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馬鈴薯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別稱地蛋、洋芋、土豆等。馬鈴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文章發表在《農業開發與裝備》上,是農業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傳播,技術障礙,擴種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 L.)原產于南美,后經西班牙、葡萄牙傳入意大利和歐洲,再傳入亞洲各國。
在中國,由于受到技術及社會經濟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馬鈴薯的傳入和傳播擴散過程曲折。但由于其具有營養均衡豐富、易于種植等特性,隨著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的逐步成熟,馬鈴薯在中國得到廣泛栽培,中國也成為世界馬鈴薯生產大國。馬鈴薯的傳入與傳播一方面起到救荒濟民的社會作用,另一方面也改變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創造出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一、馬鈴薯的起源、進化與傳入中國
(一)馬鈴薯的起源與進化
馬鈴薯屬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在全世界共有8個栽培種和150多個野生種,它的起源中心一是南美洲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安第斯山區及烏拉圭等地;另一起源中心是中美洲及墨西哥,那里主要分布野生種。[1](p340)今天在我國作為糧食作物和蔬菜生產的是馬鈴薯的栽培種(Solanum tuberosum L.),它起源于南美洲峽谷綿延的安第斯山中部區域。
在中國,馬鈴薯的近交衰退、無性繁殖病害積累等進化特點,在實際傳播過程中都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事實上,也正是這樣的進化特點使得馬鈴薯早期在中國的傳播路徑疑竇重重,引起學者們的多方爭論。
(二)馬鈴薯傳入中國的時間與路徑
(1)傳入中國的時間
關于馬鈴薯傳入中國大陸的具體時間至今仍有爭論。以翟乾祥先生為代表的觀點認為馬鈴薯的引入是在明萬歷年間(1573~1619),[5-7]以谷茂先生為代表的觀點則認為馬鈴薯最早引種于18世紀。前者的判斷分析主要依據以下史料記載:《長安客話》(約1600~1610)卷2“皇都雜記”稱:“土豆絕似吳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徐光啟《農政全書》(1628):“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
(2)傳入中國的路徑
由于馬鈴薯在栽培過程中有衰退、無性繁殖病害積累的問題,所以與其他作物如番薯、玉米相比,它的傳播鏈比較短,而且容易中斷。而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東西氣候差別大,馬鈴薯由多條路徑、分多次傳入中國的可能較大。
據史料記載和學者們的考證,馬鈴薯可能由東南、西北、南路等路徑傳入中國。
國家級農業論文投稿須知:《農業開發與裝備》雜志于1995年創刊,原名《農機具之友;機手之友》,2003年改為《農業開發與裝備》。是農業部主管,國家一級農業期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國內統一刊號:CN32-1779/TH;國際標準刊號:ISSN1673-9205,郵發代號: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