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推動城鄉資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動。然而,當前城鄉資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動卻存在體制機制障礙,具體表現為: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仍未消除,城鄉二元土地產權制度仍未打破,城鄉公共服務配置不合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城鄉生態環境質量差距顯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關鍵詞】城鄉資源要素;合理自由流動;體制機制障礙
當前阻礙城鄉要素順暢流動的體制機制問題,正日益成為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著力破解阻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和機制,促進城鄉各類要素順暢流動和合理配置,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這是新時代中國農業農村改革的最新階段和最高目標。可見,建立健全城鄉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制度保障,也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近年來,盡管土地、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市場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的機會和空間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以流向城市為主,導致農村發展缺乏要素支撐。當前,制約土地、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市場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良性循環的體制機制障礙,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 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仍未消除
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中國特定歷史條件下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尤其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不可完全抹殺。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使城鄉居民在在身份、就業、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并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壁壘。近年來,盡管各地城市都對戶籍制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降低了農民在城市買房落戶的門檻,但是附著在戶籍上的義務教育、醫療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城輕鄉的差別。這些差別不僅直接制約著城市人才、資金、信息和技術流向農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加速了農村各類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流向城市的進程,從而加劇了城鄉差別,影響了鄉村振興目標的實現和城鄉各類市場要素的雙向融合。
2 城鄉土地產權制度尚未打破
由于城鄉二元土地產權制度的長期存在,城鄉缺乏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目前,中國農村實行的集體土地所有制,不同于城市的國有土地所有制,不能象城市土地那樣進行招標、拍賣、掛牌和協議等方式的出讓,更不能進行買賣,農民只能將承包經營權進行出租、合作、入股、轉讓和抵押。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不少農民相繼在城鎮安家落戶,但是由于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市場不健全,集體土地產權不明晰且缺乏具體的法律保障,農民面臨著如何處置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的流轉或轉讓等問題。雖然一些地方的農村已通過“三集中”、“三置換”對集體土地承包權、住房及宅基地、集體資產所有權進行了作價人股等形式的運作,但是仍不成熟,尚處于探索階段。同時,一些地方的進城農民愿意向集體交出承包地和宅基地等集體資產,但是集體經濟組織卻無力對其進行合理補償,而有些地方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能力補償,希望農民交回承包地和宅基地,但是農民卻不愿意放棄農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體經濟組織的紅利,甚至有一些原先已放棄農村戶口的農民,又要求轉回本村戶口。這些問題的存在已嚴重滯后于人口城鎮化發展的需要,影響了農民權益的保障和城鄉市場要素的融合。
3 城鄉公共服務配置不合理
長期以來,由于國家公共財政將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資源配置的重點一直放在城鎮,對農村投入歷史欠賬較多,致使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供給存在較大差距。如,農村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在路、橋、水、電、氣、公交、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仍較薄弱;農村居民在上學、看病、養老、出行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困難。在義務教育方面,城鄉發展嚴重不均衡,優質師資力量高度集中在城鎮,城鄉學校在教育硬件和軟件設施的配置上也是重城輕鄉,嚴重不均等;在醫療保障方面城鄉居民之間也存在一定差距,如,醫保異地結算、大病保險、智能養老等在鄉村的實施還存在一定難度;在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上,城鄉居民的享有程度也是嚴重不均等,如,互聯網、大數據、數字化建設等公共基礎設施已在城鎮普及,但在鄉村卻嚴重不足,深入不夠。城鄉公共服務之間的差別,直接阻礙了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和城鄉融合發展。
4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健全
現代農業是集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是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的重要支撐。與城市具有完整的現代工、商、科技體系不同的是,長期以來,由于中國農業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偏低,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業經營規模偏小單一,大多采取粗放型生產方式,農業生產技術落后,機械化生產覆蓋率低,農業配套設施不完善,農業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產業鏈各環節之間聯通性不強,成本高、競爭力弱,農產品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益不足。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還缺乏有實力和現代經營理念的本土加工企業、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的帶動與引領,導致農村優質農產品無法形成品牌效應,質優價低,銷售不暢,比較效益低下,農業生產效率大打折扣,產業帶動能力較弱,難以支撐農村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形成,從而影響了城鄉各類市場要素的自由合理流動。
5 城鄉生態環境存在顯著差距
當前,盡管不少地方的農村已被打造成深受人們歡迎的休閑旅游的好去處和美麗的田園綜合體,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的鄉村環境存在臟、亂、差等問題,農村生態、生產、生活環境質量參差不齊,與城市生態環境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長期以來,由于重城輕鄉的慣性思維,中國城市生態環境經過多年的大力投入和精心治理,已經變得越來越整潔、精致、漂亮,對農村人口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而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環境保護政策和投入力度卻長期不統一、不對等,一些群眾和地方政府對防治農村生活污染觀念淡薄,意識不到生態文明建設與自身的生活和發展密切相關,缺乏積極主動參與環保行為的責任意識,加上農村環境綜合治理投入大、見效慢,污水、垃圾處理設施不健全,生活垃圾和水源污染點多面廣等原因,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不少城市居民不愿到農村居住停留,主要是由于“垃圾圍村”、“污水橫流”,大氣污染、工業污染、河道污染、土壤污染、白色污染等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環境臟亂差的現象比較嚴重。同時,由于農村青壯年大多流人城市,大量排水、排污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對耕地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追求數量增長而忽視質量效益的提升,對粗放式經營活動的過度依賴,對奢侈消費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缺乏綠色消費觀念等因素,也使得農村生態環境急劇惡化。而這些又成為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要素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推薦閱讀:農業自動化專業論文好發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