
馬鈴薯生全粉是指采用低溫條件(≤70℃,或者短時間高溫)脫水干燥制備出來的,蛋白質未發生變性、淀粉未糊化(顆粒結構完整)、其他熱敏營養物質破壞小,加工性能優良的粉末狀馬鈴薯制品。與傳統馬鈴薯全粉加工的熟化工藝相比,馬鈴薯生全粉的整個加工過程采用低溫工藝,大大降低了游離淀粉含量,同時更大程度保留了除薯皮以外的馬鈴薯全營養物質,富含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C及各類礦物質,營養更加全面,加工性能更優。
馬鈴薯是中國五大主食之一,其營養價值高、適應力強、產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于小麥和玉米[1]。馬鈴薯是塊莖繁殖,可入藥,性平味甘,可以治胃痛、痄肋、癰腫等疾病。有證據表明,馬鈴薯的維生素C含量是蘋果的4倍左右。
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種植面積約為470萬hm2,年產量約6000萬t,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我國馬鈴薯的現代化加工產業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現如今市場以馬鈴薯精淀粉及其衍生物、馬鈴薯全粉為主要產品[2-3]。
農業部于2016年2月23日正式發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推進產業升級。馬鈴薯主食化是國家食物安全戰略的需求。與小麥、玉米、水稻相比,馬鈴薯全粉儲藏時間更長,在常溫下可貯存15年以上,一些國家將馬鈴薯全粉作為戰略儲備糧。
由于馬鈴薯加工生產過程中要經過去皮、切分、破碎等工序,極易使馬鈴薯發生褐變,從而影響產品質量[4]。馬鈴薯加工中褐變的主要原因是酶促褐變,催化酶促褐變反應的
酶類主要為多酚氧化酶(PPO),馬鈴薯貯藏加工期間的褐變與馬鈴薯品種及貯藏時間、貯藏溫度、去皮后的處理方法等有關[5-8]。
筆者以馬鈴薯為原料,對馬鈴薯生全粉加工過程中的護色問題進行了研究,旨在為馬鈴薯生全粉加工過程中防褐變問題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馬鈴薯青薯9號,購自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檸檬酸,購自中糧生化能源(榆樹)有限公司;L-半胱氨酸,購自白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抗壞血酸,購自河北源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植酸,購自鄭州高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試驗儀器與設備
電子天平(型號AB204-S,購自梅特勒·托利多儀器有限公司);破壁機(型號MS10Z01,購自美的集團有限公司);小型多用切菜機(邢臺鼎佳機械制造廠);三足式離心機(張家港市通江機械有限公司);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型號UV759,購自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型號DHG-9620A,購自上海一恒科學儀器有限公司);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型號Happy-TL16,購自長沙東旺實驗儀器有限公司;白度儀,型號YQ-Z-48A,購自杭州市輕通博科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
1.3試驗方法
1.3.1技術路線。馬鈴薯鮮薯清洗干凈,去皮后切丁,首先選取檸檬酸、L-半胱氨酸、抗壞血酸、植酸4種護色劑,分別進行單因素試驗,對護色后的馬鈴薯丁進行PPO活性檢測,確定效果最好的護色劑及其添加量和護色時間。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護色效果最好的護色劑添加量進行正交試驗,對護色后的馬鈴薯丁進行PPO活性檢測,確定生全粉加工最優的護色條件(圖1)。
推薦閱讀:評農業工程和農業技術職稱的專業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