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河西走廊依托于祁連山脈冰川融水以及豐富的光照資源,為其發展灌溉農業、綠洲農業提供了持續發展的動力。近年來河西走廊地區由傳統灌溉農業向特色農業發展迅速,但由于長期以來的自然災害頻發,水資源總量不足、人類環境保護意識差、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增加,加之政策引導與利益驅動機制不健全、農產品競爭機制尚不完善,使得河西走廊地區農業發展轉型困難重重。
關鍵詞:河西走廊;農業;轉型
河西走廊地處黃河西邊,在甘肅省西北部,涵括酒泉、嘉峪關、金昌、張掖\武威五個市,下轄19個市、縣。南部是達一千多公里的祁連山地,海拔約三千米至五千五百米,山上常年白雪覆蓋,廣布冰川,是河西走廊三條內陸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的發源之地,同時也是農業灌溉所需水資源的發源地,該地區氣溫較低,氣候偏寒且降水量較多,較有利于林草植物的生長;北部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地貌主要為低山和殘丘,海拔一千五百米至兩千五百米,由于北邊就是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氣候較為干燥,降雨量低于100mm,且蒸發量在2500~3500mm以上,是降水量的20~50倍,風沙較多,多為荒漠植被,生態環境抗壓能力不強,較為脆弱,不適宜發展農業;祁連山與北山之間就是中部走廊平原,被大黃山及大黑山割裂為三大內陸板塊,形成數量繁多的大小各異的綠洲,該區域降水量由東向西呈遞減趨勢,大部分區域額降水量在100mm左右,范圍在40~250mm波動。中部平原地區地質肥沃,水資源充沛,植被多樣化,是河西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區域,其農作物主要有瓜、果、糧、菜等,整片區域基本通公路,四通八達,種植生產的技術水平也較高,路、渠、田配套,農作物有一定的增產潛力。
一、河西走廊的農業發展現狀
河西走廊面積為27.6萬平方公里,是甘肅省總面積的60.3%,人口418萬,約占甘肅總人口的六分之一;耕地面積67.53萬公頃,約占甘肅省耕地面積的18.02%,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3.3萬公頃,占甘肅省的三分之二。河西走廊地區光熱資源豐富,綠洲灌溉農業歷史源遠流長,農業基礎雄厚,以甘肅省18%的耕地,生產出甘肅省17%的糧食、26%的水果、81%的甜菜、95%的棉花、30%的油料,是甘肅省綜合性商品農產品基地。目前河西地區不同的縣區基于各自地區的地理環境特征和條件來種植適宜自身的農作物,并以此形成了各有特色且具一定規模的農業區塊,如種子繁育產業、高原夏菜產業、葡萄酒產業“三朵金花”;其中河西走廊作為中國制種基地,年創造經濟效益可達近八億元,其啤酒花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啤酒原料產業在中國獨占鰲頭。
二、河西走廊農業發展的約束及轉型困境分析
(一)資源配置粗放,未經優化
1. 水資源總量不足,利用率低
眾所周知,水資源對農業生產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之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水資源總量。前文提及的貫穿于河西走廊的三條內陸河(疏勒河、黑河、石羊河)的水源來自于祁連山冰川融化,由于最近幾年祁連山冰雪融化已有減少的趨勢,三條內陸河的流量已經開始減少,進而已經開始影響流域的農業灌溉。
水資源的另外一個來源是自然降水,但是河西走廊年平均降水量偏少,約100mm,氣候偏干燥,經統計,河西地區人均水資源量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0%,僅為1570.8m3,且低于國際上公認的人均水資源警戒線1700m3。每公頃土地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5%左右。
此外,河西地區還存在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分配不均的問題。由于歷史原因,這一地區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的農業灌溉方式,農業基礎設施較為落后,水利工程鋪設的網點稀疏,農田改造緩慢,水資源浪費較為嚴重。同時還存在水利基礎工程年久失修,灌溉效益嚴重減退。蓄水協調計劃不完備,用水與供水不協調,使得用水矛盾進一步凸顯。
綜上,水資源是制約河西走廊地區農業發展的重要因子之一。
2. 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光熱資源利用不合理
河西走廊地區氣候干燥,水分蒸發強烈,有些地方如果只是種植單一種作物,收割后就容易造成土壤直接裸露,有機質含量降低,鹽漬化加速,進一步導致土壤貧瘠。同時河西走廊地區未能合理輪換種植換季植物,或者種植業與畜牧業相互配套,未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土地利用的深度和廣度力度不夠。
此外,傳統的一年熟農作物對光熱的利用可以概括為種植一季有余,二季不足,這樣就導致了太陽光熱資源未能利用充分。
(二)早期環境保護意識薄弱,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
在人們意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前的幾十年,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淡薄,還是始終處于一種對大自然予取予求,索要無度的思想。為了短期的經濟利益,人們濫砍亂伐、超載放牧,使河西走廊地區的土地土壤質地下降嚴重,鹽漬化程度加深,地表積鹽厚度可達5~30mm,荒漠化面積不斷擴大,沙塵暴愈加肆虐。同時祁連山冰川融化的水源涵養林在不斷減少,祁連山區原有涵養林133萬公頃,至今面積減少至58萬公頃,更是讓植被受損情況雪上加霜,水土流失荒漠化愈加嚴重,自1990年以來,河西走廊地區荒漠化面積增加速度是每年24萬公頃。同時,地表水污染嚴重,嚴重威脅著當地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用水。在中部農牧交錯綠洲區由于對水資源毫無節制、不合理的開采,已經造成下游水量逐年減少,草場退化,植被面積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惡化。
(三)自然災害頻繁,危害嚴重
除了前述早期人們亂砍亂伐、超載放牧,水資源過度開采等原因,自然災害對河西走廊農業發展轉型的約束也不可忽視。由于河西走廊南靠青藏高原,濕潤溫暖的氣流很難到達河西中原綠洲地區,同時河西地區長期受西伯利亞高壓的影響,少有降水,氣候干燥;北鄰沙漠,地處沙漠邊緣,少雨干旱,植被稀少。這些地貌特征決定了河西走廊地區自然災害不僅嚴重而且多樣化,主要有干旱、干熱風、沙塵暴、霜凍等。近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使得河西走廊地區的自然災害愈演愈烈,走廊北部由于水源減少,荒漠化嚴重,幾十年來風沙線南移了近300公里,導致農田棄耕面積近14萬公頃。而且河西走廊地區,風沙流活躍,沙塵暴突發時侵襲農業作物,也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此外霜凍也是農作物生長的災害之一,每年都有未到收成時就被霜凍侵害的作物,而一年中完全的無霜日只有約150天。每年6月和7月發生的干熱風亦可導致糧食減產約15%.
推薦閱讀:《核農學通報》是由中國農科院原子能研究所主辦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