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青海省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草地農業發展迅速,但存在飼草種植土地來源不足、飼草商品化程度低、飼草種植面積不穩定、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針對存在問題,提出了優化布局飼草種植結構;完善飼草種植政策環境;推進種養結合;加強科技服務;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發展草地農業的對策。
關鍵詞 草地農區;現狀;發展對策
青海省是我國五大牧區之一[1],近年來因人口增加快,畜產品需求量大,而草地資源有限,導致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場不斷退化。2011年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1-2],青海省為保護好草地生態環境,實現畜牧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大力發展草地農業,擴張了草產業的發展空間,與養殖業有效結合,后續潛力大,可延伸性強,給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生態保護注入了強大的活力,草地農業已成為青海省發展循環型農業、振興農區畜牧業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1 草地農業現狀
據調查,青海省農區建設飼草料基地14.55 hm2,其中一年生飼草11.85 hm2,占種植總面積的81.42%;多年生飼草2.70 hm2,占總面積的18.58%。
1.1 草地農業建設促進了農牧業結構調整 ①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經過多年的發展,農區耕地建設人工飼草地規模從小到大,逐年增加,所占比重不斷提高,目前主產區初步成形,在種植業內已占有了一席之地,促使整個種植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的變化。原有的“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二元結構向“糧食作物、經濟作物和飼草作物”三元結構轉化,以谷物籽粒生產為主的主糧型耕地結構,轉變為以籽粒與綠色營養體生產并重的糧草兼顧型結構。例如湟源縣日月鄉大石頭村,原為典型的農業村以種植小麥和油菜為主,目前,全村種植飼草140 hm2,占總耕地面積的77%,從事飼草種植的農戶占到總戶數的75%,青干草產量1 680 t,存欄羊7 100只,牛3 500頭,從事牛羊養殖的農戶占到全村總農戶的100%,產值達252萬元,利潤達170萬元。該村村民還跨區域種植飼草,在海晏縣通過土地租賃的方式種植黑麥33.33 hm2。飼草種植業與隨飼草業發展起來的養殖業成為大石頭村的支柱產業。②促進了畜牧業生產結構調整。通過飼草基地建設,增加了草食家畜數量,提高了農區牛羊草食家畜的比例,加大了草食畜產品在畜產品中的比重,形成了以機械化種草、規?;暡菁庸?、綠色養殖、畜產品加工、有機肥加工、有機種植為一體的現代農牧業良性循環發展模式。
1.2 草地農業建設促進了飼草業的產業升級 近年來,青海農區依托新型農村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擴大生產單位規模,推行規模化種植,推廣普及 “三貯一化”飼草綜合調制加工技術,提升飼草附加值。同時草產品生產、加工和經營等相關配套體系得到了均衡發展,草產品生產、加工為主要產業的企業呈增多趨勢,草業趨于集約化、規模化、規范化[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初,全省有飼草料加工企業69家,年產飼草(鮮草)525.5萬t。湟中農華草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顆粒飼草、面包草等,不僅受到了省內用戶的歡迎,而且部分產品還銷售到新疆、甘肅。僅湟源縣飼草種植加工農機具多達4 500臺(套),65%以上的飼草基地基本實現了機械化耕作和收割,60%以上的養殖企業具備了飼草青貯及加工能力。青海省農區草業已發展成為涵蓋飼草種植以及草產品生產、加工、經營等多方面的新興產業。
1.3 草地農業建設促進了畜牧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飼草種植為發展畜牧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優質飼草料[4]。隨著飼草業的發展,以牛羊育肥為主、舍飼、半舍飼畜牧業迅速崛起,規?;B殖發展迅猛。據統計青海省由合作社統一組織建成牛羊季節性養殖場(小區)232個,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萬頭以上。同時,農區飼草除了通過短期育肥、規模養殖,實現了就地轉化增值外,其中一部分被調往牧區,用于冬季補飼和抗災,加快了放牧+補飼飼草、補飼飼草+精料的適度規模經營模式的形成,極大地改變了牲畜完全依靠天然草場的飼養模式,促進了畜牧業生產經營方式的轉變和畜牧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據不完全統計,青海省從天然草原轉移到合作社或養殖場進行舍飼半舍飼養殖的牲畜達324.8 萬羊單位。從經營方式上實現了由粗放分散經營向集約化規模經營轉變,從增長方式上實現了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