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章通過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現狀、學業水平調研分析,針對目前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作者自身長期的實踐教學經驗,總結出適合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的教法和學法,同時為促進學生的學以致用,推薦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結合完整項目設計,以任務驅動的教學策略,給信息時代高職院校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完整項目設計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現狀調研分析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作為高職院校非計算機專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它的存在在教師教的時候顯得很多余,在學生用的時候又顯得窘迫、匱乏,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造成的:
1.1 生源不同,學生學業水平差異大
高職院校近幾年的學生來源比較多樣化,有高中畢業的綜合評價生,有中專畢業的五年一貫制,還有參加普通高考統一錄取的學生,考慮到應對教學概括起來就是中升高和高升高兩種(根據調查數據顯示中升高學生所占生源比例在55%以上),而中升高和高升高的學生學習經歷是有很大差異的。
對于中專升高職的這部分生源,他們是學過計算機應用基礎和相關的課程的,一些基本的常識性知識已經了解,簡單的操作技能也掌握了一些,但是中專時期的學習無論是從學生的理解程度還是從教師的教授程度來說,都很淺表,屬于了解、聽過、知道計算機可以用來干什么事情,說到能熟練應用計算機結合實際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就有些含糊了。
對于高中升入高職的這部分學生他們的學習經歷又是以語文、數學等文化理論課程為主,有些偏遠地區的學校因條件限制高中階段是不開設計算機課程的,所以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就是沒有學過的,一切有關計算機的基本概念都是陌生的,他們不知道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是一個什么情況,不了解計算機是由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直到如今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經歷,不了解網絡的概念、發展史,不知道開始菜單和任務欄,更不知道對話框中各組成元素的專業術語是什么,什么選項卡、下拉列表框、復選框、命令按鈕等等,此種情況下如果不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知識教授,這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是一頭霧水,跟不上節奏,甚至因此會引起厭學情緒,但是以上這些常識要是對著中升高的學生再細細講一遍,不僅幼稚多余還浪費時間,也會造成學生的無聊、厭學情緒。概括起來就是學過的學的似是而非,沒學過的又不知所云!
1.2 學習環境不同,學生的長短板也不盡相同
除了學歷上的差異之外,因學習環境不同造成學生的學習習慣也是有很大差異的。高職學生的一個普遍問題就是自主學習能力差,尤其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缺乏耐心,所以對教師來說就得變著花樣吸引其學習。中專時期的教學多以專業實訓課為主,所以中升高的學生理論學習能力有欠缺,但是擅長實踐操作,更適合通過做任務來掌握知識點,而高升高的學生動手能力有很大欠缺,他們習慣了理論課程的學習,做一些題、總結一些用法是不在話下的,但是說起實踐操作就顯得有些呆滯和遲鈍了。
針對以上現狀,作為高職院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師,就要有應對的策略了,否則你的課堂將很難掌控,打盹的打盹、刷圈的刷圈,課堂管理太緊學生說學過了、太簡單、都會了,太寬松則有樣學樣,一發不可收拾,從此失去教和學的意義。所以想要擁有一個充滿活力,并且效果滿滿的教學過程,我們不得不去探索更為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2 行之有效的教法推薦
2.1 調研學情是必要的
作為教師首先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即學生的學習情況,才能制定有效的教學計劃,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課堂上不至于讓學過的學生覺得無聊,讓沒有學過的學生覺得跟不上節奏,所以開課前要針對教學對象做有關學歷和知識水平的調查。
如:中專升學還是高中升學?以前學校是否有開設計算機課程?學過的學生學得怎么樣,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知識水平?列舉幾種計算機課程教學方法,讓大家去投票選擇教法。這樣的話根據調查數據,統籌考慮,再制定教法。
2.2 制定教法,推廣學法
受硬件條件限制,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第一代教學模式把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環節來安排教學,理論課時安排在教室上,實踐課時安排在機房上,即教師先在有多媒體投影的教室進行理論講授,學生聽理論知識的同時看教師的操作演示去學習,然后在機房去實踐演練。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教學資源充裕之后計算機基礎課程的第二代教學模式出現了,課堂安排在機房,學生和教師都有各自的計算機,教師利用教學軟件控制學生機,理論講授的同時進行操作演示,學生還是聽、看,或者教師通過投影邊講授邊操作演示,學生跟著教師的講解邊聽講邊演練。
信息化教學手段[1]是信息化社會教育教學的必備品,針對以上復雜的學情,如若再采用以上傳統的教學模式來實施教學就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了。因此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第三代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即把教學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來開展教學活動,開課前教師要選擇適合的教學平臺[2]去線上建課,根據教授內容為課前、課中、課后設置各類教學活動,針對各項教學活動的難易程度設置不同分值和完成時限,給教學過程制造競爭機制,將學生參與和完成各類教學活動的情況綜合量化,最終得出科目的學業成績,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具體如下:
1)課前教師通過教學平臺發布教材、課件或者相關教學視頻,學生通過線上教學資源自主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同時完成一定數量測驗題目來鞏固。教師通過線上平臺查看學生學習數據,線上督促、評論、互動,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有質量的完成理論知識學習;這樣的線上課前預學習既解決了中升高的重復聽講問題,又解決了高升高的理論知識欠缺的問題。
推薦閱讀:計算機相關論文發sci4區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