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在課程的安排上,要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進行不同的課程設置,制定出跟專業密切結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教學模式。通過互聯網+教學平臺,打破傳統教學的弊端,在提高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
關鍵詞:計算機;結合專業;教學改革
0 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已逐步滲透到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備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應用技能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生存技能。“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課程的目標就是讓學生比較全面系統的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敏銳度,使學生能將所知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和學習中來。因此,“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對于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1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教學現狀分析
1.1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沒有專業特色
目前,國家強制要求中職學校開設“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非計算機專業所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實用性差,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學時安排等方面出現統一性,沒能跟學生所學專業進行融合,沒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的特色來側重某一方面的學習。比如,會計專業應側重excel表格的操作技能,汽車營銷專業應側重word文檔的排版技能等[2]。
1.2 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地域和城鄉的差異,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學生要比經濟一般地區的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好,城市學生要比農村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好,家庭條件優越的學生比家境貧困的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要好。
1.3 教材內容落后于技術的發展
當今社會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科學知識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更新,因此教學內容必須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學生學到的知識才能在社會工作中得到即時上手的應用,才不會產生學習無用論。但是目前的教學現狀是學生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速度無法跟得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速度,教材中許多內容已經過時或者是已經不再適用,這就出現了課本內容不能滿足學生對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的需要,同時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知識內容可能已經不是當前社會最實用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了[3]。
1.4 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脫節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是一門既要求理論學習又要求實踐操作的課程,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輔相成,理論學習是基礎,上機實踐是手段,操作應用是目的。但現在計算機教學普遍存在的現象是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普遍較差,不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的問題。上課聽老師講授演示的內容都能聽懂,模仿老師的操作都能順利地完成,按老師提供的步驟也能磕磕碰碰的完成作業。但只要換一種問法或換一個素材,需要自己自主操作時就會出現無所適從的現象。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課堂授課、知識理解和自己真正動手實踐不能統一,只會生搬硬套,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這就沒有達到應用的目的。因此學生在完成學習的一個階段后,感到自己沒有學到多少新的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大大的挫傷,沒有了繼續深入學習的興趣。同時如果授課教師的教案都是一樣,沒有側重和結合專業特色的話,學生會產生本專業不需要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的想法,課堂上就更不會認真聽課學習。
2 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造成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教學看似簡單,實際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的狀況,因此,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已迫在眉睫。
2.1 調整教學內容,設置合適的課程體系
首先,在教學內容方面,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專業特點調整不同的教學內容。既讓學生的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又能讓學生的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得到加強,建立起適應社會發展,同時跟專業密切結合的“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模式。
其次,要設置合適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價值理念指導下,將課程的各個構成要素加以排列組合,使各個課程要素在動態過程中,統一指向課程體系目標實現的系統。“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標,在充分考慮到“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面臨的新形勢下,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思路,緊跟時代發展,優化課程體系,讓學生能了解到計算機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和新領域,掌握利用計算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才會感到學習“計算機應用基礎”的重要性,從而促使他們提高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學習重視度。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的特點,將課程教學分為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和計算機應用基礎3個層次,這3個層次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具有互聯網+特色的完整的課程體系。同時課程教學要體現多樣性和靈活性,從而滿足學生對課程學習的不同層次要求,使得每一位學生在學習后都能收獲到知識,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最后,要改變現用教材內容跟不上社會信息技術發展的需要,教師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手段,在課程中多引用一些計算機發展的前沿知識及內容,縮短教材內容與社會信息技術發展的距離,避免學生產生學了也沒用、或者都過時了、現在都淘汰了的想法。
2.2 整合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的特色
對于不是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就是一門公共基礎課,學習課程的目的就是讓自己能夠較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并且能夠應用計算機軟件輔助去解決一些問題,為日后從事的工作奠定生存基礎,因此課程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計算機的應用上。因此教師在課程設置上除了介紹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之外,還應進一步分析學生的專業就業需求, 緊貼專業特點,盡量引用真實案例進行課程教學。通過這些真實案例的學習,讓學生既掌握了計算機基礎知識,又掌握了與專業有關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建立起一個所知所會與社會需求的 “銜接口”,這樣學生在畢業后就能第一時間在工作中靈活運用到所學知識,不至于與社會需要脫節的太多。同時還要精講多練,給學生提供足夠多的上機操作機會。在上機操作過程中,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條件下,使學生利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思維得到培養,同時創新精神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即計算機基礎教學既要有基礎課的性質,又要滿足學生的專業需求。
推薦閱讀:計算機相關論文發sci4區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