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軍民融合領域的研究熱點及趨勢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計算機信息管理時間:瀏覽:

  摘 要:利用CiteSpace軟件梳理了2008—2020年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軍民融合領域的CSSCI文獻共592篇,從發文量、發文期刊和機構以及經典高被引文獻等方面對文獻進行統計分析。通過特征詞聚類分析探索目前我國軍民融合領域研究熱點,發現:我國軍民融合領域研究熱點主要分為三大塊,即中國特色軍民融合、軍民融合產業探索和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通過關鍵詞突現分析軍民融合研究趨勢,可大致將其分為3個階段的演變:軍民結合、創新和軍民深度融合。

  關 鍵 詞:軍民融合;研究熱點;知識圖譜

時代金融

  軍民融合發展是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優化資源配置,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建設的重要路徑。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探索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之路,歷經幾十年的孕育和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防軍隊實力得到顯著增強。近年來,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尤其是在十八大召開后,習近平同志發表了一系列關于軍民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并在2015年提出“把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相繼出臺相關政策文件促進軍民深度融合。2016年,在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要積極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完善體制機制建設,推進立法工作的展開。隨后頒布的《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是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的綱領性文件,提出要加強產業、科技、教育、社會、應急及公共安全等五個方面的統籌,為開展軍民深度融合工作提供了可行之路。2017年出臺《“十三五”科技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規劃》,加快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全多高”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形成,并從7個方面、16項重點任務進行全方位地部署[1]。2018年,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2019年,正式發布《2019年中國軍民融合白皮書》。

  基于軍民融合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以及國家重視軍民融合發展的現實背景,我國學者就軍民融合發展這一課題展開了廣泛的討論。本研究運用CiteSpace軟件梳理2008—2020年期間軍民融合領域的相關文獻,通過繪制知識圖譜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索目前我國軍民融合領域的研究熱點及研究趨勢,以期為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提供參考和啟示。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及處理

  為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歷程和演變趨勢,本研究于2021年2月10日在中國知網檢索文獻,選取“軍民融合”、“軍民結合”、“軍民深度融合”為主題,時間設為2008—2020年,篩選后,共檢索到592篇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的樣本。CiteSpace軟件是以WoS數據作為基礎的,在處理知網數據文件時,需先將文件編碼調為UTF-8后轉成WoS數據格式,以保證分析準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文獻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對收集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探索研究熱點和趨勢。CiteSpace是由美國雷德賽爾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陳超美博士和大連理工實驗室聯合開發,可以從大量科學文獻中分析某領域中研究歷程、現狀、熱點和發展趨勢等內容,并通過圖形更清晰直觀地表現出來,目前已有諸多領域的學者通過此軟件梳理文獻,分析該領域研究狀態[2-3]。由此,本研究以CiteSpace軟件為工具,通過特征詞聚類、關鍵詞突現等方法,探究國內軍民融合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

  2 研究結果

  2.1 描述性統計分析

  2.1.1 發文量分析

  學者們普遍認同將我國軍民融合的發展進程分為4個階段:軍民結合階段(20世紀50—70年代)、軍民一體化階段(20世紀70—21世紀初)、軍民融合發展初級階段(2007—2016)和軍民深度融合階段(2017—至今)。本研究選取的樣本處于2008—2020年期間,包含軍民融合初級階段和軍民深度融合階段[3]。2008—2020年期間每年的發文量,如圖1所示。由圖1可知,在2008—2014年這一時間段,發文量位于較低水平,其中,在2011年的發文量激增,文章總量達71篇;2015年后,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發文量變化基本反映出學術界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

  2.1.2 發文期刊和發文機構分析

  檢索所得的592篇文獻,分布于100余個刊物,大多數的文章發表在經濟學、軍事學和管理學類期刊上,發文量較多的期刊和發文機構,如表1所示。其中,《科技進步與對策》雜志發表量達142篇,約占總發文量的23%,表明該期刊較為關注軍民融合領域,專業性強。其次,《科技管理研究》期刊的發文量為42篇,位列第二,側重于軍民融合領域內創新相關問題的研究。在發文機構方面,國防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院校占比較大,在軍民融合研究方面實力強勁。其余發文量靠前的機構分布在北京、陜西、南京等軍民融合示范性城市,借助本地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營造軍民融合領域的學術研究氛圍,提升科研水平。

  2.1.3 經典高被引文獻分析

  引證是評判文獻學術價值和影響力的重要參考依據,被引頻次越高代表文獻得到越多的認可;同時,高被引文獻也指向著該研究領域的學術熱點。通過梳理高被引文獻,初步分析軍民融合領域的研究熱點和趨勢變化。軍民融合領域被引數前十的經典文章,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9—2011年我國正處于軍民融合初級階段,此時學者的研究多聚焦于借鑒發達國家軍民融合發展經驗和自身軍民融合體系的構建兩方面。牛振喜[4]對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盟軍民融合發展歷程進行梳理,總結其發展經驗與教訓,提出了我國發展軍民融合的思路和對策。杜蘭英等[5]通過探析發達國家在推行軍民融合中的主要做法,最后從政策、技術、融資和體制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益于我國發展軍民融合的啟示。賀新聞等[6]對國防科技軍民融合的特性進行探討,構建了4個分系統,實現完整的創新鏈。2012年往后,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軍民融合的協同創新研究。楊志堅[7]從協同的視角出發,分析我國軍民融合中存在的問題。胡紅安等[8]選取航空航天制造產業,構建復合系統協和度模型,分析其協同創新度。董曉輝[9]提出了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的理論框架和模型,豐富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理論研究內容。

  2.2 軍民融合領域研究熱點和前沿分析

  2.2.1 軍民融合研究熱點

  特征詞共現分析可對文獻的標題、摘要、作者和關鍵詞等內容提煉,相比關鍵詞分析,特征詞共現分析能更為深入的挖掘文獻內容,反映更為全面的信息。本研究將文獻導入CiteSpace中,設置時間跨度為2008—2020,時間切片設為一年,選擇“term”為節點類型,將“term”的來源設成標題、摘要以及關鍵詞,對每個時間切片的前50個數據進行分析,并將整個網絡進行修剪,得到特征詞共現圖譜,如圖2所示,高頻特征詞,如表3所示。

  本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特征詞進行聚類分析,得到7個聚類以及各聚類成員出現的時間,如圖3所示。聚類圖中標簽數字標號越小表示包含的特征詞越多。

  以上對軍民融合研究領域的特征詞進行了分析,由特征詞共現及高頻詞統計結果可知,“軍民融合”出現頻次最高,成為共現網絡的中心節點,“協同創新”、“軍民融合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等出現頻率次之,成為次級節點。從特征詞聚類圖可知,“中國特色”聚類包含的特征詞最多,說明學者在如何走出適應中國國情的軍民融合之路這一問題進行了諸多探討;“軍轉民”和“民參軍”是軍民融合產業主要的發展形式,也是研究軍民融合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基于以上對共現和聚類結果的分析,本研究將我國軍民融合領域的研究熱點分為中國特色軍民融合、軍民融合產業探索和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三大板塊。

  2.2.1.1 中國特色軍民融合

  回顧我國軍民融合的發展和實踐歷程,有利于新時期中國實現偉大復興、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強軍夢三者的有機結合。構建適應中國國情的軍民融合法律體系是軍民融合法治化的基礎和保障,是國防軍隊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極具時代意義。結合“中國特色”聚類及其相關聚類成員分析,目前“中國特色”有關的文獻主要集中于軍民融合的發展之路、發展軍民融合重要理論以及軍民融合法律體系構建3個方面。

  1)軍民融合的中國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致力于探索適應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在70年的不斷摸索中,逐漸走出了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謝地等[10]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軍民融合探索道路上的各類思想,將其按時間分為5個部分:改革開放前期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人,重點為減輕國防壓力,保護國防安全;改革開放初期以鄧小平為核心的“軍轉民”主導的軍民融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寓軍于民”思想;21世紀的“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路子”;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新時代軍民深度融合思想。黨和國家的軍民融合思想是隨著中國經濟和國防實力不斷提高,以及國際形勢風云變化不斷演變、深化的[11]。趙洋等[12]對中國特色軍民融合思想的理論來源進行探討,指出中國特色軍民融合思想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軍民融合思想,并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軍事理論以及列寧的無階級軍事理論為中國軍民融合思想提供了理論指引。

  推薦閱讀:加快軍民融合的產業基地發展建設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涿州市| 鹤壁市| 宜良县| 吴忠市| 聂拉木县| 泸溪县| 永兴县| 阜城县| 莒南县| 安化县| 漾濞| 井陉县| 浪卡子县| 疏附县| 万山特区| 滨海县| 西丰县| 江油市| 贵溪市| 莆田市| 工布江达县| 佛学| 广宗县| 浙江省| 沅江市| 镇原县| 饶阳县| 武陟县| 黔江区| 皋兰县| 沂源县| 西宁市| 海阳市| 交城县| 蒲江县| 眉山市| 策勒县| 黑河市| 和顺县| 西丰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