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長久以來,芫根一直是藏民族特有的食材和藥材。牧民們常用芫根做湯、做面。而如今,芫根已經加工為芫根飲料、芫根腌菜等特色產品走出了產地,形成了地方特色產業。該文主要從植物學、生物學特征以及利用價值介紹了芫根,并結合實際分析了芫根種植的場地選定、科學播種、間苗定苗、田間水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等豐產栽培技術要點,以促進芫根豐產。
關鍵詞:高原地區;芫根;豐產;栽培技術
藏醫學名著《四部醫典》記載,芫根一般生長在海拔35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區,距今1000多年的種植歷史,具有清熱解毒、滋補增氧的功能。現代科學研究發現,芫根富含蛋白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經常食用對人體非常有益。芫根是一種藥食同源的植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是高原地區一種特有古老原始的多汁飼料作物。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芫根廣泛分布,生長速度快,產量高,營養價值高,肉質細嫩,皮薄脆甜,適應能力較強,抗寒抗病能力較強。該種植物耐儲存,既能夠用于飼喂動物,也能夠作為人類的食物,味道甘甜,具有清熱解毒,滋補增氧的功效[1]。
一、芫根的植物學特征
芫根是十字花科類的越年生草本植物,肉質根部呈現圓餅狀或者橢圓形,直徑在5-20 cm,厚度在5 cm左右。肉質根部幾乎在地面以上生長,營養物質多集中在根部。肉質根外觀清潔光滑,多層紫色,紫紅色,淺紅色或紅白相間,平均重量在500 g左右,最大的高達10000 g。葉子分別生長于肉質根的頂部,呈現蓮座狀,葉子顏色呈現濃綠色或者輕微的紫綠色,羽狀分裂或者不分裂,葉片最長的為25 cm,葉子數量較多,葉子生長旺盛,最高可生長到50片以上[2]。芫根花的顏色呈現白色或淡紫色,種子外殼呈現長角型,種子顆粒呈現圓形、深褐色或者紫褐色。
二、生物學特征
芫根主要生長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因此該種植物喜歡在冷涼的氣候環境下,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18-20℃。對于海拔3000 m左右的地區,一般在春季進行播種,一年只能夠收獲一季芫根作物。對于海拔高度在2000 m以下的地區,等到春季作物收割之后,可以在秋季播種。芫根的抗寒性能較好,但抗旱能力不足,對光熱和水肥條件要求較為嚴格,尤其是在肉質根膨大生長的關鍵期,一定要保證有充足的水分和充足的光照,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加芫根產量品質。
三、利用價值
芫根在青海玉樹州種植具有產量高,種植效益好的特點,每畝可產肉質根2500-5000 kg,新鮮的葉子在1500-3000 kg。肉質根當中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芫根蛋白質含量≥5%,總糖含量≥45%,總氨基酸含量≥19%,必需氨基酸豐富、含量高。富含三萜(0.19 g/100 g)[3],三萜具有人體抗缺氧的功能,經常食用對人體非常有益。
在芫根利用過程中,肉質根可以直接作為蔬菜或者果品食用,具有清熱解毒,滋補增氧的功效,對于高原缺氧,高原性疲勞,水土不服等癥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葉子可以結合養殖場的具體養殖規模作為青飼料,隨時收獲,隨時使用。作為越冬飼料時,也可以將肉質根放置在儲存窖當中,制作成芫根干使用,將莖稈曬制成青干葉儲藏使用。
四、高原地區芫根豐產栽培技術要點
1、科學選定場地
芫根在生長發育階段對種植地和養分的要求較高,一定要做到科學選地。通常情況下應該選擇土壤層深厚、土壤疏松多孔、保水能力較強、有機質含量豐富的種植地,以壤土和沙壤土為宜。在播種之前應該在種植地進行精細化整理,前茬作物收獲或者土壤解凍之后及時進行翻耕處理,翻耕深度控制在25-30 cm,以打破犁底層為主。整地結束后保證土壤疏松多孔,不存在明顯的大土塊,達到播種狀態。
結合整地還應該做好基肥施入工作,一般每畝追施完全腐熟的農家肥2000 kg。為了保證苗期芫根生長健壯,根系旺盛發達,在播種時還可以每畝追施尿素5-8 kg,磷肥、鉀肥各10 kg。在芫根整個生長發育階段,應該嚴格控制氮肥的施入量,不能夠一次施入過多,否則容易導致肉質根開裂,影響到商品性能。
2、科學播種
在芫根播種之前,應該充分掌握種子的實際生長發育特征。通常情況下,在3-5℃環境下,芫根種子就能夠達到發芽狀態,莖葉和肉質根生長的最適宜溫度為15-20℃。溫度超過25℃之后,整個植株生長較為緩慢,甚至會停止生長。由于該種植物的生育期相對較短,可以結合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合理確定播種期。春季3月份播種,夏季7月份就能夠收獲,秋季栽培可以在8月份播種,11月下旬即可以進行收貨。但具體的播種日期一定要結合本地區的海拔高度與氣候特征綜合考慮,錯開一年當中的最高溫季節。夏季溫度較高時通常不適宜進行播種,否則很容易造成植株抽苔。
在播種之前應該做好種子的處理工作。播種前一天將種子拿出之后充分晾曬,利用太陽光殺滅種子表面的致病菌,提高種子的吸水能力,增強發芽勢。然后利用溫水選種,將漂浮在水面上的癟粒去除,提高種子純度,確保種子凈度達到90%以上。選種結束之后將種子撈出晾干。
播種時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了穴播和撒播。撒播節省人力物力,但種子需求量較大,同時芫根出苗之后還需要進行鑒別工作,消耗的人力成本較高。因此在播種過程中主要采用穴播,株行距控制在20 cm×30 cm,每畝播種1萬穴左右。對于冷涼的半山區株行距通常控制在20 cm×40 cm,每畝播種量控制在9000穴。播種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控制好播種深度,通常控制在1.5 cm左右,播種過深,不容易出苗;播種過淺,種子不能夠吸收充分的水分,不能夠很好的萌發,影響到出苗率,最終導致播種失敗。
3、間苗定苗
芫根進入出苗期之后,應該做好田間的巡視檢查工作,及時發現缺苗情況,及時補充同一個品種,確保田間出全苗。等到芫根子葉展開之后,幼苗旺盛生長,應該及時進行間苗和定苗,保證田間植株生長旺盛,促進幼苗健康成長。間苗過程中,應該按照早進行,適當間苗的原則,及時將稠密地區的幼苗去除,確保每個定植穴保留適量的幼苗。隨著幼苗個體不斷增大,應該做好定苗工作,定苗按照去小留大,去弱留強,去雜留純的原則,確保每一個定植穴中保留一株健壯的幼苗,一般進行2-3次的田間處理,就能夠達到相應的種植要求。
推薦閱讀:中國農業科學終審會被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