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摘要】物理學科對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將對物理教學有獨到的價值和作用,也是保證農村學校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教師利用農村農具資源,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可以利用農村生活經驗,農村自然資源,農村廢舊材料,開展實驗活動,實現高效課堂構建,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 學習能力 農村資源
物理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重要學科,同時由于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物理難教、難學是教育界公認的問題,而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一些教學條件上的限制,因此物理教學質量更是難以保證,但是結合以往的執教經驗,筆者認為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有很多農村獨有的資源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師若是善于利用這些資源,同樣可以實現高效課堂構建。
一、利用農村農具資源,加深知識理解
從構建主義理論分析,學習不是為了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實現自身知識增長,尤其是在初中物理這樣一門學科之中,單依靠教師灌輸式的教育,學生是很難真正認識物理知識的,只有給予學生主體探索機會,才是學生學懂物理的關鍵。因此農村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也應該認識到這一點,盡量的為學生創造知識探究機會,從而推動學生物理學習進步。而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農具就是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是引發學生知識探究的契機,如在學習《杠桿平衡條件》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一些農村特有的農具出發,讓學生認識“杠桿平衡條件”利用,如魚竿、千斤頂、扁擔、火鉗等,讓學生思考這些農具的使用與“杠桿平衡條件”有哪些關系,這些工具之中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費力的?從而將課堂交由學生,讓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探究。或者在學習《能量的守恒及轉化》時,教師可以從農村常見的蜂窩煤爐子入手,讓學生對蜂窩煤爐子設計原理進行分析,從而探究“能量的守恒及轉化”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其實教師不用花費太多的唇舌,自發的就可以探究理解,這就是高效課堂的體現。
很多時候,農村地區的物理教師在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都存在教學內容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農村地區物理教師自身并不具備農村生活經歷,即使具備農村生活經歷的情況下,在城市環境中生活了幾年之后,其對于農村的生活環境也會感到陌生。因此,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往往更多地貼近于城市學生的生活狀態,對于農村學生的生活特點考慮較少。對此,要想有效提升農村學生的學習質量,使教學更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師在實際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需要充分了解農村學生的生活狀態,將農村常見的一些農具引入到物理實驗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也能有效減少農村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陌生感,進而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利用農村生活經驗,構建物理課堂
物理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很多物理知識本就是來源于生活的,對此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即教育”,因此在農村物理教學開展中,教師完全可以從學生的農村生活經驗入手,借助學生熟悉場景或者經歷,從而展開物理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增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親近感,并明確物理學習的重要意義。如在學習《分子的熱運動》時,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農村生活經驗出發,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父母在秋天曬麥子時,為何要將麥子在向陽的地方大面積散開?或者在學習聲音的特性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家中的牛與蚊子的聲音有哪些不同?這種教學方式,從學生最為熟悉的農村生活出發,幫助學生建立了物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科學性和真實性。同時學生還會懂得如何利用自己所學的物理知識輔助生活,實現了物理教學學以致用的目的,是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的體現,有利于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
相比于城市學生來說,農村學生的生活有其自身的特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要想收到更好的物理教學效果,保障物理課堂構建的有效性,就需要根據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教學內容,教學中,要能夠充分調動農村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將教學活動與農村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機的結合到一起,變抽象的課本物理知識為生動地形象,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另外,非常有利于農村學生通過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將促使學生主動將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實現物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三、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探索物理奧秘
在農村之中擁有廣闊的自然資源,日出日落、一花一草、土壤地質、植物動物,這些自然資源也是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這些自然資源中去學習物理知識,可以讓學生感知物理的神奇感與奧秘感,從而實現物理學習興趣與學習熱情的激發。如在學習《聲的利用》中,聲音的利用就是人類從自然中發現,從而利用聲的物理性質,改變生活、創造生活的一個過程,如聲納與雷達的發明,是人類通過對蝙蝠和海豚的觀察,從而得出了一種物理結論,因此在教學結束后,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農村獨有的自然資源進行觀察,從家鄉之中各種動物的叫聲出發,從而感受物理中“聲”的神奇,對更多奇妙的聲學現象進行探索。或者在學習《光的傳播》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森林大樹的影子和光斑進行觀察,從而認識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原理。這種利用農村自然資源展開教學的方式,既幫助學生打開了物理學習探究之門,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家鄉了解,提升學生的家鄉自然的喜愛之情,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一種體現。
相比于城市學生來說,由于農村學生的日常生活更貼近于自然,因此,農村學生在理解物理知識方面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要想切實保證教學效果,教學中,教師就需要對農村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引導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去探索物理知識的奧秘,進而實現整體教學效果的提升。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還能將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實際有機的結合到一起,對于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形成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利用農村廢舊材料,開展實驗活動
物理本就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物理知識都是透過物理實驗得來的,但是由于農村條件的限制,因此很多先進的實驗器材及實驗設備,在農村學校之中是并不具備,這的確會為教學增添一定的困難。但是筆者認為,作為一門農村初中物理教師,不應該畏懼這些困難,應該善于變通,利用農村之中可以找尋的一些材料,在不改變實驗原理的同時,帶領學生做出一些替換實驗,從而實現實驗教學目的,這是教師素質能力的一種體現。如在學習《聲音的特征》中,為了幫助學生加深知識認識,教師可以利用易拉罐這些農村中常見的廢舊材料進行實驗,在易拉罐中注入不同體積的水,通過敲擊或者吹氣的方式,讓學生認識聲音的音調和頻率,這種教學方式發揮了廢物的價值作用,不但實驗成本低廉,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充分利用農村資源的體現。
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受到地域的限制,實驗教學開展過程中實驗材料的獲取往往相對困難,但是,實驗作為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動手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意義。針對上述情況,為了確保物理實驗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教師就需要主動發散思維,認真觀察農村地區的生活,合理利用農村地區常見的廢舊材料,并對相應的廢舊材料進行改造,一方面能夠有效緩解學校自身經費緊張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能為物理實驗教學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與城市學生擁有同等的學習機會,實現物理整體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物理作為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基礎學科,物理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農村物理教學開展中,雖然農村教學資金有限,存在一些先天的教學條件限制,但是農村中同樣有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善于利用這些獨有的教學資源,從而推動農村物理教學改革發展,以不斷的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的物理基礎,實現學生長遠發展。
推薦閱讀:農村經濟期刊投稿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