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作者:吳素娟
“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天津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塞,現代化發展的先行之地,而濱海新區地處環渤海經濟帶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匯點,自然環境條件優越,地理優勢明顯。作為我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階段,天津也進入了重要戰略性調整階段。習近平同志在京津冀視察并召開了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為建設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指明了方向。
堅守初心。濱海新區作為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其承擔的使命責任重大。新時代背景下,濱海新區的發展首先要回歸統一到發展的初心和使命上來,發展的初心就是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全心全意為人民提供更好地服務。濱海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階段,亟需明確自身定位,抓住發展機遇,著眼新區發展大局,探索新區發展路徑,促進新區的高質量可持續性發展。
1 濱海新區在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天津濱海新區作為自由貿易園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以來,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生態、民生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作為京津冀發展的重要一環,濱海新區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主動承擔緩解北京非核心功能,并在產業布局方面作出了積極努力。新區是天津發展的引擎,自由貿易港建設逐漸成熟,現代化的津冀港口群已經形成,直接促進了要素和資源的流動互通。這種輻射帶動的引領功能,使得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不可或缺,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點。
承擔使命。濱海新區服務區域發展,是促進京津冀發展的重要引擎。新區是京津冀發展的重要平臺,通過產業優勢、資源流動、改革舉措,進一步優化了發展環境,使得區域間的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形成了可持續性的區域穩定協調的發展關系。“濱海興則天津興”,新區集聚了先進的生產要素,成為了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發展臨港產業,建設航運樞紐,帶動了天津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重點領域都取得了成績,充分展現了龍頭優勢。濱海新區積極融入了京津冀發展的空間布局,也使得天津市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確。在發展的過程中,新區主動擔當作為,明確自身使命,展現出無私無畏的新區形象。
2 濱海新區面臨的發展機遇
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關鍵實施階段,2019年1月16日,習近平赴京津冀視察工作,主持召開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對下一步京津冀協同發展問題作出重要指示,充分體現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天津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必須發揮出濱海新區的作用。濱海新區要發揮港口優勢,在協同發展的關鍵時期,努力構建相對成熟的三地共同發展平臺,作為發展開放經濟的重要載體。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好政策優勢,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深化改革,著力創新,打造新的天津形象,迎接濱海新區新的發展階段。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濱海新區也必須著眼合作機遇,在產業、生態、人才方面開展全面的合作,以揚長避短,集優避劣,展現出兼容并包的新區新氣象。
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雄安新區的設立,在于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構建京津冀新的發展結構。在此背景下,濱海新區既有機遇又面臨挑戰,這就需要新區重新分析發展形勢,尋找差距,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因此,濱海新區要揚長避短,發揮出自貿區的優勢,在開放領域中開展合作,拓展開放的空間和領域。從促進交通一體化入手,集聚人才力量,開展產業對接,加強領域合作,在雄安新區建設的初步階段,深度融入其發展。發揮出港口交通的優勢,制度成熟的優勢,產業集聚的優勢,形成強強聯合的態勢,發揮出濱海新區的示范作用。
3 建設現代化海濱城市的發展路徑
3.1 協同發展,提高品位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條件下提出的重要的國家戰略之一,旨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進區域協調穩定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體現,也讓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深入實施階段,尤其是雄安新區進入規劃實施階段的關鍵時期,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項目已取得對接的成功經驗,這一時期,濱海新區需要“乘勝追擊”,提高城市品位,以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占據優勢地位。提高城市品位,優化新區開放環境,例如在信號釋放、政策、對接平臺等方面更加方便,另外,還需要提高城市的生活生產的品質,這就需要優化新區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增加民生福利,釋放更多的優勢產業政策信號,以此增加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產業對接優勢。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只是方式,促進京津冀地區的協同可持續發展才是目的,因此,濱海新區要在提升城市品位上下功夫,明確定位,突出特色。
3.2 產業發展,促進實體
濱海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產業對接,當然,新區自身也需要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因為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濱海新區的產業發展在高端設備和制造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新興的產業比重還是比較低,在配套設施方面還是存在欠缺,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技術,需要人才,因此,濱海新區在吸引人才,開發技術方面還需要下功夫。
習總書記強調,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實體經濟也是促進市場穩定發展的基礎,因此,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同時也應該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目前,新區在實體經濟發展方面還存在不足,實體經濟的競爭力較弱,所以,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應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關注度,政府調整政策,加大對生產、供給的支持力度,為實體經濟做優做強提供平臺。提高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發揮制度政策優勢,增強市場活力,讓實體經濟成為濱海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產業發展,實體做強,減輕濱海新區經濟下行的壓力,向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發展。
3.3 創新發展,強化動力
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不竭的動力。濱海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創新內生動力稍顯不足,創新的資源集中在北京地區,因此,濱海新區要在創新方面下功夫,應該著力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金融創新等,發展高新產業,集聚創新資源,打造智慧新城。例如,濱海新區在先進制造業方面存在優勢,應當和創新融合,發展智能制造,并將成果應用轉化,運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去。
在創新的過程中,人才至關重要。但是濱海新區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方面還是存在欠缺。關于人才的培養,天津地區的高校很多,但是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供給和發展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同時,高校創新的產學研體系是不規范的,如何和高校人才直接深入的對接,留住人才,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在創新方面還需要下功夫,才能持續的釋放創新的動力。
3.4 生態發展,增強后勁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是新時代條件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一,中央對濱海新區的定位是生態型城區,濱海新區要建設繁榮宜居的海濱城市,更需要在生態環境上做大文章。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承接產業的同時,要注重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新區擁有重要的生態資源,水資源、濕地資源、風能資源等,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加強對水資源的治理,對濕地資源的保護,對風能資源的利用等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集中點,著力加強對原始自然資源的保護利用,是新區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
宜居的濱海新區,還要對生活的居住環境進行改造,新區現已建設中新生態城、黃港休閑區等。建設群眾滿意的生活區,加強環境治理,發展低碳生活方式,建設成群眾滿意的綠色環保家園是新區發展的重要目標。在生態屏障筑牢的同時,也可以發展生態經濟,因此,生態能增強發展的后勁,助推經濟、社會、民生的共同發展。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尋找差距,狠抓落實。濱海新區著力產業發展、創新發展、生態發展,為建設成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凝聚磅礴力量。
推薦閱讀:高校城市化生態影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