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具有多個自然狀態的決策問題中,決策者雖然不知道未來哪一個狀態一定發生,但知道(或可估計)每一個狀態的可能性有多大,既可知道(或可估計)各自然狀態發生的概率,據此,決策者可作出統計意義的決策,稱為風險型決策。農業裝備配備與環境條件關系很大,而在這種情況下應用風險決策是比較合適的。
關鍵詞:農業機械,農業技術,機械系統
農機配備電子數據表主要包含兩大類:預估動力機具的牽引性能;預估配套機具的比阻。Zoz等基于Brixius模型以Excel軟件開放的電子數據表可以測算不同拖拉機組的牽引性能,它綜合考慮了拖拉機的輪胎尺寸、行車速度、重量分布、土壤條件等因素。美國農業工程協會1998年基于美國農業工程標準D497.4開發的電子數據表可預測機具比阻。
以VISUALBASIC高級計算機語言為手段,并借助數據庫知識,利用比較成熟的配備方法,設計的人機交互程序,由用戶自己設定一些簡單的參數(如所處區域、種植作物、面積等),即可自動完成農業機械系統的優化配備,給出科學的機械配備方案。人機交互程序已得到廣泛應用。
決策支持系統在行政、工業、農業等各個行業的管理中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它可以充分調研各方信息資源,幫助決策者分析復雜的問題,通過系統自動建立模型,分析,最后給決策者提供科學的決策方案建議,提高決策者的決策能力。如Sahu等基于VB開發了一套DSS,應用于農業機械的優化配備。
農業機械系統的優化配備已經從依靠主觀經驗,發展到以現代管理學理論為基礎進行定量精確分析為主了,且定量分析模型越來越復雜,計算量不斷加大。從而引入了許多計算方法來減輕計算強度,而且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建模、計算、分析等工作都可以由計算機代替。但也應清醒的認識到,由于中國耕地散戶經營的規模過小,農業機械的優化配備在中國的應用依然不多,大多停留在學術研究上。隨著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持續發展,農業經營規模會不斷增大,農機經營的成本問題為得到更多的重視,則農機優化配備法也會在中國農機化發展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工作量法也稱“生產率法”或“作業量法”,是根據選用機組的生產率,分配給該機組的作業量、可作業天數等條件、來確定機具配備數量的一種方法。用作業量法優化配備農業機械系統,首先必須明確作業環節及對應的面積,然后在對拖拉機及配套機具進行合理選型,再根據機械化作業的任務,確定拖拉機和配套機具的配備量。2007年喬西銘利用工作量法進行拖拉機組配備,得到完成作業所需要的數量。該方法簡便易行,能保證按時完成作業任務,但難以實現經濟上最優。
能量法是按照作業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來確定農業機器的配備數量。根據各項作業的能量計算所需拖拉機總功率時,可以先不考慮具體的機組組成;根據計算結果和各項農業機械化作業任務,再確定機組組成和需求量。然而,完成不同作業所需的能量既不準確又不穩定,因此,該方法難以得到準確的方案。
時間—機器系統法是在最小費用尺寸法的基礎上,考慮因自然氣候條件造成的作業適時性損失。“機器—時間系統模型”計算適時性損失,一般設作業沿最佳作業日單向安排或對稱安排,因而知道適時性損失系數即可計算,Hunt提出了一次函數和二次函數的適時性損失模型,其基本原理是認為作物的損失值,隨作業時間呈線性變化關系或二次函數變化關系;孟繁琪等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確定合理作業期,以探尋適時性損失對機具配備的影響;曹銳提出了不同產量函數下適時作業期限合理延遲天數的確定方法,以及依據作物產量函數計算適時性損失的方法;Vatsa在最小費用尺寸法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機具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及適時性損失,對印度山區農業機器系統機械優化配備。國外時間—機器系統法基本以分段作業為主,符臺當地實際,如Singh的密西根州田間機器系統模型及Edwards的“不確定條件下的農業機器配備”。但是中國很多地區則因多熟種植,廣泛采用流水作業,因而難以搬用國外成熟的經驗。因此,高煥文等基于中國流水作業的現實情況,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機“時間—機器”系統配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