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前言
長期以來,農民把生產的糧食、油料直接用于食用,滿足溫飽的需要。農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農民育種家培育農作物優良品種,一般是按照籽粒大、產量高、抗逆性強的標準,開展選育、引進、示范推廣的。這些優良品種所含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大都偏低。
種植業是農業的基礎部門,它的產量和質量為其它農業生產部門的發展規模規定了限度.要使農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充分發揮其基礎作用,首要任務是應該促使農業種植業生產持續地穩定、高產、高質和高經濟效益。[1]
如何使農業種植業高產、高效、穩定發展呢?
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是重中之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標就是:糧食種植,以發展優質、專用品種為重點,努力增加綜合生產能力;種植業特色農產品,以擴大種植面積、規范基地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生產。如何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具體方法是什么?
從整體上來講,要積極引導農民,廣開渠道,多為農民提供可借鑒的市場信息,尤其是糧食價格、市場需求的預測信息,以此來指導優化結構。要想農民積極性提高,必須要解放其思想。引導農民了解信息、主動參與市場,讓農戶從被市場邊緣化的現狀中走出來,進入現代制度和市場規范運作,從而有效地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此外還需要其他具體措施,幫助農民調整種植業結構:
1.農業相關部門要科學謀劃,明晰思路,引導農民優化調整結構
由于,糧食供給實現了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在這種大背景下,要積極著手進行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優化種植結構、品質結構,抓好優勢作物區域布局,突出發展特色效益農業,狠抓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從而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具體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前提下,不斷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搞好優勢特色效益農業區域布局,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逐步實現農業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引導、支持和幫助農民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
加強信息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等各種服務。從而,幫助農民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如何進行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呢?
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最終要靠農民去實現,因此農業相關部門應由農民自主決策。通過加強信息體系建設,為農民提供信息、技術方面的服務,來引導和幫助農民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而不是替農民決策,采取命令的方式,對農民進行強迫農業種植業調整的做法。這樣在挫傷農民積極性的同時,也違背了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必然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因此,農業各相關部門應圍繞農民增收這條主線,加強信息體系建設,并廣泛深入地進行農業適用技術培訓,引導農民積極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
3.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要加快農產品專業市場建設步伐,充分發揮農民經紀人的作用,不斷增強市場功能,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進一步推廣“綠色通道”,保證農產品特別是鮮活農產品的運銷通暢。農民增收為中心,大力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
4.推行產業化經營,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
要按照“做強企業、做好項目、做活產業、做大基地、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業,走“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農工貿一體化”發展路子,實現農業產品增值,農民增收,農業增效。[2]
在抓好現有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改組改造的同時,積極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在發展中逐步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于此同時,由于龍頭企業的帶動,訂單農業得到了推廣,必將受益于農民。此外,龍頭加工業可以積極進行產品商標注冊,培育和壯大具有特色的產品品牌,將產品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競爭優勢。從而有利于,實現種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
5.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模式化栽培技術
要堅持走提高單產、改善品質、降低成本、轉化增值的路子。以良種化工程為契機,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加快良種普及的力度,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和模式化栽培技術,發展優質專品種生產,提高農業的競爭力。[3]
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是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基本原則。要引導農民更新農業發展觀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大力扶持特色農業發展,使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大方向下,加強領導,精心組織,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著力優化種植業品種結構,有力地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
6.結語
大規模調整農業種植業結構,有力促進了農業由粗放型、生產型向精細型、經營型轉變,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農村經濟出現了新的亮點。
綜上所述,科技拉動力、農業相關部門的服務、補貼等方面對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必須通過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結構、強化科技、發揮政府的各項惠農政策,引導農民更新農業發展觀念,促進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