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治理,而檔案信息傳播屬于社會公共事務的范疇。在社會治理觀的引領下,檔案信息傳播必然會發生新的變化。在闡釋我國社會治理理念核心思想和檔案信息傳播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分析在社會治理視域下檔案信息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和傳播受眾所發生的變化,進而提出創新理念、融合技術、挖掘知識、完善平臺的策略,以期應對檔案信息傳播帶來的變化和提升傳播效果。
關鍵詞:社會治理 檔案信息傳播 變 應變
一、理論引導:社會治理與檔案信息傳播
(一)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理念來源于西方。1995年,全球治理委員會發表的《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Our Global Neighbor? hood)的研究報告中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物的諸多方式的總和。”[1]西方立足在其自身的政治環境下,在治理理念中強調社會中心主義和公民個人本位[2]。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框架下,社會治理強調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協同共治,“樹立公民權利本位、政府義務本位的治理理念”[3]。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了社會治理理念,全會提到:“創新社會治理,必須著眼于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4]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完善了社會治理的理念內涵,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習近平同志提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5]。由此可見,我國社會治理理念的核心在于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協同共治、社會共享和雙向互動。
(二)檔案信息傳播
檔案信息傳播是從傳播學和檔案學融合的視角研究檔案信息的傳遞方式與服務效果,檔案信息傳播是實現檔案價值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對檔案信息傳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檔案信息傳播模式研究,主要包括檔案信息傳播的5W模式[6-7]、大眾傳播場模式[8];二是檔案信息傳播策略研究,包括參與式的檔案信息傳播策略[9]、檔案信息分眾傳播策略[10-11]、新媒體環境下檔案信息傳播策略[12-13]等;三是檔案信息傳播的障礙研究,包括“信息繭房”現象[14]、互聯網時代檔案信息傳播的障礙[15-16]等。
社會治理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的治理活動,而檔案信息傳播作為檔案工作的一部分,屬于社會公共事務的范疇。在社會治理“共建共享共治”理論核心的影響下,檔案信息傳播的主體將更加多元化,信息內容更加豐富,方式也由之前的單向直線型傳播模式轉向了雙向互動型的傳播模式,由之前基本遵循的拉斯維爾傳播模式轉向了施拉姆的反饋模型[17]。
二、與時俱進:社會治理視域下檔案信息傳播之“變”
(一)共建:傳播主體“一元主體”到“多元參與”
以往檔案信息傳播的主體比較單一,多是以檔案部門主導的信息傳播,檔案館在檔案信息傳播過程中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而社會組織、公眾等社會力量流于邊緣,檔案信息傳播主體呈現出典型的一元化特征。社會治理理念強調多元參與,即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多元,在此觀念的影響下,檔案信息傳播主體由一元擴展成多元,強調社會多方的共同參與,政府、社會組織、私人組織以及社會公民都可以成為新的檔案信息傳播主體,改變檔案部門“一家獨大”的局面。“沒有公民的積極參與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會有善治,公民社會是善治的現實基礎”[18],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檔案部門就變成了“甩手掌柜”,檔案部門應該在傳播主體多元參與的變化中做好“把關人”的角色,這樣既可以保證檔案信息傳播的專業性,又擴展了其豐富性。
推薦閱讀:廣元市檔案專業中初級職稱評審論文要求