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教學需要創新,計算教學不能只有正確率這一衡量標尺,更要把提升學生素養納入考核范圍。本文結合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乘法分配律》一課,從以“形”思“數”、以“形”助“數”、數形結合三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在計算教學中正確處理“數”與“形”的關系,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掌握計算教學的實際意義,發展數學思維。
【關鍵詞】計算教學 數形結合 乘法分配率
以往在計算教學時,我們總以正確率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學生學得好不好,而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算理,對學生的思維是否有幫助,卻沒有去探究。對此,筆者進行了深刻反思。學生不僅要計算熟練,還要在對數學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自己合理的數學模型圖,并以此得出正確答案(懂得數學概念),結合題目合理創造現實生活情景(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應用)。如果學生只會計算,不懂實際意義和應用,那談何創新呢?
《乘法分配律》是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教材中只有一道例題:四年級有6個班,五年級有4個班,每班領24根跳繩,四、五年級一共要領多少根跳繩?根據這個例題,教材給出了兩種綜合算式,從而得到一個等式:(6+4)×24=6×24+4×24,進而逐步發現乘法分配律。可以說乘法分配律是建立在乘法的意義上的,6個24和4個24合起來是10個24,10個24又可以分成6個24和4個24。
教學需要創新,如今的計算教學有了新思考。思考一:用乘法的意義來說理對于學生來說是不是最容易理解的?能不能也將說理直觀化?思考二:受思維定式的影響,如果24這個數的位置改變,如6×24+24×4,學生是否依然會用(6+4)×24來表示?理由是什么?思考三:是否需要引入面積的含義進行數形結合?引入的意義是什么?數與形以何種方式結合才最有效?結合到什么程度才最合適?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進行了新的嘗試。
【教學片段一】以“形”思“數”,以乘法意義為基礎,初步探索規律
出示例題:四年級有6個班,五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領24根跳繩。四、五年級一共要領多少根跳繩?(附圖:每袋24根繩子,有10袋。)
師(引導):遇到這種情況,體育老師通常會把每24根繩子裝在一個袋子里,然后再分配給需要的班級。如果你是體育老師,你能在圖中圈一圈表示哪些繩子是分配給四年級,哪些是分配給五年級的嗎?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通過交流,得到兩個綜合算式:(6+4)×24,6×24+4×24。
師:同學們說說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對比一下,這兩個式子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三個數相同,結果也相同,(6+4)×24=6×
24+4×24。
師:如果不計算,你還能知道它們結果相同嗎?(引導學生結合剛才的圈一圈,發現10個24可以分成6個24和4個24;6個24加4個24合起來是10個24)你還能找到具有這種規律的別的等式嗎?寫一寫。再用圈一圈的方法驗證。比較剛才得到的等式,都有什么相同點?你能用自己喜歡的圖形或字母表示這些等式的規律嗎?(揭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
“數”缺少“形”的時候就缺少了直觀。用乘法的意義讓學生圈一圈,可以幫助學生從“形”的角度刻畫“數”,可以把本來抽象的數學概念、數量關系形象化、簡單化,讓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親身體驗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使學生充分感知,在形成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想象,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理解數學本質、形成數學思想的目的。
【教學片段二】以“形”助“數”,打破慣性思維,深入探究規律
出示練習:果園里種了2行蘋果樹,每行5棵。還種了5行桃樹,每行12棵。蘋果樹和桃樹一共有多少棵?
有學生列式:2×5+5×12,這時教師追問。
師:這個等式能不能寫成像剛才一樣的等式呢?有些學生覺得不可以,2個5怎么能和5個12合在一起呢?也有學生覺得可以,原因是它們都有相同的數5。
在這種矛盾沖突下,教師適時動畫演示,5×12可以看成5個12,也可以看成12個5。如果看成12個5,這樣就能和2個5合起來是14個5,寫成等式:2×5+5×12=(2+12)×5。
新課標指出:計算教學既需要讓學生在直觀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讓學生掌握抽象的法則,更需要讓學生充分體驗由直觀算理到抽象方法的過渡和演變的過程。以“形”助“數”的思想可以在這里發揮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2×5+5×12根據需要也可以看作2個5和12個5,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興趣,從而構建新的認知體系。課件的直觀演示,打破學生的慣性思維,引導學生探索規律,加深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認識,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教學片段三】數形結合,靈活思考全面掌握規律內涵
出示:①號長方形,長7厘米、寬4厘米;②號長方形,長7厘米、寬2厘米;③號長方形,長5厘米、寬4厘米;④號長方形,長8厘米、寬3厘米。
師:在這些長方形中,哪兩個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較大的長方形?拼成后的圖形面積是多少?請大家拼一拼。
學生交流后發現:①號和②號長方形可以拼成一個較大的長方形。拼成后的圖形面積是4×7+2×7或(4+2)×7。①號和③號長方形也可以拼成一個較大的長方形。拼成后的圖形面積是4×7+4×5或4×(7+5)。
師:以上兩種算式的表達,其實就是我們學習的乘法分配律。看來我們在驗證乘法分配律的道路上,又開辟了一條新路徑,除了用乘法的意義去理解,還可以用兩個小長方形能否拼成一個較大的長方形來試一試。
有“數”無“形”不利于表達,有“形”少“數”不利于理解,只有“數”“形”合一,只有以簡潔的數學描述、形式化的數學模型來表達“形”的特性,才能更好地體現數學抽象化與形式化的魅力,使學生更準確地理解運算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聶素貞.淺談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校外教育,2018(4).
[2]李愛梅.讓學生感受“數形結合”的魅力[J].廣西教育,2012(17).
推薦閱讀:如何檢索計算機專業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