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本文以陜西省佛坪縣為例,著重介紹該縣山茱萸發展歷史,發展現狀及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對佛坪縣的山茱萸產業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和建議,希望可以為當地山茱萸產業的發展提供微薄的幫助和參考。
關鍵詞:佛坪 山茱萸 產業 發展
佛坪縣位于陜西南部,地處秦嶺中段南坡中山地帶。位于北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區,屬亞熱帶北緣山地暖溫濕潤季風氣候。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特殊的小氣候,孕育了豐富的藥用動植物資源,有“生物基因庫”之美譽,尤其以山茱萸暢銷國內外,享有盛譽,潛在開發價值大。
山茱萸,別名山萸肉、藥棗、棗皮等。落葉小喬木,須定植4年后才可開花結果。以除去種子的果肉入藥,果肉內含有16種氨基酸,另外,含有大量人體所必需的23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礦物質元素。其味酸澀,具有滋補、健胃、利尿、補肝腎、益氣血等功效。
1 佛坪縣山茱萸發展歷史
佛坪縣種植山茱萸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名醫別錄》記載:“山茱萸,生漢中山谷,九十月采實”。 2006年5月3日科研人員在佛坪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首次發現大面積野生山茱萸,共有4處集中連片公布,數量約500株,估計樹齡在1000年以上。
1983年佛坪縣山茱萸發展到5103畝,約30萬株,總產干品8395公斤。1984年,藥材市場山茱萸價格上漲,干貨每公斤最高達380元,僅此一項,使佛坪縣部分農戶當年收入超過 了10萬元,這使佛坪縣山茱萸種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佛坪縣先后被確定為“國家級山茱萸規范化種植示范基地”和“陜西省中藥材規范化種植基地縣”。
2 佛坪縣山茱萸發展現狀
近年來,在產業基地的發展上,佛坪縣實行“誰栽植誰受益”的政策,采取“公司+科研+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大力發展山茱萸產業。目前,山茱萸面積已達8萬畝,300萬株,年產干果量達600噸左右,產量居全國第二,山茱萸俏銷國內10多個省市,并出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僅此一項,可為當地群眾年人均增收470元左右。
在生產管理上,規范建園、剪枝整形、墾撫管理技術及采收和機械脫核加工技術廣泛應用于生產,使其豐產栽培、科學管理、大大提高了產量和生產技術。
3 存在問題
3.1市場價格波動變化大,影響了山茱萸發展
受山茱萸結實大小年現象影響,佛坪縣山茱萸產量很不穩定,山茱萸肉市場價格的上漲,山茱萸面積迅速擴大。這種盲從跟進加大了山茱萸產量波動,最終導致市場收購價大起大落。
3.2品種品質良莠不齊,影響了產品質量
全縣雖然在科技支撐單位的支持下,選育和推廣一些優質、高產和抗逆性強的品種,
但是其規模并不是很大,大多數基地的山茱萸是經實生繁育或野生植株改造而成,性能退化嚴重。
3.3分散栽植、集約化管理差,影響了單位面積產量。
受土地資源緊缺、氣候條件等影響以及山區群眾對山茱萸認可度的不同,栽植山茱萸的地塊比較分散,不便于集中管理。很多農戶有重栽輕管現象,只是盲目發展數量和栽植面,在具體的經營管理中仍堅守傳統思想,靠天吃飯,投入較少,管理松散,集約化經營差。
3.4技術力量薄弱,服務跟不上。
山區群眾是山茱萸栽培經營的主體,他們接受新技術、新成果能力較差,鄉村土生土長的人才較少,基層和管理人員又不能面面俱到,難以形成技術優勢,服務跟不上。
4 措施及建議
4.1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技術保障體系。
聘請專家教授,組成專家顧問組,對全縣山茱萸產業發展規劃、科研攻關、產品開發、基地建設、人才隊伍建設、融資渠道選擇、經營體制和管理體制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策劃,提供決策依據。
4.2建立繁育基地,選擇優良品種。
搞好山茱萸良種的選育推廣,建立山茱萸品種選育及繁育基地,選育推廣適宜本區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山茱萸品種。這樣可以結實早、高產、穩產,果實大小均勻,品質好,色、形、味俱佳,耐貯運、病蟲害少,抗逆性強。
4.3要堅持規范種植。
1、山茱萸生物學特性的最佳適生區應為海拔800m-1000m、年降水量700-1100mm、地勢平緩,背風向陽,肥水充足、土層深厚的微酸性礦質壤的地方,注意避開冷風和冰雹多發帶栽植建園。
2、整地是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平坦地利用割灌復墾整地,深度大于30cm,山地應根據情況進行水平線魚鱗坑整地,栽植坑規格至少70×50×50cm以上。
3、結合佛坪縣實際,山茱萸的合理栽植密度為每畝47株,株行4×3.5m的標準,海拔越低,密度越小。
4、苗木需要精心栽植,樹要栽端,土要踏實,根要舒展,改造園嫁接用蠟封接穗,以春季嫁接為主。
4.4要堅持科學管理。
1、用整形修剪來確定樹形,從幼苗的上部剪截,留1m左右的主桿,使其萌發生長較粗壯的枝條。以后每年于落葉后萌芽前剪除萌孽枝、小細枝、枯枝、過密植枝,從基部剪掉徒長枝.以利通風透光,促進結果和早期豐產。
2、施肥(1)基肥,應于采果,落葉后盡早進行,以腐熟圈肥或大雜肥為主,輔以腐熟餅肥和磷肥;(2)追肥,宜以速效肥為主,在“少量多次”原則上,可追肥3次,為生長發展提供良好條件,提高土壤肥力。
3、病蟲害防治應貫徹“預防為主,科學防治,依法治理,促進健康” 的方針,采取林業技術、物理、化學、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以林業技術和生物措施為主,其它防治措施為輔。
4、林糧間作,以耕代撫,間作豆科矮桿農作物或藥材,通達耕種,起到撫育的作用。
5、中耕、除草,在新栽幼林中,及時除草,防止草荒,一年最少兩次,可割除樹干周圍灌木雜草就地埋入地下,既可作肥料,又可保水。
6、疏株移栽。對于密度過大的成片園,有計劃地疏株移植并于休眠期進行。
4.5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藥業龍頭企業。
以市場為導向,堅持開放式開發,吸引境內外科研院所及企業投資佛坪縣藥材、藥品、保健食品及功能飲品的加工、銷售,綜合開發利用當地資源,變優勢資源為優勢商品,實行生產在內,研發在外;種植在內、銷售市場在外;種植、加工、研發內外結合,相互支撐區域分工生產經營方式,形成山茱萸名、 特、優系列品牌,構建成一個開發式,跨區域的現代化山茱萸種植、科研、加工與銷售一條龍的支柱產業。
4.6加強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優化發展環境。
利用各種形式做好宣傳和教育,使全縣各級領導干部群眾了解到山茱萸在佛坪縣發展的重要性,同時,加大在省內外,國內外廣泛宣傳佛坪縣得天獨厚的生物資源,中藥材優勢,地道的山茱萸優良品質,擴大知名度,增加銷路從而加快中藥材發展步伐,把山茱萸產業培養成佛坪縣的支柱產業,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 杜建奇、余建萍.《陜西林業》,2009第4期
[2] 王學錄.《中國果蔬》,2004第6期
[3] 陜西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評估中心.《佛坪縣山茱萸發展項目建設可研報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